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潰瘍性結腸炎?
它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發炎疾病,發炎反應的過程會因喪失結腸黏膜上皮細胞的連續性而導致潰瘍,發炎部位多發生在直腸及乙狀結腸,但也可能發生在全大腸。較常發生在24-40歲的年輕人,偶而也有到老年才發病;女性罹病率略多於男性。大多數病患在治療緩解後會再復發而成為慢性,甚至有致癌的危險性。
二、有什麼可能的致因呢?
1. 與細菌感染致病原有關:患者的大腸桿菌比正常人能產生較多粘連素,因此可能較會附著在大腸粘膜細胞上而造成傷害。
2. 與食物過敏有關:大部分患者對牛奶過敏。
3. 環境影響因素:吸煙、口服避孕藥的使用
4. 遺傳:家族中有一等親的親屬罹病則相對罹病機會較高,目前的研究發現與人體白血球抗原(HLA)及第六條染色體有相關。
5. 免疫力降低及情緒壓力大
三、身體會出現怎樣的症狀呢?
1.腹瀉並經常合併解出黏液和血液
2.直腸便血
3.腹絞痛、腹脹、腹部壓痛
4.貧血
5.噁心、嘔吐
6.食慾減低、體重減輕、白蛋白偏低
7.發燒
8.其他腸道外表現:皮膚對光過敏反應、結節狀紅斑、眼睛葡萄球炎、關節炎、原發硬化性膽道炎等。
四、會進行怎樣的診斷檢查呢?
1.醫師會先詳細詢問您臨床表現的病史
2.糞便檢查:會出現發炎細胞、紅血球細胞、嗜伊紅性白血球細胞,一般常規的糞便培養先排除非細菌性的感染。
3.乙狀結腸鏡及切片檢查:早期可見黏膜泛紅及水腫、血管分布減少、皺摺瓣膜變較不明顯或增厚;隨疾病嚴重度增加會出現顆粒狀易脆性黏膜;更嚴重則會有黏膜糜爛及潰瘍出血之情形。
4.大腸鏡檢查:對於偏右側潰瘍性結腸炎症候疾病或評估疾病侵犯部位程度有其必要性(通常在急性期過後應進行檢查)。
5.一般放射線檢查:腹部X光攝影
6.實驗室抽血檢驗:慢性血液流失導致缺鐵性貧血、白血球增加、鉀離子偏低、白蛋白偏低、肝功能指數上升等。
五、該如何治療呢?
1.腸道休息:急性期時需要禁食並會給予靜脈輸液及補充電解質。
2.藥物治療:廣效性抗生素、磺胺類藥物(sulfasalazine、pentasa、olsalazine等)或類固醇藥物(prednisone、methylpredisolone、hydrocortisone,劑型則有靜脈注射、口服及局部灌腸等)、免疫抑制劑(imuran及6-MP)及其他藥物(如:止瀉劑、抗痙攣劑、止痛劑、鐵劑、維他命B12等)使用等。
3.飲食治療:當需要長時間禁食時,則會給予完全腸胃道營養療法;可由口進食時應依患者個別耐受力漸進式的,採低脂肪、無刺激性、低纖維、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原則,並限制乳製品、排除可可、巧克力、柑桔果汁、過冷、過熱、酒、含碳酸飲料及產氣性食物等。
4.手術治療:當有下述幾種情況時,通常應考慮開刀治療:嚴重發作並對內科治療無效;嚴重急性發作且發生合併症(腸穿孔、急性腸擴張)時;慢性期但對病患產生生活品嚴重質影響;併發腸黏膜發育不良或產生惡性癌症變化時。。
六、有哪些合併症呢?
1.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營養缺乏、貧血
2.腸阻塞、腸穿孔
3.出血、休克
4.廔管、腹膜炎
5.腸道或肛門局部膿瘍、肛門廔管、肛門裂
6.憂鬱
7.癌症變化
七、日常生活應注意事項
1.依醫師指示持續按時服用抗發炎藥物,避免自行停藥、減葯或服用成藥。並應觀察類固醇用藥之常見副作用:如月亮臉、水牛肩、全身水腫、消化道潰瘍、免疫功能降低致易感染等。
2.採低脂肪、無刺激性、低纖維、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原則,並應限制乳製品、排除可可、巧克力、柑桔果汁、過冷過熱、酒、含碳酸飲料及產氣性食物等。
3.保持心情愉快、適度休息並減輕壓力。
4.注意飲食、環境之清潔及避免與感染者接觸以預防感染,當有感染症狀時(發燒、畏寒或感冒症狀等)則應立即就醫診治。
5.避免攝取過敏食物,並應戒菸。
6.尋求資訊與支持:可與醫護人員、營養師詳談取得資訊或參與慢性病支持團體。
7.急性發作時(腹瀉頻率、便血量、腹絞痛程度增加及發燒等)應迅速就醫治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