目前分類:『 醫 療 新 知 』 (19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易生病

 

   失眠,指的是對自己睡眠的質或量感到不滿足。當一個人睡眠時間滿足不了睡眠的需要,一直覺得睡不飽或睡不好,但沒有明顯影響睡眠的客觀因素,且持續數個月以上,即稱為失眠症。

  對於睡眠的需求因人而異,在臨床上,失眠可分為入睡困難、睡眠淺或時常醒來(多夢易醒)和早醒(比通常醒來的時間要提早23小時,且無法再入睡)等三種,有些人以一種失眠型態為主,也有不少人是三種型態混合存在。

 

找出原因 不輕率使用藥物

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包括有以下幾點。

一、環境因素:

  例如改變睡眠地點、變換工作的日夜班時間,環境中的聲音、光線、溫度、蚊蟲叮咬等,或出國造成的時差、日夜不相符等。

二、心理因素:

  例如思慮過多、情緒因素、各種社會心理壓力、手術前後的憂慮等。如果只是偶爾出現這類失眠,則暫時不必急於用藥物治療。

三、精神神經疾患:

  情緒障礙和精神疾病,是很多失眠的原因。例如焦慮、憂鬱、恐懼或神經興奮等,可能引起入睡困難、淺睡多夢或間斷性睡眠;情感性精神疾病常伴隨著失眠,早醒有時是原發性憂鬱症的一個重要症狀,有時憂鬱症的情感低落症狀可能不顯著,但失眠卻成為臨床上突出的症狀;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發作期間常有失眠現象;老年、腦動脈硬化症等患者,常見白天困倦欲睡而夜間不能入眠,且夜間睡眠時常間歇性的醒轉過來。必須首先排除客觀環境與身體上的各種因素、停用各種正在服用而可能影響的藥物後,才可考慮心理與精神因素。

四、藥物影響:

  藥物引起的失眠有兩種,一種是中樞興奮劑所致,例如咖啡、茶、酒、荷爾蒙、興奮劑等;另一種則是鎮靜催眠藥物突然停藥所致,例如突然停用抗精神疾病藥物、大麻、可待因、安眠藥等,也會引起失眠。

五、身體因素:

  例如疼痛、搔癢、饑餓、發燒、咳嗽、氣喘、夜尿、嘔吐腹瀉及心悸等身體不適症狀,及多種身體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潰瘍、糖尿病、尿毒症、腦炎、腦瘤、腦外傷、夜間痙孿等,都會影響睡眠;而過度疲勞引起的肢體痠痛、麻木不適等,也可能影響睡眠。

六、與酒精中毒有關的失眠:

  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常會有睡眠容易中斷、半夜常醒來等問題;有些失眠患者利用酒精中樞神經抑制作用,藉由喝酒來幫助入睡,但長期飲酒,將導致慢性酒精中毒,形成更為嚴重的睡眠障礙。

  失眠問題的改善,應著重於找出病因並加以去除,不應輕率地使用安眠藥,以免睡眠反而受到耐藥性、停藥反應等的影響,而變得更為嚴重。

 

研究發現 睡眠不足易染疾病

  許多研究發現,睡眠能使疲倦的身體獲得適當休息、促使神經系統恢復功能,還能使免疫系統得以恢復和加強;睡眠不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發生感染性疾病,且降低身體的抗癌能力。

  早期有研究發現,失眠明顯地影響淋巴細胞和顆粒性白血球的反應;近年的研究則發現,免疫系統本身可調節睡眠。免疫細胞是身體裡很重要的細胞,在吞噬和清除病菌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稱為「睡眠因子」的物質,「睡眠因子」能誘導睡眠,使人入睡。

  日常生活中因為睡眠不足導致免疫力下降的病例很多,如老年人過度疲勞、忽略睡眠時,容易罹患肺炎、帶狀疱疹,腫瘤也容易惡化等;接近大考的學生,在考試壓力下,常容易感冒、甚至罹患嚴重的心肌炎;新兵入伍也可能導致失眠,結果會使咽炎、化膿性皮膚炎感染的情況增加。這些都與失眠導致免疫系統雜亂有關。

 

改善失眠 養成6個好習慣

要預防或改善失眠,有幾點是可以努力的:

一、避免晚上及睡前喝茶、喝咖啡或飲酒等習慣。

二、下午或夜間不要做劇烈運動。

三、學會自我放鬆的方式。

四、睡前少說話、少思考,讓大腦放鬆,才比較容易入睡。

五、亦可用氣功、針灸等來試著改善失眠問題。

六、如果失眠嚴重,必須使用藥物來幫助睡眠時,應先考慮對睡眠模式干擾較小的藥物,且最好不要長期給藥。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亢進、腫大預防

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常常拉肚子,而且很會吃但就是吃不胖? 你是忙碌的上班族,情緒不穩定、容易發脾氣,晚上常翻來覆去睡不著? 工作壓力大、做事容易緊張、想東想西,動不動就心跳快、心悸嗎?小心甲狀腺機能失調找上你! 今天節目除了告訴大家什麼是甲狀腺? 甲狀腺在什麼部位? 它的功能是什麼? 還要討論甲狀腺腫大就是機能亢進嗎? 甲狀腺機能亢進典型的症狀是什麼?什麼人是甲亢高危險群?如果懷疑自己有甲狀腺問題,該看哪一科醫師?讓你及早預防、避免甲狀腺方面的疾病。

 

甲狀腺亢進、腫大預防

1. 你是甲狀腺機能亢進高危險群嗎?

 

 

2. 甲狀腺亢進飲食建議

 

 

3. 甲狀腺機能亢進Q&A

 

1.甲狀腺腫大,就是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前者是體積變大,後者是甲狀腺素增加,各由不同原因引起,有時反而是因為需要更多甲狀腺素所以腫大,兩者沒有直接關聯

2.多吃海鮮、海帶、含碘食物,能治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人需限制含碘量,這些高碘食物要少吃
3.甲狀腺亢進造成凸眼,過一段時間會自己好?

不會好,凸眼症是最難治的部份

4.甲狀腺亢進,服藥治療後可根治?

基本上沒有辦法根治,但有規律服藥者可控制病情不會再犯

5.開刀治療甲狀腺亢進,可以根治?

 不建議,易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問題

4. 含碘食物在哪裡?

 

 

 

5. 什麼是『碘』?

人體用以製造甲狀腺素以調控代謝的要素

民國56年後,食鹽加碘,甲狀腺腫的發生率明顯降低

正常成人,一天約只需110-120微毫克的碘,約等於2~3片的海帶

缺乏   造成甲狀腺補償反應,脖子形成腫塊,俗稱大脖子

過量   攝取過量,甲狀腺機能反受抑制

 

6.甲狀腺腫(大脖子)飲食建議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狀疱疹、水痘

皮蛇爬滿身,連成一圈就一命嗚呼?老一輩的人常說的皮蛇皮蛇,那是什麼東西?許多人求助於道士,為的就是讓它速速退去,斬蛇的經驗時有所聞,但如果一味的求助偏方除蛇,會有哪些嚴重的後果?皮蛇長在身上,讓你又癢又痛,連風吹過都不放過,到底帶狀性疱疹產生的痛是有多痛?如何用疼痛量表檢測?醫師又是如何止痛?小時後老師說:長水痘就請假在家休息,大人不小心長水痘是正常的嗎?水痘長過後是不是就不會再長了?如果還沒長的人還算是正常的反應嗎?今天就請專家告訴你正確知識,真的讓你的皮蛇速速退! 

 

 

 

  

 

 

 

帶狀疱疹、水痘

1. 水痘是什麼?

屬於第四類傳染病,會有輕微發燒、顫抖、腹痛、肌肉關節痠痛等症狀

最初幾小時皮膚上出現丘疹,然後由臉、頭皮往軀幹、四肢延伸,

全身性的皮疹逐漸快速顯現,隨後變成水泡,最後留下粒狀痂皮。

 

2. 什麼是帶狀性疱疹(皮蛇)?

初次受到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時,皮膚上會出現全身性小水泡(水痘)並合併發燒。水痘結痂痊癒後,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內,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就會活化,皮膚上就會出現沿著神經出現帶狀分佈的皮疹,屬單側性,好發於胸部和頭頸部。

 

3. 帶狀疱疹高危險群

 

 

 

 

4. 帶狀性疱疹的迷思

1.長成一圈就會死?一般只長一半,長成一圈表示免疫力極低,但未必一定死亡。

2.長過不會再復發? 長過一次,幾乎就很少再復發,但仍要注意維持健康。

3.市售止痛藥無效? 傳統止痛藥是消炎鎮痛藥,對於急性期的帶狀疱疹略有效果,但到了神經病變痛的階段必需仰賴其他醫療用藥。

4.延誤就醫痛更久? 一發病初期3天是黃金治療期,此時治療可望在1週內消除疼痛;若已發作且未及時處理易導致後遺症-神經痛,治療時間更長。

5.半數好發在胸部?

是的

 

5. 服藥後如果出現任何不適症狀,應盡速通知醫師

 

 

 

6. 帶狀性疱疹後神經痛的症狀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到「你臉色好差哦!」時,第一時間浮現的結論就是健康出了警訊,為什麼由不同臉色即可看出一些健康偳倪?大家都希望有紅潤的雙唇,但若是青紫色的話除了外表還要擔心些什麼?常被拿來討論的「指甲」外觀變化,有時有白點、月白不見、橫紋…等,若站在醫生的健康角度分析、會何以解讀?在不同部位的健康危機訊號也不一樣?還有哪些外表上的變化是和內在健康相對應的?

你的唇是什麼顏色?

1.紅色或是深紅色

常見身體有血瘀 發高燒或缺氣

2.淡白色

血液循環不好 血氧量不足

3.青黑(紫)色

常見心臟病患者

4.嘴唇周圍一圈黑色

婦科手術後較常見,通常是調理不當照顧不周

 

 

從臉色看健康

1.蒼白臉色

常見地中海型貧血、低血壓,極度蒼白的通常是胃癌肺癌開完刀

2.潮紅臉色

此紅像朱色的紅,可能是心血管不好、高血壓

3.青紫臉色

黃中略帶綠暗、青青的可能是肝不好

4.發黃臉色

小孩:腸胃可能有問題

大人:消化機能及代謝不好

5.黑色臉色

屬於內臟問題

腎不好、洗腎患者常見,對中醫來說此患者通常是“病入膏肓的末期

 

從指甲看健康

1.月牙白消失

營養物質無法到末稍 整個來說就是氣滯血虛

2.指甲厚薄軟硬

厚又硬的指甲最好,軟又薄的話可能缺鈣

3.杵狀甲

遺傳性心臟病的人,末稍肢端腫大

4.指甲凹陷

1.曾受過傷指甲 2.曾有重症或大出血過

5.指甲慢慢變黑

一部份是因為免疫系統有問題

6.指甲無光澤

肝膽腸胃運化吸收差

7.指甲白點

常見過敏體質 且科學有驗證過了

8.灰指甲

黴菌感染、免疫系統病變

9.甲錯分離

成長層包覆有問題、維生素攝取不足

10.白條紋

若是束型的話 表示心血管供氧量不足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腔癌臨床表現的症狀呈現多樣性。在初始臨床狀上可能是以白斑(含紅白斑)、紅斑、表面不規則菜花型之外突腫塊、疣狀型腫塊或以潰瘍型病變等四種型態呈現。不過它們的共同特徵是病變長期無法自行癒合,且範圍持續擴大。剛開始發生時,這些病變並不一定會伴隨有疼痛或出血的情形,而使得患者輕忽,躭誤病情。但隨著病變的持續進展,一些明顯的症狀就會出現,而引起患者的注意。這些症狀隨著侵犯的部位而有不同,包括隨著病變擴展侵犯鄰近組織如深部肌肉、血管、神經、顎骨、鼻竇腔、鼻腔時,會陸續產生麻木、疼痛感、舌運動困難、開口、吞嚥或講話障礙、流血、牙齒鬆動、鼻塞、痰或唾液中帶血、病理性骨折、臉頰皮膚穿孔等病徵的產生。病情再進行時,進一步口腔癌細胞可能會產生淋巴轉移,常會在頸側觸摸到無痛,不動性的腫大淋巴結;此時若再延誤治療,癌細胞最後會轉移至肺、肝、骨髓等全身部位,這時已到癌症的末期,藥石罔效了。

  因此,為了早期診斷出口腔癌病變,我們建議民眾,不妨利用每天刷牙的機會,順便做口腔的自我檢查,除了用眼睛觀察外,也用手去觸摸,檢查的重點,包括:

(1) 口腔黏膜顏色改變- 如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除。
(2) 潰瘍- 超過二週以上而未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就應作活體組織切片檢查。
(3) 硬塊- 口內或頸部不明原因之腫塊。
    自我檢查是一種防癌的好方法,以下即針對各部位口腔癌的臨床症狀加以介紹,並照著鏡子做口腔自我檢查的方法-

(1) 臉部的對稱性

  先看臉部左右是否對稱,包括表面皮膚及上下顎骨。某些發生在顎骨內的口 腔癌,初期並不會造成表面口腔黏膜之潰瘍,而是造成顎骨的局部性腫大,有時合併有顎骨知覺異常或其上之牙齒動搖等症狀。在表面皮膚的檢查上,先觀察顏色是否相同,注意突出的地方如痣、硬塊是否比先前變大、變厚或顏色改變。另外需注意表面皮膚是否有瘻管產生。

(2) 唇

  下唇之鱗狀細胞癌常無痛,生長緩慢,且很少向深層侵犯及遠處轉移。檢查時以手將上下唇均往外翻,注意這部份每一地方之顏色或某些部位構造有異常情形如潰瘍或突起、白斑。長期抽雪茄者,雪茄放置位常與腫瘤位相關聯。


(3) 牙齦


  由於牙齦癌常會造成牙齦組織之喪失與齒槽骨之暴露,甚或造成牙齒動搖,因此患者與醫師皆須與慢性牙周疾病做正確之區別診斷,以免誤拔牙齒而造成癌細胞之擴散或耽誤治療時機。一般牙周炎較少造成潰瘍及表面壞死,牙齦癌常會疼痛,且刷牙時易造成流血,常以潰瘍形式存於附著牙齦上,並易侵犯至其下之齒槽骨,下顎骨比上顎骨發生率高。檢查時將唇往外翻,使牙齦部份露出,同時注意頰側及舌側,查看顏色是否有異,注意表面是否有腫塊、潰瘍、出血及不正常之牙齒動搖;由於腫塊的產生,少數患者最初的主訴是較易咬到牙肉,特別在無牙區;另外牙齦鱗狀細胞癌較易對其下顎骨產生侵犯,至下顎管下齒槽神經時,會有感覺麻木情形出現。


(4) 兩頰黏膜


    在台灣,頰部內面是口腔癌好發之部位,表面常呈乳頭狀或潰瘍狀,近咬合面處常易被牙齒咬到。前期常以白斑病變存在,癌病變本身有時會痛,但並不顯著,有時會有燒灼感。檢查時以兩手指頭撐開頰部,使露出此處黏膜,此部位平常較易被遮掩住,因此較不易注意到其變化。


(5) 舌及口底肌肉


    舌部亦是口腔癌常發生之處,且預後很差。舌癌初期常以小潰瘍表現,並逐漸向深層及遠處侵犯使舌失去其正常之活動性,造成吞嚥及講話之困難。舌癌初期常表現疼痛症狀,隨著病程進展而疼痛加劇,甚至會傳導至頸部、喉嚨及耳部。舌癌常發生於舌側面,舌腹面次之,而舌背面較少。某些疾病由於會導致舌背味蕾萎縮,而導致此區易產白斑病及口腔癌機會增高,,如嚴重鐵質缺乏、維生素B缺乏、Plummer- Vinson 症候群、第三期梅毒及扁平苔癬等。由於位於舌下,口底部之口腔癌需仔細檢查後才能發現,檢查時須將舌頭伸出嘴外,左右擺動,查看舌頭的活動性,正常情形應很靈活,否則要注意舌根或邊緣是否長了腫塊。接著將舌頭捲起,查看舌腹面,看左右舌緣、口腔底部組織,用手指觸摸口腔底部有無突起。


(6) 腭部


  對抽菸者而言,此處為易發口腔癌之處,起先多以白斑症表示,隨後再發生癌病變;腫瘤本身為乳突狀或外生性,較少扁平或潰瘍。檢查時將頭向後傾,口張開即可見到(也就是舌在嘴裡往上翹,所接觸到的平面即是),注意有無任何潰瘍、粗糙表面或突起之處。


(7) 頸部兩側

  由於頭頸部有豐富之淋巴網路,因此癌細胞常易沿此造成局部頸部轉移,而有頸部淋巴結無痛性腫大,質地硬,並因固著於鄰近組織而缺乏可動性。除口腔癌外,華人最好發之鼻咽癌也常表現此症狀。檢查時以手觸摸兩側頸部看有無硬塊,包括頸部各區大於2公分之淋巴結群。不過需注意的是,一般上呼吸道感染、齒源性感染、肺結核或兒童也常會發現頸部淋巴結之發炎性或非特異性腫大,故需做區別診斷。


  除了定期做自我檢查外,更應養成定期至醫療院所做口腔檢查的習慣。如有上述可疑症狀,或發現有超過二星期以上仍未癒合的口腔病變,也應立即就醫,必要時應進一步接受切片手術,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咳嗽與哮喘原來是淋巴瘤惹禍!

一名27歲陳姓男子有咳嗽與哮喘症狀,原以為只是小感冒,但病狀遲未改善,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罹患「淋巴癌」壓迫到上腔靜脈的血管,造成「上腔靜脈症候群」,導致出現咳嗽、氣喘症狀,這種腫瘤引起的症狀在臨床上相當罕見。

導致上腔靜脈症候群

台中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中心主任葉啟源表示,陳男到院看診時,其症狀為哮喘、咳嗽,臉、手、胸明顯水腫,他陳述咳嗽時間長達3週,一開始以為是小感冒,到診所看診服藥後,症狀卻未改善。院方安排X光檢查,發現縱膈腔內有一個惡性腫瘤,最後診斷罹患「淋巴癌」而引起的「上腔靜脈症候群」。

由於患者嚴重哮喘無法平躺入睡,院方先針對縱膈腔內的腫瘤給予放射治療,以改善哮喘症狀,並安排「銳速刀放射治療」,症狀有明顯改善;連續治療一個月之後,縱膈腔內的腫瘤已消失,有效改善病患睡眠困擾。

葉啟源指出,引起「上腔靜脈症候群」的原因很多,包括惡性腫瘤和其他因素,有7成惡性腫瘤是肺癌引起,或是淋巴癌與生殖器官的精細胞瘤等;其他因素如中膈腔纖維化、梅毒、肺結核、中心靜脈導管合併血栓與外傷等。但是陳男因淋巴腫瘤壓迫到上腔靜脈的血管引起「上腔靜脈症候群」,在臨床上相當罕見。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食偏頗,營養失衡,是另一個現代人頭髮提早老化、掉落的原因。

經常外食,動物性油脂、精製加工食品攝取過多,而天然蔬果及粗糙的五穀雜糧吃得少,容易缺乏維生素B群、維生素C,及礦物質鋅、磷、鐵、鈣等促進頭髮健康生長的營養素

並且,攝取大量動物性油脂容易阻塞血管,使血流運送不順暢,營養也不容易達到頭部,頭髮自然無法正常生長。

臨床上更常見女性為了減肥,吃得少,又嚴重偏食,例如只吃蔬果,不吃肉類(蛋白質)、米飯,造成營養不良,肝血不足,年紀輕輕就大量掉髮,

尤其女性每個月歷經生理期,再加上懷孕生產都會耗損大量氣血,若不注意攝取均衡營養,補足肝血,頭髮很難豐盈亮麗。

 

 一、食.攝取黑色食物

 中醫認為腎主「黑」,所以一般黑色食物多入腎,可補益腎精。建議日常飲食加入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木耳、黑豆、桑椹、黑糯米等等。

 例如早上可沖泡黑芝麻粉(不經炒過,比較不會燥熱上火)、黑豆粉,也可加入中醫著名的養髮藥材何首烏(粉)當早餐,有助補益肝腎,預防及改善白髮、掉髮。

 中醫師楊素卿舉例說,他有一位年長病人,每天早上喝一杯牛奶沖泡的芝麻黑豆粉,大約2年之後,不但改善了原本落髮的問題,而且新生頭髮都是黑色。


此外,含鐵及可補血的龍眼乾、紅棗(或黑棗)、深色葡萄(或葡萄乾)可以防止掉髮,對女性尤其重要,特別在生理期結束後,可適量補充。

海裡的黑色食物海藻類,如海帶、紫菜等等,含碘豐富,可使頭髮有光澤。此外,海藻類裡也有鐵及B12,是預防貧血的重要營養素,能使頭髮得到充足養分。

想強健脾胃功能,韓豐隆醫師推薦較溫和、各種體質都適合的山藥或四神湯。

山藥能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之外,還可補益腎精,尤其對經常胃部不適及食慾不振的人是很好的保健食物。

二、眠.睡眠充足,11點以前就寢

許多中醫師都同意,與其拚命吃補品養肝補腎,來防止頭髮提早變白、掉落,不如讓自己好好睡一覺。

因此,充足睡眠,肝臟才能良好修復。並且,最好晚上11點以前就寢。

以中醫觀點來看,晚上11點到凌晨3點,血液流經膽、肝,所以此時應讓身體得到完全休息,否則肝的修復功能受到影響,無法養足肝血,連帶影響頭髮無法正常生長。

中醫師樂英如表示,睡眠品質好,全身肌肉筋骨得以休息放鬆,尤其肩頸部位就不會累積疲勞僵硬,氣血向頭部運行不會受阻,頭髮就能獲得充足養分,自然健康。

 三、動.規律運動,放鬆身心

 要讓全身氣血運行順暢,尤其能到達頂端的頭皮,規律運動是最好的方法,且特別要著重下肢及肩頸部的活動。

 現代人生活工作型態多半久坐不動,因此下肢循環很差,加上整天待在低溫空調環境,更不利血液循環。

 所以,大忙人真的抽不出時間運動時,至少在辦公室要找機會活動,例如固定一小時起身去廁所或茶水間;在座位上,抬一抬腳,轉一轉腳踝,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血液向上回流。

 長時間使用電腦或低頭看書、看文件,肩頸容易僵硬,同樣至少1小時就讓肩頸動一動,如肩膀向前、向後畫圈轉動,或轉動頭,使頸部放鬆。此外,也可雙手抱頭按壓「風池穴」(在後頸部兩側,髮際與脊椎外側筋處),可紓緩頸部痠硬不適。


四、穴.壓腎經的湧泉穴、肝經的太衝穴

頭髮健康既然和「肝」、「腎」有關,因此可藉由敲打肝經及腎經,疏通經絡,讓氣血順暢運行,也有益頭髮生長。

肝經行小腿的內側,而腎經則較長,由足部小趾下,斜走足心,到內腳踝後側,然後沿著小腿、大腿內後側上行,最後到腹部、胸部。一般人如果不熟悉經絡走向,不知怎麼敲打好,其實可直接按壓肝、腎經上的穴位,也有保健效果。

韓豐隆醫師建議,按壓湧泉穴(足底,腳掌底前半凹陷處,從第2、3腳趾趾縫延伸到足跟連線約前三分之一處)。能滋補腎精,助眠、促進血液循環。

此外,按壓肝經的太衝穴(足大趾、次趾趾縫間,往腳背上推到頂處),可疏肝理氣,抒解壓力,清除肝火,也能調節女性生理期不順問題。

五、梳.以梳子或手指,由前往後梳頭

梳頭可促進頭皮氣血暢通,讓營養充分供給頭髮生長。

梳子建議選擇天然木頭或牛角材質,比較不容易產生靜電,或拉扯損傷髮絲。梳頭時,由前額往後梳理,力道不要太大,也不要硬扯頭髮,以免傷害頭皮毛囊。

不用梳具,可以雙手手指代勞,一樣由前往後梳,並用指腹在頭皮上畫圈按揉,或輕敲整頭頭皮,都可促進頭部的氣血流動。

如果頭皮某一區域頭髮變白、掉落特別明顯,可在這個地方加強按摩頭皮,樂英如醫師建議。

此外,想保健頭髮,也可經常按壓幫助頭頸放鬆、氣血順暢的幾個重要穴位,包括太陽穴、風池穴、百會穴(兩耳向上至頭頂中心交會處)、天柱穴(頸部髮際下,大筋外側凹陷處)等等。

中醫師楊素卿提醒,女性要避免天天長時間綁髮,或綁得太緊,以免外力過度拉扯而增加落髮量。再者,不宜經常戴太緊的髮箍,可能使頭皮局部血液循環不良。

如果要綁髮的話,可變換髮型,不要一直綁同一區域的頭髮,並且常換邊分線,就無須擔心頭髮愈綁愈少。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腎臟與肝臟都是沈默的器官,尤其腎功能更是快要到衰竭、洗腎的末期(腎絲球濾過率,縮寫為eGFR,小於15),才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台灣有兩百多萬人罹患慢性腎臟病而不自知。

由於腎功能的計算公式很複雜(eGFR = 186 X 血清肌酸酐的-1.154次方 X 年齡歲數的-0.203次方,女性再乘以0.742;eGFR的正常值應該大於或等於90),一般計算機算不出來,又要把性別、年齡納入考慮,因此大部分醫師與民眾都誤以為只要血清肌酸酐沒有超過1.4就是正常。其實以40歲男性而言,血清肌酸酐1.0,eGFR為87;以40歲女性而言,血清肌酸酐0.8,eGFR為84,兩者的腎功能都不正常。

為了擺脫洗腎發生率世界第一的惡名,健保局除了自95年11月起針對中期與末期慢性腎臟病(eGFR小於45)患者實施「腎臟病患照護計畫」,由腎臟科醫師加強照護病人。更自100年1月起針對初期慢性腎臟病(eGFR大於或等於45)患者擴大實施「初期慢性腎臟病患照護計畫」,由基層醫療院所及受過腎臟病治療訓練的內、外、婦、兒、家醫、神經科醫師,為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進行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腎功能惡化。

哪些人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呢?
*年紀大於60歲
*曾發生血尿或尿蛋白
*有腎結石或攝護腺腫大
*有高血壓、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長期服用藥物(西藥、中藥、草藥都算)
*家族中有人洗腎或有腎臟病

高危險群要接受哪些檢查呢?
*沒有糖尿病的人要抽血驗尿,檢查血液中的肌酸酐與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以及尿液中的蛋白質與肌酸酐。計算eGFR與尿液蛋白質/肌酸酐比值(uPCR,大於或等於150為異常)。
*有糖尿病的人要檢查血液中的醣化血色素、肌酸酐與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以及尿液中的微白蛋白與肌酸酐。計算eGFR與尿液微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大於或等於30為異常)。
如果檢查報告不正常,三個月後要接受複檢。

慢性腎臟病要如何分期?什麼情形要轉診到腎臟科門診?
*第一期:腎功能正常(eGFR大於或等於90)但有蛋白尿(uPCR大於或等於150,糖尿病患者的uACR大於或等於30)、血尿等腎臟損傷狀況。
*第二期:輕度慢性腎衰竭(eGFR 60-89.9)合併蛋白尿(uPCR大於或等於150,糖尿病患者的uACR大於或等於30)、血尿等。
*第三期早期(3a):中度慢性腎衰竭(eGFR 45-59.9)
*第三期晚期(3b):中重度慢性腎衰竭(eGFR 30-44.9),這時候就要安排轉診到實施「腎臟病患照護計畫」的腎臟科門診。
*第四期:重度慢性腎衰竭(eGFR 15-29.9)
*第五期:末期慢性腎衰竭(eGFR小於15),這時候要準備洗腎(血液透析)、洗肚子(腹膜透析)或換腎。
如果uPCR大於或等於1000,也要安排轉診到實施「腎臟病患照護計畫」的腎臟科門診。

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常要如何保護腎臟?
*戒菸
*飲酒節制
*鹽分不要攝取過量
*規律運動
*減重: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或男女腰圍分別大於90、80公分者應該減重。
*高血壓患者把血壓控制到130/80以下,第一線降血壓藥應該優先使用ACEI或ARB類藥品。
*糖尿病患者把空腹血糖控制到160以下,把醣化血色素控制到7.0以下。
*高血脂患者應該把血脂肪控制好。
*止痛藥儘量避免長期、大量使用。
*不服用來歷與成分不明的藥物,用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定期檢查腎功能。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起大腸鏡、胃鏡檢查,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好痛」,甚至因此拒絕受檢,於是有所謂的「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問市,不過根據國外統計發現,麻醉下的大腸鏡檢查可能有千分之一左右的合併症,國內醫師提醒民眾,其實疼痛是一項警訊,讓醫師在操作時,能夠從病患的反應,拿捏尺度,非必要,還是不要麻醉止痛。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饒樹文指出,臨床上,常有患者因害怕做大腸鏡檢查,以致約有四分之一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發現癌變時,多已轉移,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因此現在有所謂的「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可以讓患者比較沒有疼痛感,但是有利就有弊,像患者要自費,而且只要是麻醉,就會有風險。
  此外,在醫學會中,也有醫療院所報告,有七例接受此項檢查而發生腸穿孔,必須接受開刀等處理,主要是因為一般大腸鏡檢查時,病人如果覺得痛,就會「唉唉叫」,讓醫師知道要調整一下角度,如果病人被麻醉了,醫師在操作時,就有可能會不小心撐破腸子,所以除非有必要,不然醫師也不特別建議在麻醉下接受檢查。
  台安醫院內科主治醫師蔡青岩指出,大腸內視鏡造成腸破裂的原因中,有一部分是內視鏡鏡管本身造成,因為鏡子在大腸穿梭時,也許鏡頭不小心碰撞到腸子,也可能是鏡身過度牽扯到大腸,造成腸破裂。 內視鏡大腸破裂與許多因子有關,也許是病人本身狀況不好,如骨瘦如柴、長期臥床,或動過腹部手術,但是麻醉也是一個重大因子,如果病人覺得痛,腹部肌肉會自然收縮,收縮的肌肉可避免大腸被過度牽扯、伸展,這是一種保護機制。
  蔡青岩醫師表示,近年來,也有研究顯示,即使沒有麻醉,病人也可以在無痛情況下,完成大腸內視鏡檢查,因為痛是一種危險警訊,若不改變大腸鏡的操作手法,只是用麻醉來消除警訊,並非最好的選擇。 不過醫師並不反對某些特殊對象在麻醉狀況下,進行胃鏡檢查,譬如在做胃鏡檢查時,要做內視鏡超音波,還有切除病灶或抽取組織做進一步檢查,病人可能因嚴重嘔吐,不利檢查進行,或是曾做過胃鏡檢查,而發生嚴重嘔吐者,是可以考慮做麻醉無痛胃鏡檢查。
  因為胃鏡檢查必須克服咽喉反射,這是一種異物在咽喉時,必然產生的自然反應,雖然檢查前,會用局部麻醉,減少咽喉敏感度,在四至六分鐘的短時間檢查,受檢者還可忍耐不適,但是做更久或更深的檢查時,除了咽喉反射外,檢查時造成的脹氣,及管子對腸胃的撐展,往往會讓病人度秒如年,配合度也就大為降低。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型肝炎的治療與肝癌發生的風險  

感染急性c型肝炎的人超過60%會成為慢性肝炎,經過

20年的時間,部分人轉變成肝硬化,經過25-30年的光景

部份人產生肝癌。當然,並不是每個罹患c型肝炎的患者

都會長出肝癌,肝硬化是個很重要的關鍵,一但形成肝硬

化,20%的患者會產生肝癌。目前c型肝炎的治療,以短效

口服抗病毒要ribavirin為主,治療的時機最好是產生肝硬化之前,最遲不要超過早期肝硬化。這裡我們提供兩篇研究,討論c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病人治療與否,和肝癌發生率的相關性。

第一篇是日本人的研究,日本的慢性肝炎為主。345c

肝炎肝硬化病人,其中271位願意接受治療,其餘74畏拒絕治療,使用的治療方式是每次6 -9m u短效型干擾素,每週3次,治療26-88週。經過平均6.8年的追蹤,總共119位病人發現肝癌,84衛屬於接受過干擾素治療的一組(84/271)35位是拒絕干擾素治療的一組(34/74),統計上,接受治療的一組得肝癌的風險大約降低1/3;罹患肝癌的病人有69位死亡,45位屬於干擾素治療組(45/84)24位屬於拒絕干擾素組(24/35),統計上,拒絕干擾素治療的,對肝癌的治療反應較差,僅是接受干擾素治療的一半;接受干擾素治療而且產生完全反應的,產生肝癌的風險最低,就算不幸罹患肝癌,肝癌治療的反應也最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C型肝炎肝硬化產生肝癌的風險相當高;二,接受C型肝炎治療的比起不治療的,肝癌風險降低,肝癌治療的反應也較好;三,接受干擾素治療產生完全反應的最好,這個研究使用的是單一短效型干擾素治療,目前長效干擾素﹢RIBAVIRIN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成功率。

第二篇研就是義大利做的,發表在去年11月美國肝臟疾病年會上。1214位接受短效干擾素治療的C型肝炎肝硬化病人,199(16.4)位病人治療成功,成功的定義是停藥後24周檢測無C型肝炎病毒且乾指數正常。經過大約9年的追蹤,總共183位病人發現肝癌,其中171位是治療失敗的,12位治療成功的,統計上肝炎治療成功與失敗的,產生肝癌的風險相差了3倍。        綜何這兩個故事有兩個建議其中C肝患者定期檢查其二請不要錯過治療時機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肝硬化病人使用肝安能有好處嗎?

在歐美地區,BC型肝炎與HIV愛滋病毒感染常常共同存在於毒癮或藥癮患者,B型肝炎與HIV同時感染與單純的B型肝炎感染對於治療有不同的反應,此外,因為B型肝炎而接受肝臟移植的患者同樣需要接受長期抗病毒藥物的治療,但是由於目前接觸的機會較少,暫時不做這方面的討論。

有關肝安能使用於預防懷孕婦女B型肝炎傳染給出生的baby,我們已於828B型肝炎的預防(2)提及,有興趣的請參考。

http://www.tahsda.org.tw/ginet/epaper/enews/20050828105555.htm

 

830B型肝炎的治療http://www.tahsda.org.tw/ginet/epaper/enews/20050830153137.htm中,e抗原陽性,血中病毒濃度與B型肝炎疾病的進展,之後產生肝癌的機會有關係,肝硬化同時也是產生肝癌的危險因子,肝安能的使用當然是希望能夠避免肝硬化的產生,但是如果已經肝硬化了,使用肝安能還會有好處嗎?下面這篇由長庚 廖運範 教授主持的研究Lamivudin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advanced liver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4; 351:1521-1531.可以給我們參考。651位病人進入研究,病人基本上須16歲以上,表面抗原持續陽性6個月以上,屬於e抗原陽性,或是e抗原陰性+偵測的到HBVDNA,肝臟組織切片Ishak fibrosis score 4以上(0-60為無纖維化,6為肝硬化)。實驗組每天吃肝安能100 mg,研究的標的是病人病情惡化至肝機能失調,產生肝癌,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胃食道靜脈曲張出血,或因慢性肝病死亡,研究時間預計5年。

結果:在平均追蹤時間32.4個月後,研究被終止,服用肝安能的一組惡化的比例為7.8%,對照組(服用安慰劑)惡化的比例為17.7%(由於統計上有差異,服用肝安能的一組明顯較使用安慰劑組好,繼續分組研究對對照組是不公平的)。服用肝安能的一組產生肝癌的比例為3.9%,對照組(服用安慰劑)產生肝癌的比例為7.4%服用肝安能產生抗藥性的比例是49%,服用肝安能組一旦產生抗藥性,似乎保護效果就消失了。至於嚴重副作用產生的比例,肝安能組12%,安慰劑組18%

 

使用肝安能似乎是有效果的,可能也與病毒濃度的抑制有關,一旦產生抗藥性,病毒濃度再度升高時,保護效果隨即消失。因此,如果使用肝安能做為避免肝硬化的進行或肝硬化併發症的產生,定期追蹤HBVDNA是必須的,萬一發現抗藥性產生時,改為肝適能,或是,乾脆一開始就使用比較不會產生抗藥性的藥物。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骨質疏鬆症

 

  骨頭是人體中最硬的組織。我們都知道出了車禍或由高處摔下來時骨頭會折斷,但在平常的生活動作中我們很少去擔心骨頭會折斷。

 

  “骨疏鬆症“是近來有關健康的訊息中常聽到的字眼之一,即使沒有聽說過骨疏鬆症的人也知道老人很容易骨折的事實。一個人年紀越大骨頭變得越脆弱,而很容易折斷。這個老人容易骨折的原因就是骨疏鬆症所引起的,這樣大家就容易瞭解了,骨疏鬆症就是骨頭變脆弱,變成很容易折斷的意思。

 

  造成骨疏鬆症的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由許多種原因、因素湊合起來所引起的,其中包括有基因、性別、年齡、荷爾蒙、生活方式、飲食等等因素。

一、骨頭的形成(重建)和鈣質︰

大家都知道骨頭是人體中最硬的組織,不過這是就骨頭的外殼而言,其實這個堅固的外殼裡面包的是血淋淋的紅色的骨髓,就是製造血液的地方。大家在吃雞腿的時候是不是都看過骨頭裡面的紅色的骨髓嗎?骨頭硬才能保護身體的其他器官,同時也在支撐一個人的身體,使身體能自由活動及走動。還有一件大家需要知道的是骨頭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會受傷也會治癒。骨頭的外殼主要是由叫做“磷灰石“的骨質-鈣的磷酸鹽-所組成,所以會這麼硬。而人體中的鈣質的百分之九十九是儲存在骨頭和牙齒中,只有百分之一在血液中流動。

 

鈣質雖然只有身體中總鈣量的百分之一的量在血液中流動,而其餘都在骨頭中,但這百分之一的微量鈣質卻對於心臟的搏動、肌肉的運動、血液的凝固都直接扮演著重要的調節角色。很微小的血清鈣的變化就會給維持生命的功能帶來很大的變化影響,因此血中鈣量的調節機能是很複雜、微妙而且是很重要的。為了需要把血液中的鈣量時常維持在很小的範圍內變動,副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激素、Calcitonin、VitaminD、腎臟都參與這項工作,而骨頭則是很大的鈣的儲藏倉庫,有需要時就很快地釋放鈣出來以供備用。

二、骨質變脆之原因

骨頭中的鈣質每天都在儲存和流失的雙方向進行。一個人在年輕時,每天儲存到骨頭裡去的鈣質的量和速度遠大於流失的量和速度。鈣質儲存到骨頭的速度和量在三十歲前後(平常說是三十五歲,其實正確年齡還不太清楚)時達到頂點,以後流失的量就變成大於儲存的量,因此骨頭從三十歲以後就因為鈣質的減少而開始慢慢變脆弱。這種流失大於儲存的情形在女性較男性為明顯,尤其在停經後的女性更加明顯。

 

骨頭的鈣質量的儲存可以比喻做儲存退休金。當我們年輕時多儲存一些錢進去,年老時就可以有多一些儲蓄來供使用,同樣地年輕時如果鈣質的儲存過少,當年老時就不夠用而很容易就破產(骨折)了。因此一般人以為骨疏鬆症的防治是老年人的事是錯誤的,防治應該在二十歲,就是年輕時就開始,不然就會太遲。

 

那麼所謂骨頭鈣質的儲存、流失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要知道骨頭的每一部份經常都在做骨質的重建工作,一個週期大約是一百天。起始骨頭裡有叫做“破骨細胞“的細胞接到副甲狀腺的信號時開始在骨質上挖小洞,破骨細胞的動作使骨質(鈣質)開始流失,接著就有叫做“母骨細胞“的細胞在小洞上補些叫做“類骨質“的物質,然後血液中的礦物質(鈣和燐)就在類骨質上面做填補工作而使其變成骨質。人的骨頭一輩子一直在重複做這一種破壞和重建骨質的工作。年輕時造骨能力較強,所以骨質一直增強,但到了年紀較大時,骨質的破壞工作會高於造骨工作,因此年紀較大後骨質就漸漸的變疏脆了。

 

骨疏鬆症的發生機率在女性大於男性的四~五倍。這是因為女性體內有女性荷爾蒙(雌激素),而女性荷爾蒙具有防止鈣質流失的作用的關係,所以停經後的女性因女性荷爾蒙沒有了,骨鈣質的流失也更加嚴重。年齡超過四十五歲的女性有一半的人患有骨疏鬆症,超過七十歲時有百分之九十的女性有骨疏鬆症。超過六十歲的女性有四分之一的人會有因骨疏鬆症所引起的症狀,如駝背、腰痠、背痛等。

類固醇是對骨質的保存造成嚴重損害的藥物,接受類固醇治療的人在六個月中會失去其骨質的百分之四十。如氣喘、關節炎的病人因為常長期接受類固醇的治療所以容易得骨疏鬆症。不過雖然不多,有少數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在使用類固醇治療時,同時增加鈣質的攝取到每天1500mg,外加VitaminD的服用時,可以防止骨質的流失。

三、骨疏鬆症的預防治療︰

有關骨疏鬆症的治療藥物,在1995年前只有女性荷爾蒙和Calcitonin兩種藥物。現在對於骨疏鬆症的治療仍然以女性荷爾蒙補充療法為主,但是已有一些新研發出來的藥物對症狀的改善有所幫助,而對於減輕骨質的繼續流失也有功效。我們可以使用這些藥物來預防和減少因骨疏鬆症而引起的骨折及併發症的發生,也可以減輕其損傷程度。因此了解如何來防治骨疏鬆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我們知道如何來早做預防,而又有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繼續研發出來的情況下,對於骨疏鬆症的防治效果是樂觀而可以寄予希望的。

 

1)鈣質的平衡︰

如前述,骨疏鬆症是骨質形成和骨質流失之間失去平衡而流失多於形成時所發生的病症。所謂骨質是以鈣為主的礦物質所成,因此每天的鈣的供需量成為很重要的關鍵。但是這並不是說,每天攝取很高量或足夠量的鈣就可以,因為過多的鈣如果不能吸收的話,不但沒有用處反而有害。

 

那麼究竟每天應該攝取的鈣量是多少呢?雖然有關鈣從消化道吸收的過程機轉相當的複雜,但有關每天的需要量,醫界已有大概的共識。從前所提供的每天的需要量現在被認為稍微低估了一些。現在認為還有經期的女性,每天的鈣質的需要量為1000mg,而已停經的女性則需要每天攝取1500mg的鈣質,才夠來維持鈣質在骨質的形成與流失之間的平衡。根據最近的報告(1997,九月),認為青春期的女性尤其要注意鈣質的每天攝取量(1300mg),因為女性的骨頭成長,在青春期達到最高點,因此女性在青春期(13~16歲之間)應多攝取牛奶或乳酪製品。牛奶和養樂多每一杯約200cc約含300mg的鈣,青春期的女性每天需要攝取1300mg的鈣,因此他們需要每天喝約五杯的牛奶或養樂多,當然有攝取其他來源的鈣質時這個量就可以減少。現代的女孩子因為怕多攝取脂肪變胖而不敢多喝牛奶轉喝其他飲料這是不好的習慣,其實脫脂的牛奶只含少量脂質。在年紀大的婦女,如果她本來鈣的攝取量不夠時,增加鈣的攝取量會使骨質的流失減少。

至於如何來增加鈣質的攝取,醫生鼓勵從食物中增加鈣質的攝取量,如多攝取一些含鈣量多的食物︰如牛奶、養樂多、豆腐等食物。不過如在前面所提過,雖然服用鈣片是一種治療、預防的方法,但不要忘記過猶不及的事實。

 

2)Vitamin D:

談到鈣質的攝取時,我們可不要忘記Vitamin D的重要性,因為為了要從消化道攝取鈣的時候需要Vitamin D的存在才能吸收鈣質,如果沒有Vitamin D的存在時,即使有過多的鈣質都沒有用,因為沒有辦法從消化道把鈣質吸收下來。人體的Vitamin D的來源有二種,一種是來自食物中,另一種來源是接受陽光的照射後在體內自己生成的。因此少晒太陽的人常缺乏Vitamin D,如常躲在屋裡的人,行動不方便的人因晒太陽的機會少,自然都常缺乏Vitamin D,因此這些人常需要比平常人多吃一些富於Vitamin D的食物。如沙丁魚、鯖魚、鱈魚、牛奶等食物中有較多的Vitamin D含量。如果想要用維他命丸來補充時,VitaminD的含量需每天在800單位以上。想要知道一個人體內的VitaminD量夠不夠時,可以測定血清中的25OHD(25 hydroxy vitamin D)的濃度來知道,如果25OHSD小於20ng/ml時每天需要服用800單位的Vitamin D來補充,如果少於15mg/ml時則每星期需要補充50,000單位持續補充六到八個星期。停經後的女性則每天需要400單位來補充。

話又說回來,攝取過量的VitaminD對於身體也是不好的,因為攝取過量的Vitamin D時反而會使骨質的流失增加,不但會使骨質疏鬆症更加嚴重,還會使血液和尿中的鈣質過高,以致引起腎臟或尿路的結石。

3)女性荷爾蒙補充療法︰

如前述,女性荷爾蒙有保持骨質堅固的作用,而骨質疏鬆則容易引起骨折。在美國五十歲以上的人口每年有120萬人發生骨折,而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女性;五十歲以上的美國女性中有百分之十五有骨折經驗,而有百分之一、五因骨折原因而死亡;停經後的女性、兩邊卵巢摘除的女性都較容易患骨折;使用過女性荷爾蒙的五十歲以上女性的因骨折引起的死亡率明顯減少四分之一以上;這些事實都反映著女性荷爾蒙對於保持堅固骨質的重要性。

對於停經後的女性使用女性荷爾蒙補充治療,不只對骨折可做預防,也對於女性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預防的作用,也會改善年老女性的陰道乾燥症、熱潮紅發作、夜汗、頻尿、尿失禁等症狀,是一石二鳥甚至多鳥的治療法。

但是使用女性荷爾蒙也有負面的作用。單獨使用女性荷爾蒙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會,在十到二十年期間比沒有使用過的人發生率增加八倍;如果與黃體素一起使用時就可以不使發生率增加。但是與黃體素一起使用時又減少了對於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功能。

另外有關長期使用(五年以上)女性荷爾蒙的人會增加發生乳癌的機會的報告仍有爭議,有些報告認為會在十年中會增加百分之二十五的機會﹐但也有相反的報告,不過現時似乎以樂觀的報告較多。我們應該繼續注意後續的報告。

4)運動︰

這個倒不是什麼藥物,是平常的載重運動-使身體抵抗地球引力的動作-如走路、慢跑就是。有很多報告指出,骨質量和肌肉的量有正向的關係。當肌肉的量增加時,骨質量也隨著增加,因為運動時肌肉會加壓在骨頭上,因而促進骨質的形成。另外當肌肉強壯時摔倒的機會自然會減少,隨著骨折的機會也會減少。因此不但在年輕時要多運動以增加骨質的生成外,到了年老時也須做適當的運動,以減少骨折的機會。

 

總之,骨疏鬆症的防治並不是到了年老時才要做,應該從年輕時就要開始。年輕時須注意飲食的平衡,多攝取鈣質和維他命D,多運動,多晒陽光,這樣可以在年輕時多儲備一些鈣質在骨頭中,做為年老有需用時,有更多的儲蓄、老本(或可以叫做骨本)可用。現在的女性因愛慕修長燕瘦,常有不當的節食或偏食,以致各類營養份攝取量的不平均或不夠,沒有考慮到年老時會發生的骨疏鬆症,屆時要補救也補不回來,後悔已莫及,年老徒悲傷。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口潔白的牙齒不僅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而在享用美食之時,更能細細品味,牙齒如果照顧得宜,它將會是自己一生中最受用的寶貝之一。

換 牙

    孩子在出生後六、七個月會陸陸續續長牙,所謂長牙是指頜骨內的乳牙胚逐漸發育成熟,突破牙床及口腔黏膜而萌出在口腔內的現象,約到兩周歲時二十顆乳牙便會全部長齊。孩子逐漸成長,頜骨內的恒牙胚也逐漸發育成熟,壓迫乳牙根,最後使乳牙脫落,而逐漸由恒牙取代行使咀嚼的功能。恒牙中有二十個和乳牙交替,而十二個臼齒是在乳牙的後方多生出來的,不和乳牙交替。恒牙的開始萌出年齡平均是六到七歲,由下顎中間門牙開始,依次為側門牙,第一前臼齒、犬齒,第二前臼齒。在與乳牙開始替換的同時,第一恒臼齒也隨之萌出,這對於建立正常的咬合關係,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義。


   在孩子換牙的時候,乳牙與恒牙混在一起,顯得參差不齊而呈擁擠狀。乳牙的空隙對剛萌出的恒牙可能有暫時的不合適,而出現輕度重疊的現象。但這種擠壓的力量,可以幫助擴張顎弓,而使恒
牙自然排列整齊。請勿將這個時期的牙列不齊,當成真正的錯合,而隨便拔出不該替換的乳牙,不然會容易造成萌牙紊亂,而產生真正的錯合畸形。

 

齲 齒
    齲齒俗稱蛀牙,是指牙齒的組織逐漸被破壞,一般有兩大因素:一、營養攝取不均,特別是缺乏生素C、維生素D及鈣、磷等礦物質,而食用過多的糖類等,均易使兒童患齲齒。二、牙齒發育鈣化不良、排列不整齊、口腔衛生不好都是發生齲齒的原因,尤其是牙齒的窩溝處,兩牙間的鄰接面,錯位牙的重疊交錯處等,都是容易產生齲齒的部位。

牙齒衛生保健
  由於蛀牙的成因相當複雜,因此防齲也必須由多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加強牙齒本身對齲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則是減少口腔環境可能造成牙齒損害的因素。
 

一、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早晚各刷一次,一般都是一起床就先刷牙,其實應該在吃完早餐後再刷牙會更恰當;晚上睡覺前一定要刷牙,避免食物殘渣會在漫漫長夜裡作怪。另外在吃完東西後一定要漱口,多喝水也可沖淡口腔內食物發酸的機會。
 

二、正確的刷牙方法:選用適當的牙刷,小型的牙刷比較好,軟的尼龍材質較不會刮損琺瑯質,而且刷牙時不需太用力,否則會刷壞牙齒的琺瑯質。刷牙時要由牙齦邊緣,將牙刷傾斜45度角,由內向外側,使牙面及牙齦都能被刷到。
 

三、必要時可使用牙線:若有菜渣卡在牙齒間的隙縫,最好用牙線挑起,因牙刷不見得就能刷掉。
 

四、定期口腔檢查:每半年作口腔檢查,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五、少吃零食,尤其是甜食:吃零食一方面會影響正餐的進食,另一方面會使食物殘留在牙齒的時間拉長,而使那些腐蝕牙齒的微生物得以生長,加速牙齒的損害。
 

六、均衡飲食:多攝取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D及鈣、磷等礦物質的食物,如:芭樂、柳丁、奇異果、葡萄柚、牛奶、奶製品、糙米等。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什麼是灰指甲?
指甲是人體皮膚表皮的一部份,分為甲床、甲板及甲基質,最重要的功能是保護指頭末端。對一些細微動作,如抓癢或撿拾小東西也有它的功用。
灰指甲是指甲或趾甲受不同黴菌感染,如皮癬菌(dermatophytes)、酵母菌(yeast)、黴菌(mold)的感染,黴菌從指甲遠側或外側入侵。其學名是甲癬,為最常見的指甲病變。


二、 外觀:
1. 指甲變色、變厚、變形、失去光澤。指甲下面變厚成粉狀。
2. 指甲變脆弱且易斷。嚴重者指甲板會脫離基部。
開始由指尖及週圍變濁、變白、變黃、變黑褐色而失去光澤。指甲下面漸變厚成粉狀,指甲變脆弱且易斷,指甲表面出現黃白斑點,最後甲板脫離基部或脫落。


三、 誰易得灰指甲?
1. 年齡稍大及免疫力降低的人,易受黴菌感染。
2. 洗滌業(如洗車、清潔人員)、美髮業、家庭主婦比較會得灰指甲。
3. 身體其他部位有黴菌感染,可能擴散到指甲而得灰指甲。很多患者都是由香港腳、香港手傳染的。


四、 致病因
黴菌,存在我們周遭環境中,條件適合的時候,成為致病菌。平均只有百分之一亳米大小,喜歡濕熱環境,致病興否,跟個人體質有關。單獨發生灰指甲的機會不大,大多與手癬或足癬並存。黴菌進入甲結構,以指甲角質為養料生長繁殖,當感染部位角質喪失後指甲就產生變化,更蔓延至其他指甲。
鑑別診斷:不是所有的指甲異常都是灰指甲,有很多情況指甲亦會變色。如乾癬、指甲上的濕疹、扁平苔顯等。


五、 什麼情況易得灰指甲?

1. 指甲受外傷,形成黴菌侵入的缺口。
2. 不喜清洗手腳、不按時修剪指甲會提高得病的機會。
3. 清除指甲油的去光水,會使指甲較脆弱抵抗力降低。


六、 灰指甲要治療嗎?
有很多人認為灰指甲只是外觀不雅,不治療根本沒關係,事實卻非如此。
1. 個人形象:灰指甲會影響如握手等社交活動,在需要脫鞋的場合,更讓人有不淨之感。
2. 會傳染:成為黴菌溫床,導致反覆復發的香港腳、香港手。甲屑掉落會提高別人感染的機會。
3. 併發症:疼痛、手腳活動性變差、引起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增加治療困難度。最近一項研究證實:灰指甲病人若不治療,本身或家人因黴菌感染而就醫的機會提高不少。


七、 治療
灰指甲的藥物依使用方法分為口服與外用,外用有藥水、油劑和藥膏,口服用藥則是抗黴菌藥。


* 口服抗黴菌藥

手指甲受感染者須服用六週,腳趾甲服用十二週。停藥後分別觀察三至六個月及六至九個月,新長的指甲為正常指甲,治療率可達九成。口服藥物有些患者不宜服用,如孕婦或肝功能異常(包括肝炎、脂肪肝或肝硬化),健康患者服用抗黴菌用藥時,可一、兩個月檢查肝功能指數。口服抗黴菌藥物與許多藥物有交互或加乘作用,所以患者就診須確實告知正在使用的藥物,或服用抗黴菌藥期間看其他疾病時,要告知醫師。


* 外用藥分為水揚酸類和抗黴菌藥膏

使用前先將患部清洗乾淨,每隔七天將指甲剪短、用銼刀磨薄一點,以加強藥效,須持續半年以上的時間,遠比吃藥的時間久,而且療效只有六成左右,好處是幾乎沒有副作用,肝功能不好的患者可使用。較新治療---抗甲癬油劑指甲油型式的抗甲癬液,其抗黴菌成份溶在酒精中,以塗指甲油的方式塗抹在甲面上,待酒精蒸發後形成藥膜,藥物自藥膜內慢慢滲透入指甲內層,消滅在甲內的黴菌,藥物濃度維持一週,所以每週使用一次。對慢性病患者、不願服藥或以往治療失敗的患者,可選擇這種治療,免除對藥物的疑慮。

導正錯誤觀念:部分患者以為拔除灰指甲,病就好。但因黴菌感染的位置是在指甲下的甲床而非指甲的甲板,所以拔除後新長的指甲仍是灰指甲。


八、 如何預防灰指甲?
1. 指甲剪,用過的人當中有灰指甲患者,可能有少數黴菌殘留刀鋒上,而傳染給其他患者。所以使用後要清洗乾淨。
2. 避免指甲外傷。
3. 皮膚有黴菌染(尤其香港手、香港腳)時,應儘速就醫,以免黴菌傳染到指甲。
4. 穿著通風透氣、吸汗強的棉質襪,每天更換清洗。避免穿膠鞋或不透氣球鞋,最好有兩雙以上鞋子交換穿,使每一雙鞋都有足夠時間可晾乾。在家最好赤腳或穿拖鞋、涼鞋。不與他人共穿鞋子、拖鞋及襪子。(買鞋時勿赤腳試穿,以免遭受感染)治癒後,使用過的襪子應拋棄,避免再感染。
5. 腳底、趾間癢儘量不抓,以防傳染手指。沐浴後腳趾擦乾,尤其是趾縫等易忽略的地方。
6. 注意潮濕環境的清潔,如公共浴室及家中廚房、浴室地面,接觸後保持手腳清潔及乾燥。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它是因為關節經年累月使用,或外來因素破壞,導致原本光滑的關節軟骨產生屑片脫落,而出現發炎、疼痛的現象。


 退化性關節炎,經常是中老年人冷風下的惡煞。大部分的人在初期時並不特別在意,認為老之將至罷了。醫師強調,退化性關節炎不但使患者生活在疼痛中,更可能使行動變得不自如,因而應對此症多一分關心。

好發部位及症狀

 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部位,包括膝關節、遠端指關節、大姆指、大腳趾關節、腰椎、髖關節、肩關節及下頸椎等處。患者可能單一部位發病,也可能多個部位一起發病。

 退化性關節炎早期並無明顯症狀,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因此,如果您是50歲以上銀髮族、肥胖的中年人(尤其婦女)、骨質疏鬆患者及有此症家族史的人,一旦出現關節僵硬、腫脹、疼痛等現象時,一定要速至醫院檢查、治療,以免病情日益加重,或演變成慢性病,使行動受到限制。

治療方法

 目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大多以減輕其疼痛感為主,主要分以下兩種方法──

  • 內科治療
    包括藥物、物理和復健等治療。藥物治療可給予患者非副腎皮質素的消炎片;物理治療包括熱敷、針灸或電療等。

  • 外科治療
    若嚴重到影響生活及行動力,而內科治療又無效時,可考慮接受外科治療。治療前須先接受X光或關節鏡檢查和骨密度測試,然後進行矯正手術或考慮裝置人工關節。

從生活保養做起

 要防止退化性關節炎上身,從年輕起就應多注意關節的保健,並避免肥胖、緊張及勞累。此外,從飲食、運動等多方面著手調養,也可減輕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並延緩關節的退化,這才是防治退化性關節炎最根本的方法。

簡易自測

 如果您一到天氣轉冷,甚至平時都常出現以下症者,可能已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請速至醫院檢查治療──

  1. 在冷、溼的天氣即覺全身關僵硬、腫脹、疼痛。

  2. 天氣變化時,關節咻咻作響。

  3. 無法蹲,膝蓋腫痛、酸痛。    

  4. 上下樓梯時膝蓋有疼痛感。

  5. 走路時,有關節卡住的感覺。

高危險群

  • 50步以上中老年人。

  • 肥胖者(尤其是婦女) 。

  • 常待在冷氣房的人。

  •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骨質疏鬆症患者。

  • 家族有人罹患此症者。

  • 運動家。

  • 曾受關節外傷者。

  • 經常蹲著做事的人。

保護膝蓋養生原則

  • 注意膝蓋保暖
    儘量穿著褲裝,不要讓膝蓋直接暴露在冷空氣之中,更應加強膝蓋保健工作。

  • 熱敷
    常熱敷患處,可降低不適感。泡熱水澡或偶爾泡泡溫泉,也可促進血液循環,活絡筋骨、關節。

  • 戴護膝
    一方面可保暖,一方面也可保護膝蓋,使它不致因用力而受傷。

  • 適度運動
    減少爬山、上下樓梯、跑步、打網球或踢足球等激烈運動,避免加重膝蓋負荷。可加強關節的受力能力,尤其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頗有助益。

  • 控制體重
    尤其肥胖的中年婦女,因臀圍較寬,使得大腿的四頭肌作用力方向偏差,易形成一股向外的拉力,壓迫膝蓋骨,加速膝蓋關節的磨損和退化。

 醫師提醒民眾,多攝取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食物,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抵抗關節退化的力量。如果稍覺任何一處關節隱約作痛或痠麻腫脹、僵硬時,應即早至醫院接受診治,以延緩關節的退化。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什麼是潰瘍性結腸炎?

它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發炎疾病,發炎反應的過程會因喪失結腸黏膜上皮細胞的連續性而導致潰瘍,發炎部位多發生在直腸及乙狀結腸,但也可能發生在全大腸。較常發生在24-40歲的年輕人,偶而也有到老年才發病;女性罹病率略多於男性。大多數病患在治療緩解後會再復發而成為慢性,甚至有致癌的危險性。

二、有什麼可能的致因呢?

1.  與細菌感染致病原有關:患者的大腸桿菌比正常人能產生較多粘連素,因此可能較會附著在大腸粘膜細胞上而造成傷害。

2.  與食物過敏有關:大部分患者對牛奶過敏。

3.  環境影響因素:吸煙、口服避孕藥的使用

4.  遺傳:家族中有一等親的親屬罹病則相對罹病機會較高,目前的研究發現與人體白血球抗原(HLA)及第六條染色體有相關。

5.  免疫力降低及情緒壓力大

三、身體會出現怎樣的症狀呢?

1.腹瀉並經常合併解出黏液和血液

2.直腸便血

3.腹絞痛、腹脹、腹部壓痛

4.貧血

5.噁心、嘔吐

6.食慾減低、體重減輕、白蛋白偏低

7.發燒

8.其他腸道外表現:皮膚對光過敏反應、結節狀紅斑、眼睛葡萄球炎、關節炎、原發硬化性膽道炎等。

四、會進行怎樣的診斷檢查呢?

1.醫師會先詳細詢問您臨床表現的病史

2.糞便檢查:會出現發炎細胞、紅血球細胞、嗜伊紅性白血球細胞,一般常規的糞便培養先排除非細菌性的感染。

3.乙狀結腸鏡及切片檢查:早期可見黏膜泛紅及水腫、血管分布減少、皺摺瓣膜變較不明顯或增厚;隨疾病嚴重度增加會出現顆粒狀易脆性黏膜;更嚴重則會有黏膜糜爛及潰瘍出血之情形。

4.大腸鏡檢查:對於偏右側潰瘍性結腸炎症候疾病或評估疾病侵犯部位程度有其必要性(通常在急性期過後應進行檢查)。

5.一般放射線檢查:腹部X光攝影

6.實驗室抽血檢驗:慢性血液流失導致缺鐵性貧血、白血球增加、鉀離子偏低、白蛋白偏低、肝功能指數上升等。

五、該如何治療呢?

1.腸道休息:急性期時需要禁食並會給予靜脈輸液及補充電解質。

2.藥物治療:廣效性抗生素、磺胺類藥物(sulfasalazine、pentasa、olsalazine等)或類固醇藥物(prednisone、methylpredisolone、hydrocortisone,劑型則有靜脈注射、口服及局部灌腸等)、免疫抑制劑(imuran及6-MP)及其他藥物(如:止瀉劑、抗痙攣劑、止痛劑、鐵劑、維他命B12等)使用等。

3.飲食治療:當需要長時間禁食時,則會給予完全腸胃道營養療法;可由口進食時應依患者個別耐受力漸進式的,採低脂肪、無刺激性、低纖維、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原則,並限制乳製品、排除可可、巧克力、柑桔果汁、過冷、過熱、酒、含碳酸飲料及產氣性食物等。

4.手術治療:當有下述幾種情況時,通常應考慮開刀治療:嚴重發作並對內科治療無效;嚴重急性發作且發生合併症(腸穿孔、急性腸擴張)時;慢性期但對病患產生生活品嚴重質影響;併發腸黏膜發育不良或產生惡性癌症變化時。。

六、有哪些合併症呢?

1.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營養缺乏、貧血

2.腸阻塞、腸穿孔

3.出血、休克

4.廔管、腹膜炎

5.腸道或肛門局部膿瘍、肛門廔管、肛門裂

6.憂鬱

7.癌症變化

七、日常生活應注意事項

1.依醫師指示持續按時服用抗發炎藥物,避免自行停藥、減葯或服用成藥。並應觀察類固醇用藥之常見副作用:如月亮臉、水牛肩、全身水腫、消化道潰瘍、免疫功能降低致易感染等。

2.採低脂肪、無刺激性、低纖維、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原則,並應限制乳製品、排除可可、巧克力、柑桔果汁、過冷過熱、酒、含碳酸飲料及產氣性食物等。

3.保持心情愉快、適度休息並減輕壓力。

4.注意飲食、環境之清潔及避免與感染者接觸以預防感染,當有感染症狀時(發燒、畏寒或感冒症狀等)則應立即就醫診治。

5.避免攝取過敏食物,並應戒菸。

6.尋求資訊與支持:可與醫護人員、營養師詳談取得資訊或參與慢性病支持團體。

7.急性發作時(腹瀉頻率、便血量、腹絞痛程度增加及發燒等)應迅速就醫治療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什麼是壓瘡?
壓瘡俗稱為褥瘡,是皮膚受到壓迫或磨擦,導致
皮膚受傷甚至深到皮下組織、肌肉與骨頭的情形。一
般來說,壓瘡可以分成四個等級:
第一級是皮膚發紅,經過30分鐘仍然一樣。
第二級是皮膚有水泡或紅疹已經傷到真皮層。
第三級是指皮膚層全部受傷深到皮下組織或脂肪。
第四級傷到肌膜、肌肉,甚至深及骨頭。
二、什麼樣的人容易發生壓瘡?
壓瘡對肢體活動不方便,長期臥床,意識不清
楚,大小便失禁、有糖尿病或皮膚脆弱、體力衰弱或
營養不良的病人只要數小時或一、二天的疏忽就可以
各種管路在身上壓到的地方,如氧氣鼻管:在鼻孔
及繞經耳朵處;鼻胃管:在病人的鼻孔處;存留導
尿管:在尿管固定處下的皮膚。
3. 皮膚有皺摺的部位:如雙臀之間。
4. 有石膏包圍或有壓迫的地方。
5. 頸圈、背架或支架穿戴不恰當形成壓迫點造成。
四、壓瘡發生的原因有下面幾項:
1. 無法自行活動身體,皮膚受壓迫時間過久,沒有定
時翻身,約束及擺位的方法不正確。
2. 潮濕,如大小便失禁、沒有定時換尿布。
3. 床單皺摺不平整,長時間受到不適當的壓迫或是磨擦。
4. 營養不良、消瘦、糖尿病或是貧血、皮膚脆弱或敏
感等。
五、如何預防壓瘡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所以須注意下面幾點:
1. 去除或減少皮膚的壓力:
⑴每1-2小時更換姿勢(翻身),避免長時間壓
迫。
⑵如果是因為疼痛不能翻身,可與醫師討論,給予
止痛藥物使用。
⑶利用枕頭解除身體某部份的受壓,平躺時在小腿
下放置枕頭使腳跟離開床墊,側躺時在兩腿間夾
一枕頭預防兩膝或兩踝之互相碰觸,靠床墊的足
踝及膝外側放一薄枕以免皮膚磨擦床墊。
⑷保持床單的平整
⑸使用特殊床墊如氣墊床(還是要每1-2小時翻身
更換姿勢)
⑹病情許可之下,早期下床活動,若是坐著,每15
分鐘抬高屁股一次。
⑺對採半坐臥式的病人床頭搖高低於30度,以減少
因身體下滑造成尾骨氐骨處的剪力
2. 攝取足夠的營養:充足的熱量,均衡的飲食,尤其
是蛋白質、維他命A及C、葉酸、礦物質鋅、鎂,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觸摸檢查每個家人的左後上背 廖風德先生登山暈倒事件,暴露了我們每一位家屬的無知與無助,心血管疾病應是主要問題! 小弟看報載廖風德的相片,推定他的脖子應是經常僵硬不舒服的,因為他的臉頰不像我們一般人柔軟,臉頰靠耳的脖子也比一般人略粗,這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之前的藝人馬兆駿就是最顯明的例子,他也是急性休克致命! 為了家人及自己的健康小弟在此提供一個最好又有效的救命方式: 平日多觸摸檢查每個家人的左後上背,左後上背肩胛骨轉彎處右方 約1-2吋的心俞穴是心臟出現異常主治穴! 如心俞穴凸出者按壓會疼痛或癢(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小弟治過幾位客人都因感冒致呼吸不順暢(糖尿病患者更要心俞與肝俞並治) ,經過我幫他們解開此穴位阻塞,人就舒服了。 平日多按摩此穴就不會有心臟異常的問題,如果有人呼吸不上來,或將近休克時,用靠手腕的手掌在此心俞穴微微用力壓揉(順時針方向),不舒服者會即時恢復正常的呼吸,此時也務必給他一杯溫水,幫助血液循環。 此心俞穴因沒有前面胸骨的阻擋,按壓時就是心臟的後方穴位,所以恢復得快速!從背後治療或急救絕對比前面還快!且急救前胸骨有壓斷的危險性。 有心血管問題者、抽煙者,更要多加注意,此穴會比一般人凸出與不舒服!有爬山的山友敬請務必學會此救命的方法! 為了健康請各位看到此文章者,不要吝惜推薦此文章! 引用自: 一組 <7523108@m2.cypd.gov.tw>
收件者: 呂永泉 ; 通霄分局郭組長 ; 張大帥 <7525078@m2.cypd.gov.tw>; 王兄文亨 ; 公關室風龍兄 <7525025@m2.cypd.gov.tw>
寄件日期: 2010/3/25 (四) 9:36:56 AM
主 旨: Fw: 檢查每個家人的左後上.0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肉減肥法 或增老人痴呆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0-22]     我要評論 (0)

 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研究發現,食肉減肥法有瘦身功效,但高蛋白質膳食同時會令動物腦部體積縮小,增加年老時罹患老人癡呆症的風險。

 研究員在老鼠身上進行測試,餵飼牠們的食物中,蛋白質含量豐富,碳水化合物含量偏低,這種膳食餐單稱之為「阿特金斯減肥法」,坊間俗稱食肉減肥法。

 結果發現,這些進食高蛋白質食物的老鼠,體重比其他老鼠輕,但牠們大腦主要記憶部位,則發育不良。研究報告刊登在期刊《分子神經退行性疾病》。

 雖然暫時未知道,食肉減肥餐單的人體的影響,但科學家已知道,蔬果豐富的低脂餐能夠有效地減低罹患癡呆的風險。  ■《每日郵報》

引用:http://paper.wenweipo.com/2009/10/22/GJ0910220012.htm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疾病確認
典型臨床症狀包括
1、前驅症狀:發高燒、鼻炎、結膜炎、咳嗽和在發燒3~4天後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
2、紅疹: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典型的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和四肢第3天,皮疹在3~4天的時間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

(二)致病因子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三)傳染窩
人為唯一之宿主及傳染窩。

(四)傳染方式
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是直接與病人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觸而感染

(五)潛伏期
7-18天,通常為14天(自暴露至紅疹出現)。

(六)可傳染期
發疹之前、後各4天內。

(七)感受性及抵抗力
所有不曾得過麻疹或者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嬰兒自母體得來的抗體只持續6~9個月左右(視母親之抗體效價高低而異);在沒有接種人口中,每隔幾年,只要當易感性人口累積到一定數目,就會爆發流行;而得過麻疹的人有終身免疫力。

(八)通報定義(2009年6月1日起適用):
出疹且發燒(耳溫或肛溫)高於38℃,並具有下列三項條件之任一者:
1.咳嗽、流鼻水或結膜炎(畏光、流淚水或眼睛發紅)三種症狀中的一種。
2.無麻疹相關疫苗接種史。
3.發病前三週內,曾有麻疹流行地區旅遊史。

三、預防保健

1、衛生教育:宣導按時接種疫苗之重要性。
2、預防接種
(1)注射含麻疹活性減毒的疫苗後,可以使95%以上的人產生主動免疫。
(2)常規預防接種時程:出生滿12個月及國小一年級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