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 醫 療 新 知 』 (19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電腦症候群預防、保健及治療

電腦症候群 預防、保健及治療
作者:謝麗貞醫師
台灣大學預防醫學博士
設計者:葉士昇
2007
2
電腦症候群預防、保健及治療 1.常見的電腦症候群的問題
1.1電腦症候群造成的原因
電腦已為現代人必備的工具,許多文件、事物、設計、成果均依賴電腦而完成,甚或許多資訊、生活瑣事,也需要透過電腦來進行。還有多數的上班工作者或是學生,更是成天操作電腦。長期使用電腦,注視由非連續閃爍的光點所組成的螢光幕,使得眨眼次數減少,眼睛疲勞,而成乾眼症或結膜炎。若眼睛持續使用,不休息會導致視力模糊退化,進而頭痛、眼肌酸痛及僵硬等眼部老化現象。一般長期使用電腦敲按鍵盤,操控滑鼠時,均是同時使用肩、頸、手臂、腕、指等肌肉群,倘若過度使用或者姿勢不當,就會造成疲勞,慢性神經痛,令肩頸僵硬、酸痛、手臂無力、指腕麻痺等症狀。由於操作電腦坐太久,讓背部肌肉長期用力導致疲勞,或坐姿不當,壓迫神經血管使循環受阻,而致腰背酸痛,腿、腳、踝、趾等麻脹疼痛無力,產生病變。這些不適我們統稱因電腦使用而形成的「電腦症候群」。
3
1.2電腦症候群
1.2.1 常見電腦視覺及眼部不適症候群
 視力模糊退化
 乾眼症、結膜炎
 慢性眼睛充血
 近視、青光眼、視網膜病變
 頭痛、眼肌酸痛僵硬
1.2.2 電腦肩頸不適症候群
 頭後部、頸部僵硬酸痛
 頭枕部頭重疼痛
 肩頸僵硬酸痛、轉頭困難
 肩臂無力酸痛、轉動困難
 上背僵硬酸痛、呼吸不順
1.2.3 電腦手、指部不適症候群
 拇指、食指、中指等三指麻、脹、疼痛
 小指、無名指、中指等三指麻、脹、疼痛
 五指均麻、脹、疼痛
 腕、掌、五指均麻、脹、酸痛
2007
4
1.2.4 電腦肘部不適症候群
 肘部酸、無力
 腕、掌酸、無力
1.2.5 電腦腰背部不適症候群
 腰肌、夾脊肌疲勞、酸痛,轉動困難、無法久坐
 腰脊椎骨酸痛無力,轉動彎曲困難
 腰薦椎病變無力疼痛
 下背痛、轉腰困難、酸痛
 臀部脹、沉、疼痛
1.2.6 電腦下肢不適症候群
 腿腰部酸痛無力
 小腿、腳、趾抽筋
 腳趾麻
 腳背麻無力
1.2.7其他電腦不適症候群
 頭痛、失眠
 壓力性胃痛、大腸激躁症
 情緒低落、焦慮
5
1.3電腦症候群對健康成長的影響
長期使用電腦所造成的肌肉疲勞酸痛,血液循環受阻,神經壓迫等,均會對人體健康形成嚴重負面的效果,促使人們提早身心衰老,疾病纏身。對於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等更會容易形成駝背脊柱彎曲,關節退化變形等病變。 2.電腦病侯群的高危險群
 以操作電腦為主要工作的上班族,如電腦工程師、老師、設計師
 操作電腦工作時間大於一天六小時的非上班族,如研究員
 須密集持續操作電腦大於2小時的人員,如學生
 視力不佳者,如老人或眼疾者
 體力不佳者,如老人或病人
 脊柱無力有病變者
 關節有病變者
 肩頸臂手腕、手指有病變者
 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 3.如何預防電腦症候群
3.1正確的操作姿勢
2007
6
以輕鬆正直的坐姿,眼睛平視下注視電腦螢光幕,鍵盤置於手臂可以輕鬆敲按的高度。滑鼠大小適中,保持腕指可不費力地控制其移動。電腦以置於桌上者為佳。若要使用筆記型電腦者,應更注意身體姿勢處於輕鬆不費力的狀況。電腦螢幕避免不當外圍光線或反光效應。操作電腦最好不超過30分鐘~60分鐘,即應起身舒緩全身筋骨肌肉。當覺得疲勞時,應避免勉強繼續操作,尤其以眼睛、手臂、手腕、手指為甚。一有疲倦感,應立即暫停起身休息,進行保健體操。
3.2電腦症候群的預防、保健運動
 鬆解全身筋骨、關節、肌肉壓力的柔軟體操
 和緩的有氧暖身操,增強全身血液循環
 增強肩、頸部肌肉的力量,柔軟度及延展度的運動
 活絡手臂、肘、腕、手部的柔軟體操
 活絡手指關節、肌肉、韌帶等的適度運動
3.3減輕電腦症候群的運動
經常維持正確的電腦操作姿勢,可以保持身心輕鬆,不易患有電腦症候群。或是可以隨時緩解各種不適,不使之傷害健康。不過一旦電腦症候群已然發生成形,一般的保健體操運動,可能無法有效的改善。因此建議採用特殊設計的
7
電腦症候群的體操運動,來消除症狀或減輕症狀的嚴重性,請參考網址: http://hsiehacupressure.googlepages.com中影片的示範。 4. 電腦症候群的治療
一般急性期酸痛的治療,可以採取針劑的消炎止痛,或是口服的消炎止痛、肌肉鬆弛劑來處置。慢性酸痛則多須要復健治療,如物理治療、穴壓按摩等。 疾病根本有效的治療,是找出病因並去除之,然後再將受傷的關節肌肉組織給予復健。因此對電腦症侯群首要是確定病因,找出造成傷害的錯誤姿勢加以改正,再對損傷的關節肌肉、神經組織給予適當的治療,促使其恢復健康,避免更進一步的損害。賦能穴壓治療可利用人體組織的制動點(trigger point或稱穴道),偵測出不良、錯誤的動作或過度使用的姿勢來;再以穴壓經制動點來治療受損的組織,使其消除症狀,恢復原先的功能,如此就可有效地解決電腦症侯群的問題。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篩檢電腦症侯群,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免造成永久的傷害。 賦能穴壓治療有專業治療和自我DIY的穴壓體操,不但可以有效的緩解或治療電腦症侯群,也可以平時自我體操練習,有效的預防保健,減少電腦症候群的發生。 5.賦能穴壓治療在電腦症候群上的應用
2007
8
5.1賦能穴壓治療的簡介
賦能穴壓治療是利用人體經過訓練後的能量(氣),啟動人體組織的制動點(穴道),來調節控制人體組織的修復機制,以促進人體癒合健康的治療方法。 人體制動點的偵測常要以氣功來啟動,由制動點所得的反應,可以得知人體組織的變化,因而知道組織受損傷或變化的狀況。再以氣啟動制動點來調節控制加速組織的修補作用,而達到緩解疼痛,治療疾病的目的。穴壓治療為能量治療,因此,以氣來按壓,可以做為自我DIY的預防保健之用。若為專業性為他人進行穴壓治療,則須經過特殊氣功及操作穴道按壓技術之訓練。又穴道即為控制人體組織的制動點,錯誤或不當的按壓,會產生負面或危險的結果,此為不可不知。
5.2賦能穴壓治療的應用
賦能穴壓治療可應用在電腦症候中頭痛、眼部酸澀、肩頸僵硬酸痛、手肘酸麻及腰背疼痛等各症狀。用制動點找尋致疼痛的原因,再依序疏解肌肉緊張的部位,以促其進行修復,恢復健康。自我DIY其按壓技術手法,須稍加練習才能達到效果,請參閱網址: http://hsiehacupressure.googlepages.com中影片的示範。如果電腦症候群等的症狀,已經變成嚴重疼痛功能受限,或已形成慢性難忍的神經症狀時,應尋找專業的治療。
9
6.自我DIY使用穴壓預防、保健和緩解的體操
6.1 眼部
 以拇指腹往上按壓眼眶骨四周,鼻樑兩側與上眼眶交界(睛明穴)數次。
 按壓枕額肌額腹,同時用力張眼,閉眼數次。
 按壓枕額肌枕腹,同時儘量低頭,仰頭。
 以拇指腹上提後腦風池穴數次。
6.2 頭部
 按壓太陽穴、率谷穴、風池穴,揉轉約十元硬幣面積大小,約5~10秒,反覆數次。
 兩食指按壓牙關(耳前凹陷處),先張嘴再閉嘴,反覆數次。
 以拇指腹上提後腦風池穴數次。
2007
10
6.3 頸部
 分別用力按壓兩側頸部底和肩膀(斜方肌)交界處,同時將頭及下巴儘量轉至對側肩頭,左右來回數次。
 分別用力按壓兩側肩頭(鎖骨和肩胛骨峰)交界處,同時將頭及下巴儘量轉至對側肩頭,左右來回數次。
6.4 肩、臂、腕部
 按壓肩頭(鎖骨、肩胛骨峰及肱骨頭交界處),手臂及肩同時儘量往前往後來回轉動左右側各數次。
 上彎前臂,手指輕置於肩頭,以肘畫圈圈,轉動肩頭儘可能畫大圈圈,往前往後來回轉動左右側各數次。
 按壓肘部兩側,轉動前臂、手腕及手指,往前往後來回轉動。左右側各數次。
11
6.5 胸部
 站立背貼牆,兩手臂張開,手掌略和肩同高。手背及手臂用力貼牆吸氣5~10秒,後手背放鬆吐氣,反覆數次。
6.6 背部
 站立背貼牆,兩手臂張開,手掌略與肩同高。左手背及背脊貼牆,同時右手掌及肩轉至左邊,兩掌相貼;後右手背及背脊貼牆,同時左手掌及肩轉至右邊,兩掌相貼,反覆來回數次。
 手臂下垂,以肩頭為圓心轉動肩頭儘可能畫大圈圈,往前往後來回轉動。左右側各數次。
6.7 腰部
 站立面牆,兩臂張開,手掌、胸、腰貼牆。腰部以下貼牆不動,轉頭及肩臂,向後看約5~10秒,左右各作數次。
2007
12
 胸、腰貼牆不動,右腳置於左腳左側兩腳掌平踏地面,再置右腳於右側兩腳掌踏平地每次約5~10秒,左右腳各數次。
6.8 腿部
 兩腳一肩寬,呈外八字,兩膝向外下蹲,約5~10秒,反覆數次。
 兩腳一肩寬,呈內八字,兩膝向內下蹲,約5~10秒,反覆數次。
 手扶牆,對側膝、踝呈90度不動。抬平腿,以大腿(股骨頭)為圓心,用膝蓋向前、向後各轉動數次。左右腿各數次。
6.9 膝部
 手扶牆,對側大腿抬平,腳踝呈90度不動,以膝為圓心,用腳跟向前、向後各轉動數次。左右腳各數次。
13
6.10 踝及趾部
 抬腿,以腳踝向前、向後轉動畫圓圈,左右腳各數次。
 五腳指踏地,以趾向前、向後轉動畫圓圈。左右腳各數次。
以上自我DIY的體操,可預防、保健及緩解電腦症候群,詳細動作請參照網址: HTTP://HSIEHACUPRESSURE.GOOGLEPAGES.COM中影片的示範。 7.Q AND A
Q1
(1)左邊腰酸 側轉會有酸痛, 一陣子會酸 一陣子又不會酸 (2)坐姿不正確 且回家時 長時間躺在很軟的沙發上看電視一躺就是幾小時,造成骨盤左右高低不一進而造成腳踝及膝蓋極度疼痛...
2007
14
A1
(1)腰酸、疼痛,或(2)腳踝及膝蓋極度疼痛,大多是肌肉、神經疲勞、壓迫、受損而造成,可略分為急性或慢性。一般是姿勢不良、用力不當、外傷或長期過度使用所造成。可藉保健、放鬆治療來疏解疲勞和疼痛。請利用我們影片介紹的體操來復健。 如果想找出原因是由那些姿勢所造成,然後進行徹底治療。須要專業利用制動點來偵測及治療。可參照網站中下背痛的治療中所介紹的程序來進行。
Q2
今年的某一天起床我"落枕"囉!本來想說依經驗頂多酸個一兩天就會自動痊癒,沒想到一個星期了,肩頸酸痛完全沒有好的跡象。尤其長時間不動(躺著睡覺休息)後痛的特別厲害,手臂也產生的麻麻的感覺。就醫後醫師幫我照了X光發現:頸椎第六七節關長了骨刺,神經通道變窄壓迫到神經是頸部退化性關節炎。
A2
"落枕"的原因一般和枕頭直接的關係不大。通常是頸肩部和手臂的肌肉因密集長時間過度使用,或姿勢不良、用力不當所造成。可以利用賦能穴壓治療中的制動點來偵測是由那些姿勢或原因所造成。去除該原因並進行賦能穴壓治療,多半可以完全治癒。"落枕"輕微者可藉我們網站中影片介紹的肩頸部體操來復健。嚴重者且其他方法無法解決者,應找專業醫師診治。
15
Q3
我也有肩頸僵硬的問題, 比較嚴重的時候, 後腦杓有一種被揪著疼痛的感覺, 而且頭部會有漲痛的情形, 就像腦部有個幫浦一樣, 一陣一陣的漲痛...更嚴重的時候, 會再伴隨著噁心、想吐的感覺..常常是真的吐了。
A3
所描述的問題已經不只是肩頸僵硬,而是頸椎(包括頸神經)、頭、頸、肩部肌肉群損傷的結果。賦能穴壓治療可以完全根治。但恐怕須要由專業人員治療,因為頭頸部是很重要且易受傷造成後遺症的部位。所以不建議用力甩頭、轉動脖子,讓其產生咯啦咯啦的聲音。 如果有以上這些情形時,經常作我們網站中介紹的第二段影片的體操,會很有幫助!
Q4
坐久了後屁股會麻,而且脊椎尾部會有一點痠痛的感覺,請問如何處理
A4
屁股坐久會麻,是正常現象,因此要適時變換姿勢。尾椎骨酸痛,應注意是否曾受傷 椅子是否太硬或是臀部肌肉不足,可以用「長強穴」按壓,或請專業醫師診治。
2007
16
Q5
使用滑鼠的時候,手腕的正確姿勢是到底是怎麼樣呢 因為我的手腕每轉到一個特定角度就會很痛 另外手腕如果受傷害後如何紓緩
A5
使用滑鼠時,腕、肘及手指均可能因長期同一姿勢用力過久而造成傷害。如果總是在特定角度轉動時疼痛,最好常休息變換姿勢,滑鼠的高度偶而要變換一下更好。受傷後可依照影片介紹的手腕、手肘部位運動來舒緩,嚴重時應請專業醫師診治。
Q6
左邊頸部很痛,肩膀也很酸,有時候左半邊臉會有麻麻的感覺,好像有螞蟻在爬,是哪裡出了問題了呢
A6
長期過度使用肩、臂肌肉,會造成肩頸酸痛。特別是提高手臂的動作,一旦壓迫神經,就會有麻腫的感覺,建議減少肩臂肌肉的長期過度使用,讓肩臂放鬆。平時可依照影片中肩臂運動來緩解之。
Q7
眼睛經常痠痛,而且有充血的感覺。看螢幕一會後,眼眶和眉毛上部都會有壓迫感,請問要怎麼讓這些情形改善呢
A7
17
長期過度使用眼睛就會有疲勞腫脹的感覺,嚴重時會充血甚至出血。眼眶和眉毛上部有壓迫感,可能是長期低頭,皺眉努力調適眼睛焦距所造成。應請醫師檢查視力發現問題。平時可依照影片中的眼、頭部運動來緩解,如果效果不明顯,則應請專業醫師診治。
Q8
頭部有時會有腫脹感,特別是早上睡醒或是午休睡醒後,請問是哪裡出了狀況。另外,有時會偏頭痛,不一定是偏哪一邊,請問是因為電腦長期使用產生的頭痛嗎?又如何處理?
A8
頭、頸、眼部的不適都可能造成頭部的不適。睡醒時才造成頭部腫脹,可能的原因很多,可以先調整枕頭的高度,再依照頭、頸部運動來緩解,效果不彰時應就醫。偏頭痛的原因很多,長期使用電腦可能會造成頭痛,如果頭部體操無法緩解時應找醫師診治。
Q9
我中午睡覺時會睡躺椅,並習慣將雙手放在扶手上。睡醒後雙手會有麻痺感( 腕部) 以及手指也會,請問我該如何處理
A9
雙手、手腕及手指有麻痺感是神經壓迫的現象。建議以平躺姿勢睡覺比較不易壓迫神經。平時可依照影片做手臂、手肘、手腕的運動來緩解,效果不彰時應立即就醫。
2007
18
.Q10
早上起來腳底會痠麻,過一會兒才能緩和一些,我該怎麼改善這個狀況呢
A10
腳底酸麻可能是神經受到壓迫,或是足底筋膜炎或是退化性關節炎所造成。應請醫師檢查。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電腦症候群?
      長期從事電腦操作、程式編制的人員因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失調引起的頭痛、失眠、心悸、多汗、厭食、噁心,以及情緒低落、思維遲鈍、容易激怒、常感疲憊等症狀。
      
    產生電腦症候群的原因是什麼?
      1、電腦操作對身體有直接的影響
      電腦顯示器是高亮度、有閃爍、帶輻射的螢幕,它會傷害人們的眼睛;鍵盤上鍵位密集、鍵面有一定的彈力和阻力,長期擊鍵會對手指和上上肢不利;由於使用電腦過程中人們長時間面對電腦外設和顯示幕,眨眼次數減少導致乾眼症;使用電腦要求身正腰直,體形和全身能得有變化,長時間會出現腰酸頸直、頭脹眼乾、全身不適等症狀。
      
      2、電腦工作時微波對身體的危害
      電腦的輻射有兩類:低能量的X射線和低頻電磁聲輻射,較長時間處於此環境中又忽視必要的保健就會引起中樞神經失調。

      
      3、長期操作產生精神和心理壓力
      操作電腦過程中不能有絲毫差錯,注意力高度集中,眼、手指快速頻繁運動、使生理、心理都不堪重負,從而產生難眠多夢、神經衰弱、頭部酸脹、機體免疫力下降,甚至誘發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
      
      4、思維定勢錯位造成的心理失衡
      與電腦交流畢竟不同於與人類交流,前者只需下達正確的命令,後者還需協調各種關係、解決各種問題。這樣就容易使長期從事電腦操作的不養成要麼堅持、要麼放棄的思維定勢,並推廣到處理人際關係中,從而出現了“定勢錯位”。這種人易喪失自信,工作難做好,加重了內心的緊張、煩燥、焦慮和不安,最終導致身心疲憊,出現各種生理、心理症狀。
      
      5、長時間泡電腦網路有害健康
      長時間上網容易使人產生社會隔離感和沮喪、孤僻、悲觀等心理障礙;同時還會造成視力下降、頸椎病和腸胃病等疾病。

      
    怎樣預防電腦症候群?
      1、調整身心、糾正錯位的思維定勢,並在此基礎上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
      2、加強自我保健意識,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如工作前適當準備,工作中適當休息,工作後適當放鬆,平時加強體育鍛煉。
      3、從營養方向進行協調。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
      4、定期體檢和自我心理測定。發現問題,即行調整,以緩解有關症狀。
      5、不長時間泡網,儘量控制上網時間和次數。
      6、注意保護眼睛。操作中常遠眺、眨眼、閉目靜休,多進行眼睛訓練和做眼部保健操等。
    <周傑>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編輯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急性腸胃炎是兒童常見的疾病,最近的研究中發現諾羅病毒是造成急性腸胃炎之常見病原之一。據衛生署報告,台灣地區過去數個月內,已有老人之家、呼吸照護病房、精神科病房和身心障礙機構等單位陸續通報多起學生或住民發生腸胃道集體感染的事件,其中四起18名案例證實是諾羅病毒(Norovirus)的感染,另有三起百餘名疑似胃炎之集體感染正在調查中。本文首次報告諾羅病毒在兒童社區性急性腸胃炎之特性。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於研究諾羅病毒在兒童急性腸胃炎中的盛行率(包括年齡、性別及病毒種類之分佈)、臨床表現(包括嘔吐、腹瀉、發燒、呼吸道症狀、住院天數)、實驗室的檢查結果(包括白血球、發炎指數、大便潛血反應、大便中的白血球、以及大便培養),以及病毒種類分佈情形,並進一步與常見的輪狀病毒性腸胃炎作比較。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方法是收集2004年1月至12月期間來臺北榮總兒科急診就診及住院兒童,採取其中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之病童的糞便和血液作檢驗。收集個案之年齡必須大於3個月且小於20歲,若臨床上已被診斷為細菌性腸炎,或其腹瀉等症狀與患者原有的疾病相關,則不列入研究範圍。

在採得糞便檢體後,除檢送一般的常規糞便檢查、輪狀病毒及細菌培養外,並採用免疫分析及RT-PCR的方法,來偵測檢體中有無諾羅病毒及其種類(I & II基因群)。

研究結果:

我們一共採得了180位患者的糞便,有99位為男性,81位為女性。年齡分布最小為5個月,最大為20歲。其中有20位患者之糞便被偵測出有諾羅病毒,盛行率為11.1%;53位患者偵測有輪狀病毒,盛行率為29.4%。在被偵測出有諾羅病毒的20位患者中,2人為基因群 I,18人(佔90%)為基因群II。

諾羅病毒好發於0至3歲的兒童,但也可以發生於較大年齡的兒童,而輪狀病毒一樣好發於0至3歲的兒童,但少見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及青少年。月份分佈上,一年中皆可發現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之存在,但輪狀病毒主要分布於2到5月,而諾羅病毒則以1月份最多。

至於諾羅病毒腸胃炎的臨床表現,有嘔吐(100%,平均天數為1.3天)、腹瀉(45%,平均天數0.95天)、發燒(30%)及呼吸道症狀(20%),其平均住院天數為2.3天。而輪狀病毒性腸胃炎患者中,有較多人有腹瀉(89%)及發燒(79%)的情形,症狀持續的時間較久,其平均住院天數也較長(4.02天)。

在實驗室檢查結果方面,二種病毒性腸胃炎患者的血中白血球、發炎指數大多於正常範圍。但諾羅病毒性腸胃炎患者的白血球較輪狀病毒性腸胃炎者為高,而輪狀病毒性腸胃炎患者的發炎指數較諾羅病毒性腸胃炎患者高。此外,在一般常規大便檢查中發現,二種病毒性腸胃炎患者約有20%到40%會有大便潛血反應,但大便中出現白血球的情形則很少見

總結:

我們發現在2004年1月至12月中,諾羅病毒的確是造成兒童急性腸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約佔11.1%,而其中又以II基因群為主,佔90%。諾羅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發生在任一月份,但主要在冬季。它可侵犯所有的年齡層,但以年輕成人為主 雖然諾羅病毒的臨床症狀通常不太嚴重,但仍有可能導致兒童需要住院治療。可出現聚集感染事件或造成爆發疫情。所以諾羅病毒腸胃炎群突發實為公共衛生上一個重要的課題。

參考資訊:

◎什麼是諾羅病毒?諾羅病毒是一種會造成人類腸胃炎的一群病毒,這群病毒以前有許多名稱(例如類諾瓦克),而這群病毒已在最近被正式命名為諾羅病毒(Norovirus)。諾羅病毒可分為三群:GI、GII、GIII。GI和GII可感染人類;GIII則感染豬和牛。

◎諾羅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發生在一年的任一月份,但主要在冬季。它可侵犯所有的年齡層,但以年輕成人為主。

◎諾羅病毒的傳染途徑為何?諾羅病毒的傳染性很強,患者的糞便、嘔吐物中都帶有諾羅病毒,人們可以經由以下的途徑被傳染:如吃到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料,接觸患者身上或其接觸過的環境物品,都可能因帶有病毒而被感染,或是與照顧患者的人有直接接觸。所以如在老人之家、安養中心工作者須特別小心。

◎諾羅病毒相較於其他腸胃道病毒或細菌,傳染力很強,只要一百隻病毒,就可能造成感染,過去因為檢驗困難不易發現,推測不明原因的冬季食物中毒,很多是由這種病毒引起。以下數種特徵可以幫助我們在臨床上懷疑是諾羅病毒急性腸胃炎群突發:

(1)發病期只有2-3天;
(2)大部分病人的最主要症狀是嘔吐;
(3)估計潛伏期約24-48小時;
(4)一般的糞便檢查中(例如:輪狀病毒、腺病毒),找不到病原。

◎感染諾羅病毒後何時會出現症狀?通常在24至48小時候出現症狀,也可能在接觸病毒後12小時即發生症狀。

◎諾羅病毒的傳染期有多久?被感染的人在出現症狀到恢復後至少三天中都具有傳染性,些許患者甚至在康復後兩個星期都具有傳染性,所以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以及個人衛生是相當重要的。

◎據估計約有34~42%的急性腸胃炎群突發符合上述的特徵,可能就是諾羅病毒所引起的。而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資料更顯示,從1997年7月到2000年6月發生了233起非細菌性急性腸胃炎群突發,其中高達93%是諾羅病毒所引起的。據估計,諾羅病毒在美國每年可以引起五萬人次的住院治療,並且有310人因此死亡。

◎英國每年約有一百萬人受到感染,日本(2004/12)一安老院傳出疫情,42名感染的老人中有6人死亡。所以諾羅病毒腸胃炎群突發成為公共衛生上一個重要的課題。

◎幾乎所有種類的食物被諾羅病毒所污染的水再次污染後,皆可能成為病毒載體,引發急性腸胃炎群突發,其中包括被污染的游泳池及湖泊。諾羅病毒似乎是對加氯處理具有抵抗性,不易被殺死。帶殼的海鮮,例如牡蠣及文蛤,可以濃縮污染的水並提高其中諾羅病毒的濃度,因此容易成為散播病毒的食物。諾羅病毒似乎對加熱處理也具有抵抗性,即使將帶殼的海鮮加熱,亦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不會散播病毒。

◎諾羅病毒引發的急性腸胃炎當中。雖然未加處理這些群突發也可能會在1~2週內自行改善,但幾乎一半以上的人皆會受到感染。

◎諾羅病毒因為有多種不同的病毒株,所以我們的免疫系統難以針對它建立終身的免疫反應。大部分的個體在感染到諾羅病毒之後,抵抗力約可持續4~6個月之久,保護病人免於受到再感染。隨著越多次的感染似乎可以增加個體的抵抗力,而這些保護力約在2~3年後會完全消失。

◎諾羅病毒的治療方法?目前並沒有藥物可以對抗諾羅病毒,也沒有疫苗可以預防諾羅病毒的感染。當患者相當虛弱,並有嘔吐與腹瀉的情形時,他們必須補充充分的水分以避免脫水的情形,在幼兒、老人中相當常見有脫水的情形,而且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

◎如何避免諾羅病毒的感染?

1.勤洗手,尤其是在如廁後、進食、或是準備食物之前。
2.徹底地清洗水果和蔬菜。
3.利用家中的漂白水,徹底清潔與消毒被污染的表面。
4.被污染的衣物應立即脫掉,可以使用熱水或肥皂立即清洗。
5.嘔吐物及糞便應小心處理,並確保周圍環境的清潔。
6.感染諾羅病毒的患者在出現症狀到恢復後三天內,不應該準備食物,若食物被污染,則應該妥善的丟棄。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輪狀病毒---幾乎每位幼童都曾感染過的「幼兒霍亂」
有「幼兒霍亂」之稱的輪狀病毒,幾乎每個五歲以下的嬰幼兒都至少感染過一次,且以嬰兒期第一次感染的症狀較為嚴重。輪狀病毒好發於秋冬和早春,但由於台灣位處亞熱帶,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會感染輪狀病毒,尤其近年來更有不少夏季感染的病例。
「輪狀病毒」約每三年就會大流行一次。其治療方式與霍亂相同,都首重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以防止感染病毒的幼兒嚴重脫水。在過去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只能直接從大腿注射食鹽水或林格氏溶液,但卻因過於疼痛,常引起嬰幼兒哭鬧不已。
隨著時代進步,目前治療輪狀病毒腸胃炎皆改用葡萄糖鹽水或各種電解質溶液之點滴注射等支持性療法來紓緩症狀,以達到幼兒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然而,這些治療方式雖方便且安全可靠,卻仍有可能出現漏針、出血等技術上的問題,不僅延續疾病對幼兒的不適感,甚至造成內心的陰影和不愉快回憶。對家長而言,幼兒住院最少要花3-5天,這段期間家長不僅心理壓力沉重,長時間的照護也會影響現有工作。為避免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呼籲家長應正視事先預防。
輪狀病毒腸胃炎易脫水 新手家長勿忽視
在臨床門診經驗中,常見幼兒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脫水住院,並導致抽搐、休克、腎衰竭等現象,甚至也出現過輪狀病毒合併沙門氏菌等病菌,乃至引發其他併發症,如大腸腫脹、破裂腹膜炎等。然而,輪狀病毒的感染途徑和常見併發症卻仍然鮮為家長所知。
現在的家長小孩生的少、育兒經驗有限,對輪狀病毒更是不甚了解。家長經常會誤以為該疾病只會引發輕微腹瀉,往往要等幼兒出現發燒、嚴重水瀉等症狀,才知疾病嚴重性。除此之外,嚴重的輪狀病毒腸胃炎需要住院,也要花費醫療費用,對家中的經濟也是一大負擔。在診間,我們常見家長因對疾病的不瞭解,而錯失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時間,為了不讓家長於幼兒感染後再後悔莫及,因此持續教育輪狀病毒衛教知識有其必要性。而我們也建議家長,平時應更重視這些常見的小兒疾病,及早防範才能幫助幼兒免受到上吐下瀉、脫水、休克、死亡等嚴重威脅。請記著全球每年還有一百萬名的嬰幼兒會因輪狀病毒腸胃炎的併發症而死亡。
及早接種疫苗 及早預防輪狀病毒
台灣自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後,診間出現嚴重症狀的感染案例明顯降低,顯示疫苗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世界衛生組織(WHO) 也建議各國,使用疫苗來對抗輪狀病毒的流行。然而,台灣幼兒接種輪狀病毒疫苗的人數有限,疫苗難以發揮群體保護效果,因此輪狀病毒腸胃炎仍常見於嬰幼兒間。
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秉持著「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強調接種疫苗有其必要性,不僅能對五歲以下幼童的腸胃健康產生一定程度的保障,達到幼兒群體保護效果,也能幫助國家減低醫療成本的支出。是故,基金會在此呼籲家長應重視輪狀病毒嚴重性,把握黃金六個月及早透過接種疫苗預防輪狀病毒,才能幫助寶寶有效對抗輪狀病毒腸胃炎的侵襲。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胃癌有那些的治療方式?

雖然胃癌是人見人怕的惡性疾病,但仍有治癒的機會,而無論那一期的胃癌也都有一些治療方式可供選擇。至於決定使用那種治療方式,都是考慮許多因素後所做的建議,包括最重要腫瘤病灶的位置,例如是在胃上端或是下端,是在胃大彎或是小彎處。其他還有病患的年齡,一般健康狀態,是否有其他疾病,腫瘤蔓延的範圍又是如何?可能是在第幾期?而病人本身的意願,甚至病患家屬的意見也須考慮在內。同時要認識這些醫學上建議只是原則,是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中可提供給病人可能的最佳選擇,而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的保證,也無所謂的包醫。治療效果的預測究竟是研究統計的結果,是一種機率,而不是必然的結果,常常決定接受某種療法後,才能真正看到它的效果。畢竟人生有時就得面臨一些無關對錯、無法回頭的選擇,醫療上的抉擇也是如此。

話說回,胃癌的治療主要方式不外有三種:外科手術、化學療法與放射療法。

外科手術治療:

胃癌的基本治療方法是以外科手術為主力,將腫瘤及其周圍組織及淋巴腺切除,是達到完全根治之唯一方法。假如已知是一至三期的病人,若無其他重大問題不能夠接受手術,都應接受外科處置。倘能切除乾淨,即所謂治癒性的手術,無論期別存活率還不錯,尤其是早期胃癌,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假若無法完全將腫瘤切除,治療目標則希望解決因癌細胞存在引起的種種問題、症狀與合併症,譬如在無法將病灶切除乾淨的胃癌,進行手術便是在於減少因胃癌病灶潰爛以起的出血,或是解決腫瘤引起的消化道阻塞阻塞。此時醫療的目的則在於使腫瘤變小,減緩腫瘤生長發育,預防其蔓延,藉以延長壽命。這類手術治療方式有稱為 palliative surgery,意指它能減輕或預防症候的發生,但不要期待能根治療癌症。

而做胃癌手術切除依其切除部份大致又可分成三種主要的類型:

· 末梢部的亞全胃切除術(Distal subtotal gastrectomy):這手術除去胃的竇部,幽門與部份胃體部。有時一部份的十二指腸也會被切除。

· 上端側的亞全胃切除術(Proximal subtotal gastrectomy):這手術除去胃底部、賁門與其附近的組織。食道下端有需要時也會被切除。因為胃部淋巴的流向,與胃裡有多處發生原發性癌變的可能,外科醫師少做如此的切除方式,大多直接做全胃切除。

· 全胃切除術Total gastrectomy:將胃部全部切除。

通常手術的目的即希望有根治性的療效,所以進行手術時,一些周邊的器官組織也常必須一併拿掉,包括局部的淋巴結、脾臟及一些腹內的網膜。所謂的治癒性切除也就包含下列情況:

· 沒有遠處轉移。

· 手術切除後殘留的胃部其邊緣找不到癌細胞。

· 假若鄰近的組織被癌細胞侵犯,但都能完全切除。

· 附近的淋巴都能被清除乾淨。

化學藥物療法:

所謂的化學治療即是選擇適當之抗癌藥劑,經靜脈點滴或者經口給予,吸收後會分布至全身,來達到殺死或控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迄今醫學研究的結果,化學藥物治療對抗胃癌效果並不很好,一般用來當做輔佐療法( adjuvant therapy),例如在一些接受手術的病人,使用化學抗癌藥物部份預防癌細胞再發, 提高手術後之存活率。但在某些情況的胃癌患者,化學療法仍可能做為胃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例如在已有轉移,無法完全將腫瘤切除的病患,或是第四期的患者,可藉著給予化學抗癌藥物來延長存活時間。

目前在胃癌抗癌藥劑的使用以多種藥物合併給予為主,因為過去的研究指出如果使用單一藥物,無論選擇那一種其療效約只有20%上下。但是即使是多種藥物的療法,也尚無法達到一個令人很滿意的療效。因此對胃癌的化學療法,抗癌藥的組合一直沒有標準處方,一段時間就有一些方法提出,每個醫療組織或醫院有都有他們認為比較有效的組合。面對這麼多種的選擇,有時叫病患不知如何是好。其實要了解到,這些方法療效的差異並不大,不然早就有一個大家公認的治療方式了。一般醫師在做決定時會參考病人的情況,如適當做手術後的輔佐療法呢,或是在治療已有多處轉移的病患。信 任 醫師,並多做討論。

以下將常用的藥物組合簡介於下:

· FAM 在八十年代末期與九十年代初期常用的方式,其反應約25%-50%,近年認為比單一藥物好一些些而已。

· FAMe methyl-CCNU 取代Mitomycin C,其效果與FAM差不多。

· FAP有報告顯示高達50%的反應率,但不是每個地方的報告都有這樣的結果。

· EAP這裡的A是doxorubicin,初期報告指出有相當高的治癒率與根除率,甚至有15%的人,其腫瘤會完全消失。可是後來的研究並未能有相同的結果,況且此種藥物組合具有極高的毒性,接受治療發生併發症致死的病人並不少見,因此近年來較少醫師採用這種療法。

· ELF其中leucovrin是最近幾年許多化學療法常用的藥物,其本身並不具有直接抗癌的毒性,而是用來增強flurouracil等藥物的療效,且相對減少了副作用。其反應率約略在50%,並不特別好,但嚴重的副作用少多了。

· FL高劑量的FlurouracilLeucovorin 連續注射,也是近年熱門使用的方法,但未有十分肯定的結論出來。

FlurouracilM Mitomycin CA Adriamycindoxorubicin Memethyl-CCNUPcisplatinEEtoposideLLeucovorin ,

還有許許多多的方法,難以一一列出,大都是上述方法的改良,效果也差不多。但不要忘記這些化學藥物會殺死癌細胞,同時也會損害到正常的細胞,實際上有用的療法必須能在這之間取的一個平衡。也因此給予這些治療時,一定會有一些副作用的產生,所以必須小心注意,儘量減少或避免。化學療法的副作用決定於抗癌藥劑本身的藥理作用,給予的藥量、方式和時間長短。大致說來以消化道的症狀最為常見,包含消化不良、嘔吐、噁心,失去食慾,口腔潰瘍等等。其他常見的問題有掉髮,疲憊。比較嚴重的會有貧血、白血球下降、細菌感染、敗血症、內分泌失調等等。不過更要了到解這些較嚴重的副作用,在胃癌的化學療法中並不多見,只要注意一下,莫太過擔心憂慮而放棄治療。這些副作用目前也有了許多藥物可來預防或改善。

此外有一點也需要加以說明,醫學上所謂反應率,是指經過化學抗癌藥劑的給予後,腫瘤有縮小現象就算是有效,並不代表腫瘤的完全消失,反應率高,並非就表示一定會有較佳存活率。因此也有醫師舉出例子來說明這樣的觀點,因為一個逗點大小的腫瘤即含千百癌細胞,抗癌藥物雖使腫瘤縮小,但只要 一兩 公分 的腫瘤就會還有多少細胞呢!所以反應率好並不是治癒率高,但不可否認腫瘤的縮小大都能改善病人臨床的一些症狀,不能因之抹去化學治療的價值。

放射線治療:

放射療法是使用高能放射線或各種微粒子去殺死癌細胞。傳統上放射線治療除非是在有併發症的胃癌病人,非治療的主力,屬於輔佐療法。通常在手術前或手術後,利用輻射照射腫瘤生長區域,殺除看不見,無法割除或是殘留不乾淨的癌細胞,以達至局部控制之目的。放射療法有時也用以減輕一些臨床症狀,諸如疼痛、流血、和吞吃困難等。誠如其他破壞性的治療,放射線本身有其副作用,尤其是細胞轉換率較快的組織影響較大,例如腸胃道黏膜表皮即屬此類,因此在接受放射療法時病患常會有消化不良,軟便等症狀,但過些時日這些症狀通常會消失,若是合併使用化學治療,這些副作用也會較明顯。

 

又如何去選擇治療方式?目前對胃癌的較好的治療方式,依發現的期別,有不同的建議,一般說來合併使用以上的二種或更多方法效果較佳。以下就胃癌分期來建議的治療方式。但再次強調,這些看法是供參考,而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病患都有其差異, 應與 醫師詳細討論。

· 0期:由於第0期癌細胞侷限在胃表皮層,只要外科切除即可,不需要任何化學治療或放射療法。

· 第一期:外科切除胃部,以及附近的淋巴結與網膜,也不需要再做其他治療,定期追蹤即可。

· 第二期:外科的切除胃的部份,盡量清除周邊所有的淋巴結。若病理檢查發現癌細胞已侵入胃壁外層,可考慮接受一些輔佐性的化學療法。

· 第三期:除非病人有其他的健康問題,這個階段還是以外科治療為主,因為仍有百分之十五的人仍然可以完全治癒。手術後依據病理上淋巴結轉移的程度與範圍,更有加上輔佐性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的必要。

· 第四期:這個階段胃癌已延及遠處的器官,要治癒已是不可能的。治療的目的在於儘量減輕症狀,減少癌症的併發症,例如病患接受手術是為解決胃腸的阻塞或控制流血,有些醫院有雷射治療設備,也利用來打通阻塞部位。在一些病患也僅建議給予所謂的支持性治療,有時甚至是以安寧照護為目標,讓病患能較無痛苦,有尊嚴的走完最後一程。家屬也須了解到醫學絕對不是萬能,必須接受無法治癒的事實,畢竟醫療行為是合乎人性,卻是違反自然生存演化法則,跟上帝竊取生命的行為。要求使病患全然不會感受到不舒服是不可能的,治階段醫療只是在減緩病患的不適。

當然胃癌的處置除了上面所提三種主要治療方法外,當然還有許多種醫療方式在被使用中,不過大都定位在輔助性的治療,甚至是在實驗中。至於治療的效果與預後,還有其他種種治療方式,在後面的章節中陸續會有介紹。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胃癌約佔胃內腫瘤的95%以上,其中95%以上是由胃黏膜上皮細胞形成之胃腺癌,依癌細胞侵犯深度又可分為早期性胃癌及進行性胃癌。

所謂早期性胃癌指細胞僅侵犯黏膜層及黏膜下層,而不 論有無淋巴腺的轉移,其中又可分為: I. 隆起型、II. 表面型、III. 凹陷型等三種,進行性胃癌又可分為四型: I.隆起型II.潰瘍型 III.潰瘍浸潤型 IV.瀰漫性浸潤型。

早期性胃癌與進行性胃癌在治療後有顯著的差別,以五年存活率來看,在早期性胃癌可高達90%以上,而進行性胃癌則約不到15%。胃癌發生的位置,10-12%的病例位於胃賁門處,其轉移多由附近的淋巴腺開始,而有時會侵犯附近的器官如肝、胰等,病灶會侵犯食道,遠端者可侵入十二指腸,亦可轉移至遠處器官,如肝、肺、腦及骨骼。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幽 門 曲 狀 桿 菌 (Helicobacter pylori) 感 染 可 能 造 成 慢 性 胃 炎 、 十 二 指 腸 潰 瘍 、 胃 潰 瘍 , 甚 至 可 能 與 胃 癌 之 發生 有 關 。 過 去 有 關 幽 門 曲 狀 桿 菌 的 盛 行 率 與 胃 癌 關 係 之 研 究 , 多 半 偏 重 以 內 視 鏡 檢 查 病 人 時取 得 之 檢 體 以 組 織 學 或 快 速 尿 素 酵 素 測 試 法 來 證 實 幽 門 曲 狀 桿 菌 之 感 染 。 在 台 灣 地 區 曾 以 血清 學 測 定 幽 門 曲 狀 桿 菌 感 染 率 的 族 群 , 包 括 小 孩 及 青 少 年 , 但 這 些 族 群 之 選 定 並 非 隨 機 取 樣, 而 且 缺 乏 成 人 之 感 染 情 形 及 其 相 關 的 流 行 病 學 資 料 。 吾 人 有 系 統 且 隨 機 取 樣 方 式 研 究 幽 門曲 狀 桿 菌 與 胃 癌 之 相 關 性 之 流 行 病 學 資 料 。 其 研 究 結 果 如 下 :

    首 先 吾 人 探 討 台 灣 地 區 隨 機 取 樣 族 群 及 胃 潰 瘍 , 胃 癌 病 人之 幽 門 曲 狀 桿 菌 感 染 率 。 測 定 對 象 包 括 823 位 隨 機 取 樣 族 群 , 92 位 健 康 志 願 者 , 117 位 胃 潰 瘍 病 人 , 148 位 胃 癌 病 人 。 其 結 果 顯 示 台 灣 地 區 一 般 族 群 之 血 清 感 染 率 為 54.4% 。 胃 潰 瘍 病 人 之 感 染 率 為 (83.8%) 較健 康 志 願 者 (62.0%) 及 胃 癌 病 人 (62.2%) 為高 (P < 0.001) 。 年 輕 的 胃 癌 病 人 血 清 陽 性 率 較 健 康 對 照 組 為高 , 但 與 胃 癌 之 各 種 特 徵 均 無 相 關 。 本 結 果 再 度 強 調 台 灣 地 區 幽 門 曲 狀 桿 菌 與 胃 潰 瘍 較 有 相關 , 而 與 胃 癌 較 無 相 關 。

    其 次 利 用 社 區 血 清 學 篩 檢 方 式 來 探 討 胃 癌 與 幽 門 曲 狀 桿 菌之 間 的 相 關 性 。 吾 人 從 具 有 不 同 族 群 組 成 的 地 區 共 測 定 728 位 成人 之 幽 門 曲 狀 桿 菌 血 清 IgG 抗 體 , 並 與 該 地 區 之 胃 癌 死 亡 率 作 一比 較 。 結 果 發 現 全 部 族 群 之 血 清 陽 性 率 總 值 為 54.4% , 且 男 女 相當 。 年 齡 調 整 後 之 幽 門 曲 狀 桿 菌 陽 性 率 與 年 齡 調 整 後 之 胃 癌 死 亡 率 兩 者 呈 現 有 意 義 的 相 關 性, 本 研 究 顯 示 , 幽 門 曲 狀 桿 菌 與 胃 癌 具 有 相 關 性 , 可 能 是 幼 年 時 代 感 染 此 菌 , 且 經 過 一 段 長時 間 之 誘 發 期 , 才 可 能 造 成 胃 癌 。

    再 利 用 前 瞻 性 Cohort 方 式 ,測 定 29 位 胃 癌 及 220 位 健 康 對 照 組 之血 清 幽 門 曲 狀 桿 菌 感 染 率 , 此 等 血 清 為 1984 年 至 1986 年 所 儲 存 , 平 均 時 間 間 隔 為 3.1 年 。結 果 顯 示 胃 癌 病 人 之 幽 門 曲 狀 桿 菌 感 染 率 (69%) 較 對 照 組 (59%) 較 高 , 其 危 險 比 (odds ratio) 1.6 , 表 示 小 孩 時 期 的 幽 門 曲 狀 桿 菌 感 染 可 能 為 其 危 險 因 子 , 且 幽 門 曲狀 桿 菌 造 成 胃 癌 可 能 需 要 一 段 長 時 間 。

    根 據 以 上 吾 人 之 研 究 顯 示 , 台 灣 地 區 之 胃 癌 與 幽 門 曲 狀 桿菌 之 間 具 有 弱 相 關 性 , 然 而 , 兩 者 之 間 的 因 果 關 係 , 仍 有 待 進 一 步 的 釐 清 。

關 鍵 詞 : 幽門曲狀桿菌 , 胃癌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口腔黏膜白斑症?

口腔粘膜白斑症是常發生在口腔內頰黏膜、舌頭表面或側緣的白斑症狀,這類症狀由於局部黏膜受到長期刺激造成局部黏膜變白增厚,並有粗糙的感覺,且是無法用力摩擦消除的。

抽菸、喝酒、感染及慢性創傷易誘發口腔白斑,因此老菸槍、酒癮者、檳榔族或是口腔衛生習慣不佳的人常會有口腔白斑的出現。

雖然口腔白斑多屬於良性病變,但近來的研究報告指出口腔白斑是一種「癌前病變」,尤其當病灶突然快速變大、出血或形成長久不癒的潰瘍時,轉變成口腔癌的機率更高。

根據研究約有10﹪的口腔白斑可能惡化為口腔癌,若已伴隨有中等或嚴重的上皮層異常,以後發生口腔癌的機會則高達30﹪。

白斑症可發生於口腔內任何部位,但最常見發生於頰黏膜、舌頭側緣、口腔底部及嘴角處,牙齦、顎部亦可能發生。症狀在外觀上,白斑症在口腔中會出現厚薄不一的白色及點狀或斑塊狀之病灶。

大部份口腔白斑症患者並沒有特別感覺,少數人會覺得病灶處有點粗糙輕微疼痛,或對較刺激的食物敏感。


原因

口腔白斑症形成的可能原因包括抽菸、喝酒、嚼檳榔、以及不良假牙裝置等。


治療

一般的治療可分為內科治療與外科治療兩種方式:

1.內科治療:口腔不良習慣的戒除,如抽煙、嚼食檳榔,及去除破損牙齒或假牙等補綴物,是病因去除的不二法門。

2.外科治療:治療方式必須依據切片檢查之病理診斷,包括表皮過度角化、表皮增生、表皮結構不良等來決定。口腔黏膜之切片是屬於門診手術之範圍,只需局部麻醉即可,無須住院。

有些輕微程度的表皮增生在病因去除後,黏膜可恢復正常,然而許多過度角化或表皮結構不良的病灶則需藉手術來處理。

除了傳統的刀片切除方式,另可考慮使用雷射做切除手術。

雷射燒灼傷口一般不會太痛,只要保持清潔並定時塗抹口內膏,約2至4週就會復原。


術後照護及注意事項

1.手術後醫師會開立藥膏給予病人塗抹傷口。

2.由於傷口會產生暫時性水腫及纖維化,約有10﹪的病人喉嚨會有異物感,這種感覺會因傷口復原而改善。

3.因術前有使用噴霧式麻醉劑會影響吞嚥功能,故術後約一小時後可先嚐試喝少許開水,如可正常吞嚥不會嗆到或咳嗽再進食。

4.疼痛腫脹之手術區域可以用冰敷來減輕不適感。大於30﹪的病人術後頭兩天會有疼痛難忍的情況,亦可使用止痛劑來緩解。

5.術後適當的飲食調整

(1)一週內暫時不要用熱食以免刺激傷口影響癒合。

(2)避免辛辣食物、以及太硬之食物以避免術後出血及減輕傷口之刺激。

(3)術後因有暫時性的傷口疼痛、進食困難,建議進食以無刺激性的流質食物及軟質食物為佳。

(4)營養攝取採均衡的飲食,並可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維生素C有很多好處,它能提高免疫機能預防癌症,維生素C的攝取量和癌症的發生成反比。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有奇異果、柳丁、橘子、青花椰菜、蘆筍等。

(5)多攝取含維生素A、胡蘿蔔素、茄紅素等的食物。胡蘿蔔中含有豐富的s胡蘿蔔素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是維他命A的前身,根據1994年在美國國家癌症協會科學作家研習會上所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s胡蘿蔔素在預防口腔癌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大量茄紅素可以降低口腔白斑病變的轉癌率。

6.生活作息要正常。

7.進食後要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以防止傷口感染。

8.減少菸、酒、檳榔等長期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的食物。

9.若有尖銳邊緣的牙齒或裝置不良的假牙應儘速請牙醫師治療,減少對口腔組織造成摩擦,形成慢性刺激。

10.門診追蹤:口腔白斑切除後必需配合醫師定期回診檢查,除確定原來病灶有無復發的情形外更要確定其他部位是否有新的病灶產生。


後記:

檳榔組合物包括檳榔青、荖葉、荖藤及石灰,而檳榔青內所含的多種檳榔植物鹼及荖葉內所含的酚皆具有促癌活性,荖藤所含的黃樟素也是致癌物。西元1995年高醫研究指出,若不抽菸、不喝酒、不嚼檳榔得口腔癌機率是1的話,那光抽菸得口腔癌的機率是18倍,光嚼檳榔得口腔癌機率是28倍,若嚼檳榔並抽菸得口腔癌的機率是89倍,如嚼檳榔、抽菸、喝酒三樣都來的話,罹病率則大增為123倍。在台灣由於嚼檳榔與抽菸習慣盛行,口腔癌的發生率不斷往上爬升,已躍居男性癌症的第4位,且以近30%的年增率成長實不容忽視!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感3症狀 別跟感冒搞混了
【聯合報/洪淩鈺/永和耕莘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最近大家聞流感色變,因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發燒而來就診的病患也明顯增多,不少人擔心染上流感,成為下一個犧牲者;其實,多數人只是感冒,其症狀雖與流感類似,實則有很大的不同,民眾若能仔細分辨,就不會自己嚇自己!

引起感冒的病毒超過上百種,常見如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以上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咳嗽、打噴嚏、喉嚨痛、流鼻水等,偶會伴隨肌肉痠痛及發燒,通常5至7天症狀會緩解。而其治療以舒緩症狀為主,特效藥就是自身的免疫力,適度的休息、運動及均衡飲食,身體就能逐漸復元。

流感的病毒只有一種:流行性感冒病毒,分A、B、C三型。其中致病力較高、容易造成大流行的就是最近作亂的A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的威力略遜A型,所以流感疫苗會包括兩種A型、一種B型流感病毒株。

流感症狀通常是突然發生的全身症狀,包括持續高燒(可能達40℃以上)、全身肌肉關節疼痛、嚴重的倦怠,至於咳嗽、鼻塞、喉嚨痛等症狀則較不明顯;其病況遠比一般感冒嚴重,常讓成人臥床動彈不得,且持續一至兩周。

流感也較易出現併發症,若高燒不退,得小心引起病毒性或細菌性肺炎、肺部或神經系統併發症、心肌炎等重症,嚴重者可能死亡。特別是原有慢性心肺疾病、新陳代謝疾病、腎臟病、免疫功能不佳者,或嬰幼兒、老年人及懷孕後期感染等高危險群,流感重症很容易導致高死亡率。

此外,流感的傳染力強,往往一人染病、全家或全部門中獎,因此若家有高危險群患者,家人應提高警覺,加強洗手、戴口罩、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等預防措施。

流感目前已有特效藥可治療,但須在症狀開始的48小時內服用,才能有效縮短病程。而最好的預防方法為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像97年度的流感疫苗中就包括了目前流行的H1N1病毒株,保護力不錯。

雖然流感有「一燒」、「二痛」、「三疲倦」等三大病徵,但有些人還是可能與感冒混淆;因此,若有高燒症狀,建議都應該儘速就醫診療,以免引起併發症,可以即早診斷治療,避免悲劇!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牙醫學系助理教授李正喆  台大牙醫學系榮譽教授韓良俊

 

  口腔癌臨床表現的症狀呈現多樣性。在初始臨床狀上可能是以白斑(含紅白斑)、紅斑、表面不規則菜花型之外突腫塊、疣狀型腫塊或以潰瘍型病變等四種型態呈現。不過它們的共同特徵是病變長期無法自行癒合,且範圍持續擴大。剛開始發生時,這些病變並不一定會伴隨有疼痛或出血的情形,而使得患者輕忽,躭誤病情。但隨著病變的持續進展,一些明顯的症狀就會出現,而引起患者的注意。這些症狀隨著侵犯的部位而有不同,包括隨著病變擴展侵犯鄰近組織如深部肌肉、血管、神經、顎骨、鼻竇腔、鼻腔時,會陸續產生麻木、疼痛感、舌運動困難、開口、吞嚥或講話障礙、流血、牙齒鬆動、鼻塞、痰或唾液中帶血、病理性骨折、臉頰皮膚穿孔等病徵的產生。病情再進行時,進一步口腔癌細胞可能會產生淋巴轉移,常會在頸側觸摸到無痛,不動性的腫大淋巴結;此時若再延誤治療,癌細胞最後會轉移至肺、肝、骨髓等全身部位,這時已到癌症的末期,藥石罔效了。

  因此,為了早期診斷出口腔癌病變,我們建議民眾,不妨利用每天刷牙的機會,順便做口腔的自我檢查,除了用眼睛觀察外,也用手去觸摸,檢查的重點,包括:

(1) 口腔黏膜顏色改變- 如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除。
(2) 潰瘍- 超過二週以上而未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就應作活體組織切片檢查。
(3) 硬塊- 口內或頸部不明原因之腫塊。
    自我檢查是一種防癌的好方法,以下即針對各部位口腔癌的臨床症狀加以介紹,並照著鏡子做口腔自我檢查的方法-

(1) 臉部的對稱性

  先看臉部左右是否對稱,包括表面皮膚及上下顎骨。某些發生在顎骨內的口 腔癌,初期並不會造成表面口腔黏膜之潰瘍,而是造成顎骨的局部性腫大,有時合併有顎骨知覺異常或其上之牙齒動搖等症狀。在表面皮膚的檢查上,先觀察顏色是否相同,注意突出的地方如痣、硬塊是否比先前變大、變厚或顏色改變。另外需注意表面皮膚是否有瘻管產生。

(2) 唇

  下唇之鱗狀細胞癌常無痛,生長緩慢,且很少向深層侵犯及遠處轉移。檢查時以手將上下唇均往外翻,注意這部份每一地方之顏色或某些部位構造有異常情形如潰瘍或突起、白斑。長期抽雪茄者,雪茄放置位常與腫瘤位相關聯。


(3) 牙齦


  由於牙齦癌常會造成牙齦組織之喪失與齒槽骨之暴露,甚或造成牙齒動搖,因此患者與醫師皆須與慢性牙周疾病做正確之區別診斷,以免誤拔牙齒而造成癌細胞之擴散或耽誤治療時機。一般牙周炎較少造成潰瘍及表面壞死,牙齦癌常會疼痛,且刷牙時易造成流血,常以潰瘍形式存於附著牙齦上,並易侵犯至其下之齒槽骨,下顎骨比上顎骨發生率高。檢查時將唇往外翻,使牙齦部份露出,同時注意頰側及舌側,查看顏色是否有異,注意表面是否有腫塊、潰瘍、出血及不正常之牙齒動搖;由於腫塊的產生,少數患者最初的主訴是較易咬到牙肉,特別在無牙區;另外牙齦鱗狀細胞癌較易對其下顎骨產生侵犯,至下顎管下齒槽神經時,會有感覺麻木情形出現。


(4) 兩頰黏膜


    在台灣,頰部內面是口腔癌好發之部位,表面常呈乳頭狀或潰瘍狀,近咬合面處常易被牙齒咬到。前期常以白斑病變存在,癌病變本身有時會痛,但並不顯著,有時會有燒灼感。檢查時以兩手指頭撐開頰部,使露出此處黏膜,此部位平常較易被遮掩住,因此較不易注意到其變化。


(5) 舌及口底肌肉


    舌部亦是口腔癌常發生之處,且預後很差。舌癌初期常以小潰瘍表現,並逐漸向深層及遠處侵犯使舌失去其正常之活動性,造成吞嚥及講話之困難。舌癌初期常表現疼痛症狀,隨著病程進展而疼痛加劇,甚至會傳導至頸部、喉嚨及耳部。舌癌常發生於舌側面,舌腹面次之,而舌背面較少。某些疾病由於會導致舌背味蕾萎縮,而導致此區易產白斑病及口腔癌機會增高,,如嚴重鐵質缺乏、維生素B缺乏、Plummer- Vinson 症候群、第三期梅毒及扁平苔癬等。由於位於舌下,口底部之口腔癌需仔細檢查後才能發現,檢查時須將舌頭伸出嘴外,左右擺動,查看舌頭的活動性,正常情形應很靈活,否則要注意舌根或邊緣是否長了腫塊。接著將舌頭捲起,查看舌腹面,看左右舌緣、口腔底部組織,用手指觸摸口腔底部有無突起。


(6) 腭部


  對抽菸者而言,此處為易發口腔癌之處,起先多以白斑症表示,隨後再發生癌病變;腫瘤本身為乳突狀或外生性,較少扁平或潰瘍。檢查時將頭向後傾,口張開即可見到(也就是舌在嘴裡往上翹,所接觸到的平面即是),注意有無任何潰瘍、粗糙表面或突起之處。


(7) 頸部兩側

  由於頭頸部有豐富之淋巴網路,因此癌細胞常易沿此造成局部頸部轉移,而有頸部淋巴結無痛性腫大,質地硬,並因固著於鄰近組織而缺乏可動性。除口腔癌外,華人最好發之鼻咽癌也常表現此症狀。檢查時以手觸摸兩側頸部看有無硬塊,包括頸部各區大於2公分之淋巴結群。不過需注意的是,一般上呼吸道感染、齒源性感染、肺結核或兒童也常會發現頸部淋巴結之發炎性或非特異性腫大,故需做區別診斷。


  除了定期做自我檢查外,更應養成定期至醫療院所做口腔檢查的習慣。如有上述可疑症狀,或發現有超過二星期以上仍未癒合的口腔病變,也應立即就醫,必要時應進一步接受切片手術,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肝臟移植 PDF 列印 E-mail

  「肝臟移植」就是將他人健康的肝臟整個或部份植入肝病患者體內,以完全替代患者原來的肝臟,發揮肝臟的正常生理機能,維持病患生命。

*那些肝癌病人適合換肝?

  肝癌患者若符合以下條件,可以考慮換肝:

  1. 肝癌為單顆,且其直徑在6.5公分之內。
  2. 多發肝癌不超過3顆,任一顆直徑不超過4.5公分,總直徑不超過8公分。
  3. 肝癌未侵犯血管且無肝外轉移。

  不過,如果病人同時有嚴重的心肺疾病、肝外其他惡性腫瘤、酒精與藥物成癮或術前已有感染問題等情況時,並不建議接受肝臟移植。

*肝臟的來源

  肝臟移植依照肝臟來源區分,可分為活體肝臟移植及屍體肝臟移植。

1.屍肝移植是指將往生者的肝臟移植給肝病患者。捐肝者必須為自然腦死,且腦死期間不能休克太久,以免器官耗損過多;此外,捐肝者必須肝臟完全正常,不能有B型或C型肝炎、肝硬化或肝臟代謝不良等疾病。若腦死患者符合這些條件,家屬也同意,即可捐肝救人,遺愛人間。

2.活肝移植是指從活人身上取出部份肝臟,移稙至需要肝臟的病人身上。活肝移植依照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的規定,捐贈者必須年滿18歲,而且與患者為5等親內之血親或姻親。同時,還必須進行多項醫學評估,包括生化檢查、電腦斷層、病毒感染檢驗等,此外,尚需由專業的心理專家及精神科醫師評估捐肝者的心理及精神狀態。

*安全性及併發症

  1. 感染與排斥肝臟移植是在受肝者體內植入別人的肝臟,為避免排斥,患者必須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但抗排斥藥物會降低免疫力,患者很容易受到感染。若發生感染,必須先抽血培養細菌以確定感染原因,再對症治療;若是發生排斥,則需要以肝切片來做最後的診斷。
  2. 膽道併發症肝移植時,病人原有的膽道要和移植來的膽道吻合,以利膽汁流通,但有時因膽道狹窄,膽汁流通不易,容易導致結石或發炎,因此,術後必須持續注意。
  3. 肝病再發之可能:B、C型肝炎患者接受移植後,因為病毒仍可能存在於肝外組織及血液中,故其肝炎可能再發。若患者為B肝帶原者,則必須在術中及術後合併使用B型肝炎病毒抑制劑及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以降低肝炎的復發率;而如果患者在移植前血中病毒量過高,則需在移植前就開始使用病毒抑制劑(如:干安能等)。而C型肝炎的患者,在肝臟移植後可考慮使用病毒抑制劑Ribavirin加上干擾素治療,以預防及治療C肝的復發,但治療成效約僅30%至50%,且可能面臨較多的副作用,故是否需要使用,宜先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後再決定。

*手術後的恢復

1.接受移植者:一般而言,肝臟移植半年後約可長到原來體積的7到8成。

2.捐肝者:術後需住院7至10天,大約2周後肝功能即會恢復正常。如果是從事不需勞力的工作,術後1個月左右可以正常上班;需要勞力的工作,術後3個月左右可以正常上班。

*治療效果

  目前台灣的成人肝臟移植以活肝移植較為普遍,約佔70%。而整體看來,台灣的肝臟移植技術有相當之水準,患者移植後1年的平均存活率可達80%至85%;5年平均存活率也約70%左右。

*移植後肝癌仍可能復發

  肝癌患者接受肝臟移植後,除了一般的抗排斥等問題外,還必須特別注意肝癌也有復發的可能。因此,移植後一定要定期追蹤。

*移植費用

  肝臟移植前由醫師將受贈病患之相關資料,先申報衛生署審查,確定患者合乎肝移植之適應症,審核通過後肝臟移植就有健保給付,但病人仍需自行負擔住院費用與部分自費藥物,術後恢復良好、無嚴重併發症的患者約需自付20至40萬元左右。

*病友為何考慮大陸換肝?

  國內肝臟移植技術水準與世界同步,但是每年卻仍有相當多的人前往大陸換肝,只是憂的人多,喜的人少。為何有相當多病人願意花錢嘗試?這是因為國內等候肝臟移植的患者太多,而國人保留全屍的觀念很重,願意往生後捐肝的情形不多,以致不少肝癌患者選擇到大陸尋求一線生機。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經過完整的醫療評估之後,被評為不符合肝臟移植之條件,但家屬在心急之下,仍願意專程轉往法令鬆散的大陸尋求希望,但這些患者的狀況常是原來病情已不樂觀,加上大陸的醫療水平參差不齊,所以還是有不少人希望落空。

附錄:活體肝臟移植相關法令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起便秘常見的原因:
    1.因生活習慣不良引起:
    1-1 沒有規則的排便習慣。
    1-2 缺乏運動。
    1-3 不適當的飲食:缺乏攝取纖維性食物。
    1-4 每日飲水量不足。
    1-5 習慣使用輕瀉劑。
    2.因怕痛不敢用力解便,如痔瘡、心痛、背傷、手術…等。
    3.長期服用制酸藥物或其他藥物的副作用。
    4.因脊髓損傷,中風,長期臥床不動。
    5.因腸道疾病或甲狀腺機能異常。
    6.因環境改變,或生活壓力,情緒緊張。

    *便秘如何處理?
    1.有便意時勿拖延或忍住,應馬上去廁所排便。
    2.雖然沒有便意,選擇較充裕時間,每天一次坐在馬桶上放鬆心情,培養規律排便習慣。尤以每餐飯後腸子大動時為佳。
    3.早上起床後,馬上喝一杯冷牛乳或冷開水,以刺激腸子蠕動。
    4.多吃高纖維性食物,例如韭菜、芹菜、蔬菜莖、筍絲等。
    5.有適當的活動,例如散步、輕微運動。
    6.攝取足夠的水份,每日約2000—3000 CC(含湯、果汁等飲料)。
    7.紓解生活壓力,去除精神上的不安。
    8.如果便秘是由於旅行、住院或環境變化所致,則不必太介意。
    9.配合腸子大蠕動時給予腹部按摩。
    10.未經醫師許可不要使用瀉藥,因便秘而感到煩惱時,須就醫和醫師討論。
    11.長期臥床不動者,須給予協助活動,並配合以上各項實施。
  表格版型圖 表格版型圖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心臟的構造及位置:
    心臟是一中空的肌肉器官,位於身體胸腔的左下部,大小如拳頭,很多血管密佈於心臟上,而供給心臟營養及氧氣的血管主要為冠狀動脈,其分為:1.右冠狀動脈2.左冠狀動脈:有二分枝,左迴旋冠狀動脈及左前降冠狀動脈。

    (二) 引起心肌梗塞的原因:
    心肌梗塞即是供應心臟的血管發生狹窄或阻塞,心肌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及營養,而引起心臟肌肉壞死,進而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危及病人的生命。其狹窄或阻塞的因素為:
    1.冠狀動脈管腔因粥狀硬化所形成的腫塊或血栓所阻塞。
    2.心肌肥厚,致冠狀動脈供血量不能滿足心肌的需要量。
    3.休克、出血、脫水等原因導致血壓下降,而使冠狀動脈血流供應不足。

    (三) 導致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
    1.年齡:40歲以上的人,冠狀動脈逐漸硬化,年紀愈大患病機會愈增加。
    2.性別:男稍多於女。女性於停經後,罹病機率會增加。
    3.家族性遺傳: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姊妹中有此疾病者,其發生率較高。
    4.人格特質:A型人格對工作狂熱、競爭性強、職業性壓力大、情緒緊張、缺乏適當休息者。
    5.飲食不當:攝取過多高膽固醇、高熱量、高脂肪飲食
    6.吸菸:煙草的尼古丁會增加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損傷動脈內膜及增加心肌缺氧狀況。
    7.疾病史:心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者,罹病率較高。

    (四) 心肌梗塞的診斷:
    1.詳問過去病史。
    2.根據病人臨床症狀。
    3.心電圖:靜態心電圖瞭解心臟的波形變化。動態心電圖在運動狀態下,判斷冠狀動脈是否能供應心肌所增加的需要量。
    4.血液檢查:檢查心肌酵素之變化。
    5.胸部X光檢查:瞭解心臟大小、位置。
    6.心臟超音波檢查:瞭解心臟收縮功能、位置、心臟瓣膜功能。
    7.心臟核子醫學攝影:可判斷心臟肌肉壞死及缺氧的範圍。
    8.心導管:瞭解血管之阻塞程度及心臟功能,決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法。

    (五) 心肌梗塞發作時有下列症狀:
    1.前胸有壓迫收縮性的疼痛,或沈重感、燒灼感或難以形容之不舒適。
    2.疼痛可能散佈到一側的手臂、肩、頸部、下巴或背部。
    3.疼痛常伴有虛弱感、出汗、噁心、嘔吐、頭暈及明顯的不安。
    4.疼痛是突然的,持續時間約15-30分鐘或更久,無法藉休息緩解。
    5.嚴重時會呼吸困難、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
    6.心肌梗塞發生後24-48小時可能出現發燒現象。
    7.心肌梗塞發生在休息或睡覺時比運動時多。

    (六) 心肌梗塞的合併症:
    心律不整、心因性休克、心臟衰竭、肺栓塞、心室乳頭肌破裂、心室動脈瘤、心肌梗塞後症候群、心臟瓣膜功能不全。

    (七) 治療方式:
    1.去除危險因子:控制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戒菸、減重…等等。
    2.藥物療法:藥物治療可改善心臟功能,減少發作及症狀減輕,但不能讓狹窄血管還原。並需依病情由醫師決定用藥種類,其藥物包括以下各類:
    (1)止痛劑:主要緩解疼痛。
    (2)鎮靜劑:減輕焦慮不安,使其身心的到休息。
    (3)血栓溶解劑:將冠狀動脈內的血塊溶解,以使血管再通暢,供應心肌所需的氧氣與養分。但必須在發生心肌梗塞的6小時內,心肌未完全壞死,才能發揮療效。
    (4)抗擬血劑或血小板拮抗劑:防止合併症與心肌梗塞的復發。
    (5)血管擴張劑:擴張週邊血管,減輕心臟負荷,緩解疼痛。
    (6)抗心律不整藥物:預防新綠不整的合併症。
    (7)鈣離子拮抗劑: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
    (8)強心劑:增強心肌功能,直接作用於心肌,增加心收縮力。
    3.冠狀動脈汽球擴張術(PTCA):利用心導管的方式,從下肢股動脈(或上肢動脈)插入導管,利用導引線將汽球導管置入冠狀動脈狹窄部份,再將汽球擴張,利用其壓力將硬化部份撐張,以得到較大的內徑,增加血流量。
    4.冠狀動脈血管支架:利用心導管將”血管支撐簧”(STENT)送入冠狀動脈內,將狹窄或阻塞部份撐開,達到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
    5.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切除下肢的靜脈接主動脈和阻塞之冠狀動脈或連接胸腔之內乳動脈與阻塞之冠狀動脈,是為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表格版型圖 表格版型圖 表格版型圖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什麼是消化性潰瘍:
    它是上腸胃道最常見的疾病,大部份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其組織常因潰瘍而減輕功能。

    二、常見原因:
    1.不良的飲食習慣--暴飲暴食。
    2.情緒上的壓力與刺激。
    3.嚴重創傷、燒傷或疾病。
    4.藥物影響,如阿斯匹靈、類固醇。

    三、種類:
    1.胃潰瘍。
    2.十二指腸潰瘍。

    四、常見的症狀:
    1.疼痛:
    (1)胃潰瘍常於進食30-40分鐘,發生上腹部飽痛。
    (2)十二指腸潰瘍常於空腹或進食後2-3小時或夜間,發生上腹部有燒灼性疼痛。
    2.嗝酸。

    五、合併症:
    1.出血。
    2.穿孔。
    3.阻塞:常見於幽門而引起噴射性嘔吐。
    4.易有營養缺乏的現象:如貧血。

    六、應注意事項
    1.確保身心的休息和減輕壓力。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定時定量
    (2)避免刺激性食物或調味品,如油膩、辛辣的食物(胡椒、辣椒、咖哩、沙茶醬、生蒜)
    3.避免飲用咖啡、濃茶、可樂、煙、酒。
    4.勿亂服成藥。
    5.潰瘍治療後,縱使疼痛消失,仍需定期追蹤,直到潰瘍完全癒合。
  表格版型圖 表格版型圖 表格版型圖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乳癌?
      乳房是上帝賜給女性最美的禮物,女性因她而美麗並擁有自信。但不幸的是,乳癌佔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二位。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

    #那些人容易得到乳癌?
    (1)有乳癌患者之家庭,尤其母親或姐妹等一等親曾患此病者
    (2)未曾生育或30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
    (3)初經較早(11歲以下)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者
    (4)曾患一側乳癌者
    (5)曾頻繁患良性乳房腫瘤者
    (6)飲食偏向高脂肪食物者、酗酒者
    (7)未曾哺乳者
    以上高危險群者,必須每個月定期做乳房自我檢查,若發現異常,應立即求醫。

    #乳癌的症狀
    早期乳癌大部份是無症狀,不會疼痛,當癌細胞不斷地生長時可能產生以下的徵狀,如果發現以下異常現象,應立即尋求專科醫師診斷。
    (1)任何無痛性腫塊
    (2)乳房外觀改變如凹陷或凸出
    (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的變化、濕疹、紅腫或潰爛
    (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
    (5)乳頭凹陷
    (6)腋下淋巴結腫大

    #如何預防乳癌
    一級預防
    ?禁煙、禁止或少飲酒。
    ?少攝食脂肪性食物,多攝取纖維性食物。
    ?避免體重過量。
    ?按時運動,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
    二級預防
    如果你有乳癌家族史等屬高危險群婦女,則應該:
    ?每月乳房自我檢查。
    ?25-30歲以後建議每年作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檢查。
    ★檢查時機
    (一)停經前婦女:每次月經開始後七至十天實施,此時乳房較柔軟,較不疼痛。
    (二)停經或更年期婦女:每月固定一天,如一號或生日的日期,較不會忘記,甚至每天洗澡時花五至十分鐘好好檢查更好。
    ★檢查方法
    (一)用眼睛看一看,是否左右對稱、大小相似、皮膚有無凹陷、突起、橘子皮樣的變化、乳頭有沒有脫皮、麋爛或是凹陷。
    (二)用手摸一摸,可以站著或躺著,最好是趁洗澡時抹上肥皂後,或是臨睡前躺在床上,在乳房上塗一些油性乳液,以利於手指滑動。利用左手檢查右乳,右手檢查左乳。
    (三)發現任何可疑變化時,應儘快去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門診做進一步診斷及治療。
  表格版型圖 表格版型圖 表格版型圖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為什麼要特別注意足部照顧?
    因為糖尿病人的腳部血管常會硬化、感覺神經麻痺;有時雙腳泡熱水,即使發生燙傷也沒有感覺到;提重物穿高跟鞋致足部紅腫時,依然沒有感覺。如果血液循環不良,萬一割傷皮膚、燒傷、起泡、蚊蟲咬傷,很容易感染細菌,嚴重時甚至需要截肢。

    二 正確足部照護:
    1.不可吸菸。
    2.每天洗滌足部,要用溫水及較中性的肥皂,水溫以37℃為宜。洗淨後用柔軟的毛巾擦乾雙腳及趾縫,宜用乳液或潤膚膏潤滑皮膚保持腳部乾爽。並檢查(用鏡子協助檢查腳底及足趾之間)有無乾裂、水泡、割傷、紅腫等現象。
    3.鞋子必須柔軟合腳,尤其是腳部有變形者;穿乾淨的襪子,不要穿有補釘襪子;穿新鞋不超過一小時,再慢慢增加時間。
    4.良好的穿鞋習慣:穿鞋前檢查鞋底有無異物。備數雙鞋輪替。
    5.不可赤足走路避免受傷。
    6.避免剪腳趾指甲太短或出血。
    7.足部遠離熱源,洗腳時先用手測試水溫;不可用熱水袋或電熱器(暖爐)暖腳,易致使腳部燙傷(可穿羊毛襪保暖)。
    8.傷口癒合太慢、腫痛、發炎、變黑、長膿…、指甲向內長或長出雞眼或硬繭時,應找醫師處理。
  表格版型圖 表格版型圖 表格版型圖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什麼是腦中風(stroke)?
腦中風是指由於腦部血管有了局部性的阻塞或出血,使腦組織受到損傷,而產生各種神經學症狀。

貳、腦中風的種類
主要有下列三類:
1. 腦梗塞:係腦血液流量不足,導致腦組織壞死和機能失調如腦血栓症及腦栓塞症兩種。
2. 腦出血:係腦血管破裂引起顱內出如腦組織內出血及蜘蛛膜下出血兩種。
3.暫時性腦缺血發作:係因暫時腦部缺血引起中風症狀,但一般在二十四小時內完全恢復。
以上三類中之任何一類,都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神經機能障礙,一般稱此種突發狀況為腦中風。

參、引起腦中風的原因
腦中風的發生有許多誘因,這些誘因稱為危險因子,又可分為主要和次要危險因素,列舉如下:
1.主要危險因素
(A)高齡(六十五歲以上)
(B)高血壓
(C)心臟病
(D)糖尿病
(E)暫時性腦缺血發作:曾發生暫時性腦缺血的人,以後發生腦中風的危險度為正常人的六倍。
(F)有腦中風的病史
2.次要危險因素
(A)高血脂症
(B)肥胖症
(C)紅血球過多症
(D)吸煙
(E)喝酒
(F)家族遺傳
(G)口服避孕藥
(H)茶及咖啡
(I)缺乏運動
(J)其他藥物
有些藥物如安非他命、海洛因、古柯鹼、人蔘、靈芝等可能與發生腦中風有關。

肆、腦中風常見的症狀
腦中風是因腦組織受到損傷,而產生各種神經症狀,常見症狀如下:
1.感覺異常
2.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
3.嘴歪眼斜
4.大小便失禁
5.言語不清或無法說話、溝通困難
6.吞嚥困難、流口水
7.眩暈、嘔吐、頭痛
8.步態不穩,運動失調
9.意識模糊甚至昏迷
10.視覺障礙(複視、視力模糊、視野缺失)
11.抽搐

伍、腦中風的合併症
1.腸胃潰瘍出血
2.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
3.脫水、電解質不平衡
4.壓瘡
5.意外傷害、跌倒骨折
6.營養不良
7.肢體僵硬變形
8.便秘、腹瀉、小便困難

陸、腦中風的檢查
1.病人詳細病史
2.視診,包括物理學及神經學檢查
3.腦部電腦斷層掃描
4.實驗室檢查(例如:生化、血液及其他)
5.胸部X光,心電圖檢查
6.超音波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
7.腦波,誘發電位檢查
8.核磁共振造影(MRI)
9.血管攝影
10.腰椎穿刺,腦脊髓液檢查

柒、腦中風的治療
視病人的狀況,給予適當的治療
1.藥物治療
A.降腦壓藥物使用(如高滲透性藥品的給予)
B.血栓溶解劑
C.抗血小板凝集藥物,或抗凝血藥物使用
D.降血壓藥物使用
E.降血糖藥物使用
F.降血脂藥物使用
G.軟便劑的使用
2.維持呼吸道通暢
3.補充水份、維持電解質的平衡
4.保持安靜,舒適的環境
5.給予適當的飲食及維持正常的排便
6.預防抽搐、意外傷害及各種合併症(如常翻身避免壓瘡,小心餵食,避免肺炎發生)
7.腦壓過高有疝脫危險時,給予氣管插管及呼吸器過度換氣治療
8.外科手術:視病情嚴重度及不同的中風型態,有些病人需接受進
一步手術治療

捌、腦中風的日常生活照顧
分食、衣、住、及其他四方面:
1.飲食
A.均衡飲食、定時定量
B.少量多餐,不可過量(食物儘量切成小塊)
C.選用植物油
D.避免抽煙喝酒及含咖啡因的飲料
E.刺激性食物(茶葉、辣椒、火鍋)酌量食用
F.給予特殊飲食控制及飲食指導(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高尿酸等)
G.吃飯時採半坐臥姿勢
H.嗆到或咳嗽時,應停止餵食
I.不宜過度進補(避免吃人蔘、靈芝等)
2.衣
A.以穿著舒適、方便,更換及洗滌容易為原則(比平常所穿大一點)
B.保暖,不緊繃
C.鞋子以免繫鞋帶的布鞋為宜
3.住
A.病人房間宜明亮且有良好照明設備
B.房間擺設儘量不要變動
C.不論屋內屋外之走道均應維持暢通
D.浴室最好有扶手及加裝防滑墊
E.以坐式馬桶較安全
F.床邊最好有床旁椅
G.床高以兩腳下床剛好碰到地面為最理想
4.行
A.如果病人不能自己翻身,則每兩小時應代為翻身一次,以避免壓瘡。
B.若行動不便宜依建議選用適當的助行器或輪椅協助活動。
C.如病人平衡及協調力差,則需有人陪伴一側,協助者須站於肢
體較無力之患測
D.患肢日常應施行復健訓練(依醫師診視建議)。
E.搬動病人時應注意避免拉扯無力之肢體,以免造成脫臼或骨
折。
5.其他
A.中風後肢體會發生感覺障礙,病人對冷、熱、觸、痛等感覺麻木或完全喪失,替病人熱敷取暖時,應注意避免燙傷。(適合溫度為43℃)。
B.中風後的復健及心理建設非常重要,包括事業、感情、性生活各方面的協調與支持皆須注意,避免病人產生焦慮或憂鬱等情緒反應。親人的關心與鼓勵可加速復健的效果。

玖、腦中風的預防
1.定期健康檢查。
2.常量血壓:家中要自備血壓計。
3.均衡的飲食。
4.規律的運動。
5.保持情緒穩定,心情常保愉快。
6.避免菸、酒、應酬等不良嗜好。
7.遵守醫師指示,悉心配合。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什麼是高血壓?
    血壓是血流衝擊血管壁引起的一種壓力,而高血壓是血壓超過正常範圍。也就是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水銀柱。

    二.高血壓的症狀
    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或只有輕微不適。可能有下列症狀:
    1.頭痛、頭昏、心悸、記憶力衰退。
    2.視力減弱、模糊、耳鳴。
    3.腸胃消化道不適、噁心、嘔吐。
    4.肩部酸痛、僵硬。
    5.抽搐、跛行。

    三.高血壓的原因
    (一)原因不明:佔多數
    1.遺傳
    2.環境因素:
    *體重過重
    *鈉鹽、含酒精飲料、香煙、咖啡因等攝取或吸食過多
    *情緒緊張、壓力等心理社會環境刺激
    *缺乏運動
    (二)原因確定
    1.主動脈狹窄
    2.內分泌異常
    3.腎臟疾病
    4.懷孕
    5.藥物

    四.高血壓注意事項
    1.要定期做血壓的檢查。
    2.注意自己的體重,使其維持在理想體重範圍內
    3.採低鈉、低油飲食,並增加鉀的攝取量。
    4.不要抽煙、喝酒。
    5.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發生。
    6.不要使用太冷、太熱的水洗澡或浸泡過久。
    7.要有適度的運動。
    8.每天要有充分的睡眠與休息,保持情緒的平穩。
  表格版型圖 表格版型圖 表格版型圖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什麼叫做肝硬化?
  何謂肝硬化  肝硬化簡單說就是肝臟變硬。當肝發炎太嚴重時,超過它的修復能力,便由纖維組織來加以修補,久了,便形成了肝硬化。嚴重時,肝的表面凹凸不平有如苦瓜。肝硬化通常是整個肝都已硬化,很少說只有一部份的肝有硬化。

二、肝硬化形成的原因
 (1)慢性B型、C型、D型肝炎。
 (2)酒精濫用。
 (3)藥物、膽道疾病。
 (4)心源性肝硬化(少數)。

三、肝硬化的臨床症狀
(1)消瘦、噁心、嘔吐、厭食、消化不良、營養不良。
(2)腹部積水,下肢水腫,甚至陰囊水腫。
(3)黃膽、茶色尿、皮膚癢。
(4)腹部血管明顯。
(5)貧血、皮膚黏膜易出血。
(6)痔瘡與直腸靜脈瘤。
(7)食道靜脈瘤、胃靜脈瘤。
(8)脾腫大。
(9)手掌發紅(硃砂掌)、蜘蛛形血管痔。
(10)男性病患有性慾減退、睪丸萎縮、陽萎、陰毛稀少、男性女乳化。
(11)女性病患有月經失調、停經、不孕。

四、可能會產生那些併發症?
 (1)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胃靜脈曲張。
 (2)腹水、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
 (3)肝性腦病變、肝昏迷。
 (4)肝腎症候群、腎功能不全。
  (5)菌血症。
  (6)肝細胞癌。

五、如何治療肝硬化?
(一)飲食治療原則
    (1)有腹水時要適當的限制鹽份的攝取。
   (2)有食道靜脈曲張時應食用軟質食物,避免吃硬、粗糙食物。
     (3)發現有肝性腦病變時,每天蛋白質攝取量應減少20─40公克以下。
  (二)藥物治療
     (1)有腹水時會服用利尿劑。
     (2)禁用不需要之藥物。使用藥物之前,須向醫師諮詢。
     (3)有肝性腦病變時,服用壓制腸道細菌滋生之藥劑與緩瀉劑。
  (三)其他方式
     (1)當有腹水生成時視情況可以下列三種方式促使腹水排出
      ?臥床休息,限水限鹽的攝取。
      ?輸血漿。
      ?靜脈注射白蛋白。
      ?腹腔穿刺抽出腹水。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急性與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毛病,是一種以皮膚癢及肉色地圖樣突起表現的皮膚病。一般小於六週者稱為急性蕁麻疹,大於六週者稱慢性蕁麻疹。 

致病機轉

麻疹是透過胖細胞釋放組織胺而使得血管的通透性改變,造成皮膚局部的突起與搔癢。因此治療以抗組織胺為主。部份頑固性的蕁麻疹可能需要類固醇的使用。

診斷

有些急性蕁麻疹是因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過敏原引起,如魚、蝦、蟹、核果類、芒果花生等的食物都是常見的原因。過敏原偵測其實幫助不大,因為大部分食物的過敏在吃東西後30分到兩小時就會發生,所以致敏的食物通常病人自己都會知道。部份藥物如消炎止痛藥也是常造成急性蕁麻疹的原因。有時在一些病毒感染後,也有可能發生急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依定義是大於六週的蕁麻疹,可能因為物理性的原因引起,例如冷、熱、觸壓、震動、流汗、水、陽光都是有可能是誘發因子。如果有服用長期慢性的藥物,也要懷疑是否造成慢性蕁麻疹。但是許多人的慢性蕁麻疹與過敏原無關,而是與病人本身的過敏細胞的過度敏感有關。

此外有些皮膚病變雖然看起來像蕁麻疹,但是如果持續時間超過二十四小時,或者發作後皮膚會變色,甚至是以疼痛而非皮膚癢為主要症狀,此時就應就醫求診。

飲食:一般食用後30分鐘到2小時內發作

蝦、蟹、貝、不新鮮的魚

含酵母菌食物

含人工添加物食品飲料

堅果類:花生 核果 巧克力

水果:芒果、草莓、番茄等

酒精類

其他:蛋、奶、香菇、竹筍

藥物

藥物尤其是消炎止痛藥

感染

細菌、黴菌、病毒

吸入性過敏原

花粉、塵螨、動物毛髮等

內分泌異常

甲狀腺異常或者月經週期變化

物理性因素

冷、熱、觸壓、震動、陽光、流汗、水

治療

論是急性或慢性蕁麻疹,治療以抗阻織胺為主,一般而言,傳統的抗組織胺比較有效,但是有些人會有嗜睡的副作用,新一代的抗組織胺比較不會有嗜睡的副作用,但有時鎮靜止癢的作用稍弱。基本上抗組織胺是一種很安全的用藥,長期使用副作用很小,如果是慢性蕁麻疹,用藥的目的就是症狀治療,所以可以視情況而定。

部份頑固性的蕁麻疹可能需要類固醇的使用,但是慢性痲疹原則上應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短期的使用如果對症狀有幫助,其實是無妨的。慢性蕁麻疹是否可以停藥有時很難預測,但是此類病人如果對抗組織胺反應不錯,長期使用其實相當安全。

生活上需注意是否有環境的因素(太冷、太熱或其他的因素),是否太潮溼或者有太多灰塵以致塵螨生長;是否家裡附近有貓、狗、小鳥飼養以致造成動物毛髮的過敏。此外注意不要熬夜,少吃油炸,不要抽菸。

有時慢性蕁麻疹過一段時間就會平靜下來,因此只要症狀治療即可,切忌病急亂投醫使用來歷不明的藥物,以免造成副作用。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