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 醫 療 新 知 』 (19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破傷風的症狀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所引起的疾病。
破傷風是全球性的疾病,但通常發生在低度開發或農業區,主要原因為當地病患與動物排泄物接觸機會高,或當地預防接種不完全,致死率高達1090%,且老年人及嬰幼兒死亡率較高。台灣近年來每年通報病例均在20例以下,死亡病例亦逐年減少。
破傷風桿菌感染僅侷限於壞死組織,不會導致組織破壞或發炎反應,但破傷風桿菌產生的神經性外毒素,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導致嚴重的神經性症狀與死亡。

傳播方式:

破傷風桿菌是人類腸道的一種細菌,主要是土壤或媒介物受到動物或人類的糞便污染後,透過一般傷口、撕裂傷、燒傷或注射受到污染的藥物,導致破傷風桿菌由開放的傷口侵入血液所引起。

潛伏期:

典型破傷風的潛伏期約321天,一般為14天內。

發病症狀:

而最常見之初症狀為腹部僵硬及肌肉痙攣,典型的破傷風痙攣現象為「角弓反張」及臉部表情出現「痙笑」的特徵,伴隨強烈的肌肉收縮疼痛。

預防方式:

  1. 預防破傷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時接種破傷風疫苗。
  2. 受傷後以消毒劑清洗傷口並妥善包紮。
  3. 傷口有被土壤、塵土或動物及人類糞便污染,或被生鏽的器具割傷,應儘        速就醫治療,並主動告知醫師傷口污染情形。 

治療方法與就醫訊

目前並沒有已證實療效的特效藥物,僅有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可治療初期破傷風,同時搭配支持性療法。
預防接種與建議:

民眾若發現傷口有被土壤、塵土或動物及人類糞便污染,或被生鏽的器具割傷,應儘速就醫治療,並主動告知醫師傷口污染情形

目前政府提供2個月、4個月、6個月及18個月大(因應五合一疫苗缺貨,本劑次暫時延後至出生滿27個月接種),幼兒免費接種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接種後約有95%的人可產生抗體,可維持保護力10年以上,並每隔10年可以追加一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

預防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享:    
 
 

55歲德國男子長達1年一直發燒、淋巴結腫大,視力和聽力不斷退化,心臟衰竭到需要換心,金屬人工髖關節是禍首。疑難雜症有時很簡單過去的治療與用藥常是關鍵

我的同學陳志如醫師補充說明如下
人工髖關節接觸面的材質一般來說有三大類
1.傳統的金屬合金(含鈷鉻)vs特殊PE
2.金屬vs金屬
3.陶瓷vs陶瓷各有優缺點
傳統的金屬合金vs特殊PE因為會有超微粒磨出粒子易產生骨溶蝕(Osteolysis)的後遺症因此10年左右可能需要再更新手術
金屬vs金屬比較不易脫臼但是一樣有金屬磨出粒子導致金屬中毒的可能

 
 
陶瓷雖然耐磨無磨出粒子問題卻比較怕撞擊導致裂痕這個病例應是陶瓷破裂導致金屬部分磨損所致X光應可看出端倪不見得非看影集才想得到我個人就碰過好幾個類似的病例Metalosis的很嚴重只是症狀不像這個病人產生的金屬中毒症狀那麼嚴重明顯

 

--------------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40208/35627489/
《怪醫豪斯》救真實病人
影集情節與德男怪症吻合助正確診斷

【陳怡妏綜合外電報導】55歲德國男子長達1年一直發燒、淋巴結腫大,視力和聽力不斷退化,心臟衰竭到需要換心,好幾個醫生都查不出病因。直到一名愛看電視的醫生突然想到,男子的症狀和美國影集《怪醫豪斯》中的病例不謀而合,成功揪出金屬人工髖關節是禍首。

醫生薛佛(Juergen Schaefer)昨天將此病例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該病患前年5月到德國馬堡疑難雜症中心就診,薛佛說:「我只聽了5分鐘,就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因為其症狀和第7季《怪醫豪斯》男主角豪斯女友的媽媽出現的症狀一樣,豪斯發現是她的金屬人工髖關節出問題,導致鈷中毒。 

金屬關節致鈷中毒
這名患者生病前剛裝了金屬人工髖關節,薛佛立刻檢查患者血液中的鈷和鉻濃度,果然超標,開刀後發現是先前破掉的陶瓷人工髖關節碎片卡進金屬人工關節,釋出鈷和鉻等金屬離子。患者在換成陶瓷人工關節後,血中的鈷和鉻濃度下降,不再發燒,14個月後心臟已恢復4成功能,不再需要換心,但受損的視力和聽力已經回不來了。 

稱讚豪斯醫術精湛

 
 
薛佛提醒同業注意金屬關節可能會害患者鈷中毒,他也因此被稱做「德國怪醫豪斯」,但他說:「就算沒有怪醫豪斯,拿這些症狀去網上搜尋,也能知道是鈷中毒。」他不諱言豪斯醫術的確精湛,但嘴巴實在太壞,「如果是我的話,可能在第3集結束就把他開除了」。 

【報你知】金屬髖關節
金屬人工髖關節較傳統人工髖關節持久耐磨,適合從事粗重工作或較年輕的病患使用,但因金屬關節磨損後鈷等金屬離子進入血液,不適合用在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或孕婦身上。一旦鈷中毒,除會造成中樞神經傷害,影響視力、聽力退化,還會導致心臟衰竭、心肌病變、甲狀腺功能降低、四肢無力等周邊神經症狀,嚴重時可能致死。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糖尿病-急性併發症 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陳俊榮醫師 糖尿病有 3 種常見的急性併發症:(1)糖尿病酮酸血症(2) 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3)低血糖 (1) 糖尿病酮酸血症:  致病機轉: 糖尿病酮酸血症通常發生於第 1 型糖尿病人,較少發生 於第 2 型糖尿病人。糖尿病酮酸血症主要臨床表現為高 血糖、代謝性酸中毒和脫水現象。由於糖尿病人在極度 胰島素缺乏狀態下導致肝臟葡萄糖生成增加,而且周邊 組織(例如:骨骼肌等)對葡萄糖攝取和利用下降,造 成高血糖,使得血液的滲透壓隨著升高,而引起滲透性 的利尿作用,並導致脫水現象。另因升糖素過多,胰島 素缺乏,導致脂肪分解增加,造成血中游離脂肪酸濃度 上升,因此運送到肝臟的游離脂肪酸增加,酮體的生成 也就增加,最後造成酮酸血症的情況  促發因子: 肺炎、泌尿道感染、無症狀的心肌梗塞、中風、胰臟炎、 創傷、藥物(例如:類固醇、利尿劑等),以及突然停 止注射胰島素、壓力或情緒變化等。感染是最常見的促 發因子。酮酸血症也有可能是糖尿病病患首次急性發病 的表現,特別是在第 1 型糖尿病的病患。生理、情緒或 心理壓力會增加肝臟葡萄糖新生。壓力會使腎上腺皮質 醇及兒茶酚胺濃度上升也會讓血糖升高而促發酮酸血 症。  症狀: 糖尿病酮酸血症的症狀與體液流失和代謝性酸中毒有關, 而且通常於發病 2 或 3 日內即有明顯的症狀發生。早 期症狀為多尿、劇渴、體重減輕,隨後可能出現神經症 狀包括嗜睡、對痛覺敏感度減低、甚至昏迷。其它常見 的症狀包括氣促、噁心、嘔吐、腹部疼痛和會出現深且 快的呼吸稱為 Kussmaul breathing、心搏過速、血壓偏 低、呼氣時有水果或丙酮味道等  處理方式: 立即就醫,處理原則上包括補充胰島素以降低血糖(和 抑制酮體的產生)、補充水分以降低滲透壓、補充電解 質以矯正電解質失衡,和找出促發因子並給予適當的治 療。糖尿病酮酸血症的死亡率約在 5-10%  預防: 除了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或急性惡化,酮酸血症是可以 預防的。早期發現高血糖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可預防急性 併發症及減少死亡率。教導病患注意高血糖及酮酸血症 之症狀並持續監測血糖。若有在施打胰島素的病患必須 強調不可擅自停止施打胰島素,而在高血糖時可適度調 整胰島素的劑量。 (2) 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  致病機轉: 大多發生於年長者,經常伴有一些促發因子。有些病人 則是糖尿病的初發症狀。主要表現肇因於高血糖使得血 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的利尿作用,導致脫水現象 和意識狀態逐漸變差,嚴重時會導致昏迷和休克。此時 體內胰島素相對缺乏,但仍足以抑制脂肪分解,避免酮 體生成而造成酮酸血症  促發因子: 與酮酸血症類似,例如:感染、中風、急性心肌梗塞、 使用類固醇、或利尿劑等藥物。其他會造成血糖上生或 水分減少的因素也都可能促發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而 在需要他人照護及表達困難的老年人或長期臥床病患, 可能因口渴機轉不正常、無法表達口渴症狀、無法自行 飲水等因素發生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的機會更高。  症狀: 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病人於疾病初期,症狀可表現出多 尿、劇渴、體重減輕等,但也有可能表現出的臨床症狀 並不明顯,而且病人的口渴感覺與自行喝水的能力均變 差。之後隨著血糖持續的升高而可能出現神經症狀,包 括嗜睡、對痛覺敏感度降低、甚至昏迷。  處理方式: 大致與糖尿病酮酸血症相同,包括了給予水份、胰島素、 電解質和治療其它的合併症。由於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 病人的缺水現象(約 9 L)常較糖尿病酮酸血症者更嚴 重(約 3-5 L),故水份的補充需要更積極。又因多數 病人年齡較高,心血管、肺、腎臟功能可能較差,所以 必須隨時注意血壓和尿量等變化,據以調整水份灌注量 與速度。 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的死亡率較糖尿病酮酸血症高,死 亡率約在 15%,死因主要是其它合併症,例如:感染(肺 炎、泌尿道感染、敗血症)、中風、心臟衰竭等。  預防: 教導病患、家屬或照顧者高血糖的症狀,定期監測血糖, 並注意水分攝取不足或水分流失過多的情形,在輕微高 血糖時就必須積極處理,並注意感染、中風、或心肌梗 塞等促發因素。定時服用控制血糖的藥物不可擅自停 藥。 (3) 低血糖  什麼是低血糖 通常血糖低於60 mg/dl會產生一些低血糖的症狀,但有 些患者的血糖從高濃度急速降低時,雖然血糖仍未過低, 但也可能會產生類似低血糖的症狀。  低血糖的症狀 自律神經症狀 (Autonomic symptoms) 中樞神經缺糖症狀 (Neuroglycopenic symptoms) ‧發抖顫動 ‧脈搏加速 ‧冒汗 ‧体溫變化 ‧心悸 ‧四肢刺感 ‧呼吸困難 ‧思考緩慢 ‧麻木感 ‧視力模糊 ‧注意力不集中 ‧口齒不清 ‧暈眩 ‧動作不協調 ‧疲倦嗜睡 但有些罹病期長或是時常處於低血糖狀態的糖尿病病患, 對低血糖的反應功能異常,所以可能無任何的自律神經 症狀,發生低血糖時並無法察覺到,等到血糖更低時造 成中樞神經缺糖症狀才被發現。這種狀況稱為低血糖不 自覺,需放寬其血糖控制的目標,以避免發生嚴重低血 糖,在沒有發生低血糖的狀況下 2-3 周後,有些病人低 血糖不自覺的情形可恢復  低血糖的原因 低血糖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人使用藥物,尢其是長效 磺醯脲素(Chlorpropamide、Glibenclamide)和胰島素。 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與年長者危險性較高;某些蔘、 草藥可能含有降血糖成分,或影響肝腎功能,有可能引 起低血糖。 低血糖的發生率,會因嚴格的血糖控制而增加 使用降血糖藥物後未進食、吃得太少、或延遲進餐時間 運動過度卻未適當補充食物 雖然低血糖很少致命,但仍可能產生嚴重的後遺症。尤 需注意半夜發生低血糖較難監測和處理。  低血糖的處置 懷疑低血糖時,應立即檢測血糖以確定診斷。如果無法 檢測血糖,則應視同低血糖處置。  意識清楚的病人:給予口服醣類 15-20 g,例如:葡 萄糖片、方糖、水果糖。15分鐘後檢測血糖,若血糖 仍未上升或症狀未解除則再給一次。若症狀仍未改善 則須立即就醫。在下次回診時要告知醫師,並考慮調 整藥物。  意識不清的病人:將病人頭部側放,用蜂蜜或糖漿塗 抹在病人牙縫中,並按摩臉頰以利吸收,每15分鐘一 次,並立即送醫。或者給予靜脈注射 20-50 ml 50% 的葡萄糖或肌肉注射升糖素 0.5-1.0 mg。病人意識 恢復後,應立即給予口服醣類。  若低血糖是因長效磺醯脲素或長效胰島素所造成,低 血糖的時間可能會延長,宜持續監測血糖至少 24-48 小時,可能須長時間靜脈輸注葡萄糖,並住院觀察。 查明低血糖的原因,再考量是否需要調整治療藥物或 血糖控制目標。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肝硬化日常生活須知

一、      飲食

1、     初期若無水腫或肝昏迷情形,應均衡飲食,採少量多餐,可先給與高蛋白飲食,如奶類、肉類、豆類。

2、     若出現肝昏迷症狀,如表情茫然、記憶力差、語無倫次、反應遲鈍、步態不穩、嗜睡時,應減少蛋白質的供給(如奶類、肉類、魚類),改為米飯、麵食、蔬菜、水果等。

3、     飲食中增加醣類的供給,如麵包、米飯、果糖等,適量的脂肪攝取。

4、     合併食道靜脈曲張者,必須注意細嚼慢嚥,避免食用粗糙、堅硬、大塊及油炸食物,以免造成出血。

5、     已腹水及水腫應限制鈉、鹽攝取,如醃製品、罐頭、油炸物等,並依照醫護人員指導的低鹽飲食,每天含量不超過5公克(一茶匙)。

6、     嚴禁喝酒。

二、      居家護理

1、   嚴禁煙、酒,並注意飲食均衡

2、   避免創傷,使用軟毛牙刷,修短指甲,並避免打赤腳造成外傷。

3、   勿過度勞累,適當的休息,保持心情愉快。

4、   若出現肝性腦病變症狀,如意識不清等,應馬上就醫。

5、   如吐血、解黑便時應馬上就醫。

6、   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勿亂服自行購買之成藥及中藥、草藥。

7、   應維持每日排便3~4次,避免便秘使氨素聚積體內。

8、   避免用力擤鼻涕及解便。

9、     定期返院門診追蹤。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肺癌

台北、台中和高雄婦女(20042008)罹患肺腺癌的比例,排序在21縣市當中分佔第12和第10名。台北女性肺腺癌目前處在最高的原因和1960年以來的40多年間,台北細懸浮顆粒是全台最高有關。

75%的台灣女性肺癌患者不抽菸但女人罹患肺癌比例仍然持續增加,台灣每年有一千多位女人死於肺腺癌,許多公衛和環工學者的研究都相當程度的證實肺癌病人上昇的原因和生活環境裡不斷上升的致癌PM 2.5(細微懸浮粒子)有關

口腔癌。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腫瘤醫學部陳若白醫師指出,民以食為天,口腔癌相較其他癌症是比較容易也最可能及早發現,但是許多人對口腔裏的變化,不去注意,以為只是小毛病。幾乎七成的患者發現時都已是34期,喪失最佳黃金治療期!

 根據九十五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雲林縣不僅為男性全癌症發生率最高的地區,男性肝癌發生率也是全台最高,而國人男性年增率最高的癌症-口腔癌,雲林縣更與台東地區並列為發生率最多的縣市!

肝癌

男性肝癌死亡個案中的C肝比率也是嘉義市最高,佔了五十三%,接著是嘉義
縣五十二%、雲林縣四十四%、台南縣四十二%;北部各縣市顯著偏低,台
北市僅佔二十五%。根據此研究所繪製的肝癌地圖上,C肝的角色有明顯城鄉差距。雲、嘉、南C
型肝炎盛行率高,其中雲林更高居全國第一位,據衛生單位分析,可能與早
年密醫盛行、民眾喜好打針,且未使用拋棄式針具,造成交互傳染有關。肝癌死亡率成長,顯示過去種下的因,正逐漸結成惡果。以C肝而言,從感染
演變至肝硬化約要二十年、到肝癌約三十年。C肝盛行率全台平均二%到
三%,集中在中南部,以雲嘉南地區最高

乳癌發生率北市冠全台

臺北市女性乳癌標準化死亡率較五年前成長3.1%,較十年前成長29.0%,與五年前比較,臺北市女性乳癌的死亡率成長了24.7%,排除人口老化因素以後的標準化死亡率則成長了3.1%,與十年前比較則成長了29.0

臺北市女性乳癌的發生率是全國各縣市之冠,經年齡標準化後女性乳癌的發生率約為全國的1.3倍,若與五年前比較,粗發生率成長39%,排除年齡結構老化因素後的標準化發生率則成長23%。

甲狀腺腫

前台灣是地方性甲狀腺腫盛行地區,學童有百分之二十五有甲狀腺腫,其中以南投縣最多 ... 如果經過完整適當的治療,預後非常良好,大部份病人都是因為別的疾病去逝。甲狀腺癌的發生率 ..

尿毒症

.根據衛生署統計,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2008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十位。
我國末期腎臟病(尿毒症)的發生率,依2006年美國統計,台灣尿毒症發生率仍為世界第一,盛行率仍為世界第二。台灣各縣市之統計,盛行率最高者為台南市(每百萬人口2355) ,而發生率最高者為台南縣(每百萬人口488)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的統計,台灣每年約增加五六千位的末期腎衰竭患者,這樣高比率顯示腎臟保健及腎臟疾病知識對國人的重要性。
我國末期腎臟病(尿毒症)的盛行率持續攀升原因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06-07  甲狀腺癌

〔記者邱宜君、王秀亭、劉力仁/綜合報導〕癌症連續第三十一年蟬聯全國十大死因首位,官方資料顯示,台東縣癌症標準化死亡率居冠,其中蘭嶼鄉又是台東縣之冠,其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是台北市大安區的二七倍,與輻射污染相關的甲狀腺癌,是去年蘭嶼癌症第七名。

廣告

一般死亡率統計是以該地區當年內死亡人數除以該年內總人數,是為粗死亡率,但要比較比較同時間、不同區域的差異,得考慮年齡結構影響,因此假設兩地的人口年齡結構相同,將粗死亡率校正,得到標準化死亡率,去年台東縣奪冠,其次是澎湖縣、雲林縣、嘉義縣。

蘭嶼鄉死亡率又是台東縣內最高,其他死亡率較高的鄉鎮則為白沙鄉、大埤鄉、台西鄉和東石鄉。

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低的三個縣市則是台北市、金門縣、連江縣。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張天鈞說,過去研究發現,離車諾比核災中心越近的地區,甲狀腺癌人數越多、年齡越小,但如果蘭嶼只有單年度零星病例的資料,不能妄下結論。

台東縣衛生局長盧道揚說,台東死亡率確實比其他縣市高,惡性腫瘤中又以大腸癌、肝癌居多,原因與原住民鄉鎮飲食多肉少纖維的生活型態脫不了關係,這是長時間的累積。縣府近年來持續推動戒菸、節酒運動,盼縣民找回好的生活型態。

就醫不便及專科少蘭嶼死亡率高

至於蘭嶼鄉死亡率為全縣之冠、甲狀腺癌比率偏高,盧道揚解釋,蘭嶼人就醫不便,加上專科選擇少,導致死亡率高,已透過健保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讓更多專科醫師前進蘭嶼鄉巡迴醫療。

此外,蘭嶼鄉民罹患甲狀腺癌以老年人居多,應是基因或其他因素造成,與輻射影響較無正相關。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詹長權表示,從空間分布差異,通常可看出環境對健康的影響,譬如蘭嶼有核廢料、部分沿海縣市有重工業區。大致臨海地區民眾死亡率普遍較高,但這跟臨海民眾生活環境有關。

醫療資源分配僵化未因地制宜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長朱顯光說,目前衛生署分配醫療資源的方式太過僵化,沒有因地制宜的分析和改善目標,就算蓋大醫院也無法改善區域落差。

衛生署醫事處長李偉強表示,癌症的篩檢和治療,只要善用現有醫療資源、社區健康促進網絡,就能夠落實,會分析各縣市在健康行為、早期篩檢的問題,加以改善。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形外科 吳瑞星醫師、黃繼增醫師‧復健科 黃翠莉醫師

更新日期:103.06.30

 

 

台灣乳癌現況

   

衛生署在90年公佈的資料,當時台灣地區每年乳癌新生個案約5000例,而且發生率逐年在上升。根據衛生署99年最新公佈資料顯示96年新發生乳癌個案已高達7502例(僅侵襲癌,未包含原位乳癌)。目前乳癌已位居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子宮頸癌為第五位)與子宮頸癌同樣大大威脅著女性健康,況且乳癌的死亡率比子宮頸癌還高。此外零~I期早期乳癌發現率遠低於美國, 國內癌症登記94年乳癌資料,發現第0與1期之早期個案僅佔所有乳癌的37%,遠低於美國癌症委員會癌症資料庫(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公布的55%。國人乳癌整體5年存活率為83%,低於美國整體5年存活率為89%,此原因主要為國內乳癌篩檢率太低導致乳癌發現多為晚期,顯示台灣婦女應重視乳癌的篩檢,才能有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與歐美國家比較,台灣婦女乳癌發生率顯較低,但由於國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西化,近年來台灣乳癌發生率急遽上升,發生率高峰落在45~64歲婦女。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人與肺癌,PM2.5與肺癌密不可分的關係

 

75%的台灣女性肺癌患者不抽菸,但女人罹患肺癌比例仍然持續增加,台灣每年有一千多位女人死於肺腺癌,許多公衛和環工學者的研究都相當程度的證實肺癌病人上昇的原因和生活環境裡不斷上升的致癌PM 2.5(細微懸浮粒子)有關。

台灣女性肺癌以腺癌居多,與香菸導致的上皮癌不同,台灣女性肺腺癌是因為致癌的PM 2.5(細微懸浮粒子)穿透氣管末梢,停留在肺泡產生癌變。台灣女性肺腺癌佔75%,而歐美肺腺癌比率不過三成。

台灣社會環境的變遷造成疾病型態重新洗牌,癌症連續三十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而癌症之王是肺癌,台灣每5個死亡有1個肇因於癌症,而每5個癌症死亡中有1個是肺癌,平均每天有6名女性死於肺癌,肺癌儼然成為現代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的頭號殺手。台灣肺癌8成患者都屬於晚期發現,而罹肺癌的人不斷增加。台灣吸菸人口下降,但肺腺癌發生率卻逐年上升,其中之一就是跟空氣中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太高有關。

之所以特別討論女性肺腺癌,並不代表男性不會得肺腺癌或男性之肺腺癌與PM2.5關係不大。主要是因為女性大多不抽煙,生活習慣亦較男性為好,在分析上較容易看出其肺腺癌與PM2.5之關係。如果女性都無法預防肺腺癌,代表肺腺癌的原因,主要並不是抽煙等習慣不良所造成的。

台北、台中和高雄婦女(20042008)罹患肺腺癌的比例,排序在21縣市當中分佔第1、第2和第10名。台北女性肺腺癌目前處在最高的原因和1960年以來的40多年間,台北細懸浮顆粒是全台最高有關。

人類健康與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你的疾病和你住的地方息息相關,不論是空氣還是環境品質。目前台灣中南部嚴重的空氣汙染將使當地女性肺癌比例在1020年後取代台北成為台灣婦女肺腺癌最高的區域。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血病,俗稱血癌,為一項血液性癌症,主要是由於身體製造出過多的異常白血球,
病患因而會出現容易淤青及呼吸困難等症狀,他們也容易出現感染不易痊癒的狀況,
因為這些異常白血球已經不能再執行其正常的防禦功能了。

在英國,每年約有兩萬多人診斷出有血癌或相關疾病;一般認為,
血癌都發生在兒童身上,而事實上,血癌可影響任何年齡層。根據相關研究指出:
血癌佔所有癌症病童中的一半,而每年有約四百五十位孩童罹患一種稱為
急性淋巴萎縮性血癌,這些病童年齡介於2-5歲。

類型與危險因子
血癌可分急性與慢性,主要視其發病速度而定,
慢性血癌甚至可發展數月至數年而沒有任何症狀出現。
造成血癌的原因目前仍不明,然而其危險因子包括:

急性血癌
1暴露於放射線
2暴露於苯(一化學物質)
3抽煙
4過去曾接受癌症治療
5某些血液異常
6某些遺傳狀況

慢性血癌
1年齡
2性別
3家族史
4暴露於電磁場中

症狀
至少四分之一的慢性血癌患者不會出現任何症狀,
當有症狀出現時,通常輕微,而後逐漸惡化。一般症狀包括:
極度疲倦、蒼白、骨頭關節疼痛、長期感染、腹部不舒服、淋巴結腫大、
持續發燒、夜晚盜汗、體重減輕、喘不過氣及容易淤青。

診斷
一旦懷疑自己罹患血癌,建議盡快到醫院接受檢查,首先將調查個人醫療史及症狀。
若醫師懷疑為急性血癌,將進一步進行血液測試、骨髓測試、腰椎穿刺及胸部X光檢查;
若為慢性血癌,除了前述測試外,另需附加進行DNA測試、超音波掃瞄及組織分型。
一旦確認罹患血癌,醫師將依據個人的血癌種類、
嚴重度及患者的一般健康狀況設計一套治療過程。

治療
治療的方法有多種選擇,因應不同狀況可搭配不同的治療方式,
治療方法包括:化療、放射線療法、類固醇治療、骨髓或幹細胞移植、
生長因子。有些非常慢性的血癌甚至不需接受治療,較嚴重的疾病通常施以化療,
有些患者可能還需要接受幹細胞移植。目前許多患者,特別是孩童,
已成功治療痊癒,並在控制下健康生活,然而,治療方法可能出現短期或長期的副作用,
研究人員目前正積極發展新的、溫和的治療方式,並且學習如何早期鑑定患者病況,
以針對不同病患狀況施與最適當的治療。


人類罹患血癌機率是兩萬五千分之一,得病原因是基因突變,免疫力不強,
核子輻射,化學物品刺激跟病毒感染,但還是能夠治療。
醫界指出,血癌分為四種,分別是急性骨髓性血癌、慢性骨髓性血癌、
急性淋巴球性血癌、慢性淋巴球性血癌。這幾種血癌,有的是老年人容易罹患,
有的是兒童容易罹患。血液對人體非常重要,負責輸送氧氣營養荷爾蒙,
消滅病原體,調節體溫,血癌破壞這些功能,能使人死亡。
但血癌也有治療方法,只是一些病患,尤其是末期病患,痊癒機會極低。
血癌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化療,骨髓移植跟幹細胞細胞移植。血癌患者治好後,
必須接受追蹤檢查,如果兩三年沒復發,復發機率就很低。


**


白血病俗稱血癌,我國台灣地區在民國八十五年及八十六年分別有726人,
742人死於白血病,是第十三位癌症死亡原因,雖祗佔當年癌症死亡人數的2.6%,
但卻是孩童最常見的惡性疾病.白血病是一種骨髓惡性疾病,骨髓正常是製造白血球,
紅血球,血小板的所在,白血病就是骨髓無法產生正常的血球,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毫無功能的異常血球,這些血球一直失控的滋生,
但不會變成熟有功能的血球,所以白血病常常表現出白血球過高的現象,
正常數目是一萬以下,這時可高達數萬,甚至數十萬,由於骨髓衰竭了,
沒有正常的白血球,病患就會容易感染,會有發燒,冷顫,敗血症.沒有紅血球
,就會貧血,面色蒼白,氣促,頭暈,頭痛,疲勞.沒有血小板,就會止血不良,
身体各處會有紫斑出現,甚至有鼻出血,牙齦出血,腦溢血或腸胃道排血現象.
這些臨床症狀在個別病患不一定全部出現,或有程度的差異.


由於血球新陳代謝極快,故白血球患者可以在數日內突然發病.
目前血癌的成因一般認為與化學毐物,尤其苯類有机溶劑,過量輻射,病毐感染有關.
因眾多白血病患者同時有染色体的異常,如先天唐氏症的孩童發生急性白血病的機率是
一般孩童的20倍.因此上述的外在因子可能祗是一種誘因,誘使人体內血球細胞生長
的控制機轉發生改變,引起白血病.白血病臨床表現分為急性及慢性,兩者又有淋巴球
及骨髓球分類.簡而言之,白血病分類有急性淋巴球白血病,急性骨髓球白血病,
慢性淋巴球白血病及慢性骨髓球白血病.幼童祗會發生急性血癌,祗有百分之二是慢性
骨髓球白血病,慢性淋巴球白血病祗好發於老年人,90% 病例發病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
急性骨髓球白血病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慢性骨髓球白血病則多見於中老年人.
血癌以男性的發病率較高,急性約為女性的1.5倍,慢性約為2倍,
東方人發生慢性淋巴球白血病較歐美人士少.



急性血癌臨床症狀猝發而嚴重,發燒,嚴重貧血及出血是常見症狀.
而慢性白血病症狀多屬緩和,多為疲勞,体重輕度下降,脾臟逐漸腫大而引起腹部不適,
或頸部淋巴結腫大,体溫輕度昇高,所以急性血癌病例多在急症室被診斷,
而慢性白血病則常常在身体檢查時或在門診無意間被發現.
白血病診斷主要倚靠骨髓穿刺檢查,一般民眾常因誤解而拒絕接受骨髓檢查.
所謂骨髓檢查就是自骨盤骨塊或胸骨中抽取0.2cc的骨髓作抹片,
於顯微鏡下檢視不正常的白血病細胞即可診斷,術後除針孔處略有微痛外,
並無其他任何副作用,與檢查中樞神經疾病的脊髓穿刺不同,
脊髓穿刺乃是自脊椎骨間抽取腦脊髓液,一般用作檢查腦炎,腦膜炎,腦部腫瘤.
偶有術後引起頭痛的後遺症.兩者檢查意義不同,危險性亦各異,民眾不要混為一談.



白血病簡介

在白血球的疾病裡最令人聞風變色的該屬白血病了。
白血病的發生率每年每十萬人口約為2-4 人,全世界的統計結果都相差不遠。
死亡率方面,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近幾年裡,國人每年
每十萬人口中約2.5-3.5 人死於白血病﹐佔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之第7-10 名。
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得到白血病,病逝的機會確實相當高。
也難怪當一般人一聽到醫生說他的白血球有問題時,
大部份的人最擔心的大概就是會不會是得了白血病?

<><><>




白血病究竟是什麼樣的疾病?與血癌一不一樣?

白血病就是血癌,簡單的說就是白血球的癌症。
它最常出現的特徵就是血液裡的白血球相當多,
可多至二、三十萬。這些白血球並不是正常的白血球,
而是血癌細胞。這種血癌細胞除了出現在血液中,亦出現在骨髓裡,
甚至可侵犯肝、脾、淋巴、各類軟組織及器官。這種惡化了的血癌細胞,
失去了正常血球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及老化死亡的現象,並且會逐漸增生擴大其族群。
由於它不死,又一直在增加數目,因此到後來血癌細胞將骨髓裡的正常造血細胞
取代而佔滿整個骨髓,並且密佈於血液中。正常的血液細胞受到反淘汰而逐漸減少,
出現貧血,血小板缺少,顆粒球缺少等現象,並因此產生一些嚴重的併發症。

<><><>




白血病都是那麼可怕嗎?

答案是也不盡然。白血病可分為急性白血病及慢性白血病。
其下又分為淋巴球性及骨髓性白血病。與一般疾病不同的是,
這個區分並不是根據病程的長短,而是依據血癌細胞的種類來決定,
但這血癌細胞的種類同時也決定病程的表現。急性白血病顧名思義,
來勢洶洶,病況緊急,不治療的話數個月或數星期即可致命。
慢性白血病則病況較溫和,一般可以維持數年,甚至十幾年之久。
因此,若不幸罹患白血病,應先弄清楚得的是何種白血病。

<><><>




白血病好發於那些年齡層?

除了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較好發於小孩子外,
大部份白血病的發生率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男女發病的比率並無太大差異。

<><><>




為什麼會得到白血病?

大部份的白血病發病原因不清楚,小部份可以找到原因的可歸類為

一、 放射線照射,如曾經做過放射線治療,或曾經暴露在輻射線照射之下。

二、 化學藥品,如某些抗癌藥物,及如benzene, toluene等化學物質。

三、 病毒,目前只一種病毒被認為與白血病有關,
即嗜人類T細胞淋巴球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 type I,簡稱HTLV-I)
與成人型T細胞白血病(Adult T-cell lymphoma-Leukemia)有關。

四、 遺傳因素,如某些先天性再生不良性貧血,及唐氏症患者均有較高的白血病發病率。

以上的例子畢竟只佔少數,對大多數的白血病而言,原因不明,因此也談不上如何去預防。

白血病可分為那幾類?

白血病可大略分為:

一、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二、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

三、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四、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

在上面的分類底下又可再細分出數種白血病,
由於各種白血病其病程、預後及治療均不相同,我們接下來為大家介紹。



<><><>




急性白血病

如何區分急性白血病及慢性白血病?

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及慢性,但不同於一般疾病以病程長短來區分急慢性,
白血病是以血癌細胞的分化程度來區分的。急性白血病的血癌細胞分化程度差,
大部份細胞只停留在芽細胞階段;慢性白血病的血癌細胞分化程度較好,
可以長成成熟的細胞,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疾病。急性白血病發病快,進展也快;
慢性白血病則過程較為緩和。急性白血病又可依血癌細胞的來源是屬於淋巴球系統或骨髓
球系統而區分為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




急性白血病為什麼可怕?

急性白血病一般來勢洶洶,倘若未給予適當的治療,
大部份的病人在短期內病故。其所以可怕之因,在於血癌細胞會迅速侵潤及破壞骨髓,
正常的造血功能因此大受抑制而出現貧血,血小板缺乏及顆粒球缺乏等現象。
貧血會令病人出現蒼白及無力感;血小板缺乏會導致皮膚瘀血,出血甚至內臟出血;
顆粒球缺乏導致抵抗力變差,容易感染發燒,較嚴重的可發生敗血症及黴菌感染等。
又血液中的血癌細胞過多時,如每立方豪米血液裡多於十萬個細胞,
就會使血液濃度過稠而有發生血栓的危險。

這些症狀嚴重的話都足以致命,因此,若是延誤了診斷,或是未及時施以適當的治療,
病人之存活期很少超過二至四月,而且在死亡之前都會經歷上述發燒、出血、
內臟功能衰竭等可怕症狀,相當悽慘。急性白血病可怕之處即在於此。

急性白血病會有哪些症狀?

常見的情形是這樣的,原本健康的人突然出現厲害的發燒,骨頭酸痛,
牙齦出血,皮下出血,年輕女性會有月經流血不止的現象。在追問之下,
病人會發覺近日特別容易疲勞。如果有上述症狀,切勿以等閒視之,
最好進一步抽血檢查。抽血檢查可發現貧血,血小板缺乏,
但最特別的是白血球數目異常增高
(雖然有一部份的病人白血球數目並不增加,有些甚至減少),
如果有做血球分類的話,會發現出現了不正常的白血球如芽細胞等。如果有懷疑的話,
就必須做骨髓穿刺檢查。其他的症狀,尚包括肝脾及淋巴腺腫大,
這也是由於血癌細胞侵潤所引起。某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其血癌細胞會侵犯到牙齦,
造成牙齦腫大;有些會侵犯其他軟組織,稱為綠色瘤。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則較會侵犯中樞神經,如腦膜等構造,引起腦部病變。

如何治療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的治療在目前仍是對醫師的一項挑戰,在以前,得這種病等於是絕症,
但目前的醫療已經能挽回30至40 ﹪的病人。
唯病人必須瞭解好的治療效果是要跟醫師好好配合,共同努力奮鬥,才有成功的可能。

急性白血病的治療可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即在求得緩解,
第二階段為鞏固治療,這兩階段的治療都必須依靠化學治療。所謂緩解,
乃指白血病細胞在接受治療後,暫時從血液中消失,這時的血液及骨髓檢查,
已看不見血癌細胞,同時正常的血球成分都已恢復,因白血病而腫大的淋巴腺及其
他器官也恢復了正常。雖然這時病人看似已病好了,其實不然,血癌細胞只
是暫時潛伏起來,正伺機而動,如果不再施以第二階段的治療,很快疾病就會復發。
因此,在達到初步緩解成功之後便要趕快進入第二階段的治療。

鞏固治療一般採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如果要進行骨髓移植,也在這時進行。
鞏固治療的目的在求更徹底的消滅殘餘的白血病細胞,以達到根治的目的。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所用的藥略有不同,例如類固醇對淋
巴球性白血病療效不錯,但對骨髓性白血病則較不具療效。並且在達到緩解之後,
淋巴球性白血病尚需做中樞神經的預防工作,及後續的維持性治療
(即長期服用較低毒性的化學治療藥物,持續兩年之久)。
這是因為淋巴球性白血病有較高的比例會侵犯到中樞神經,
且維持性治療可以進一步降低其復發率。

如果病人的年齡及其他條件適合,並有合適的捐髓者,
則可考慮骨髓移植治療,因為經過骨髓移植治療的白血病病患,
有較高的存活率,目前已有40至 50%可以達到長期的存活,
所以療效已不像從前那樣的悲觀。

雖然上面寫的治療過程好像很輕鬆,但事實上,絕非如此。
在治療過程當中,使用的藥物副作用不小,包括噁心,嘔吐,
掉頭髮,口腔黏膜發炎。同時,骨髓細胞及生殖細胞也會受到傷害,
因此病人會出現更惡化的貧血,白血球降低,及血小板降低。
臨床上出現厲害的感染,及出血等,必須醫護人員小心的照顧,
才能度過難關,否則光是這些副作用也會造成極高的死亡率。
這就需要強的支持性治療,這種支持性治療即包括密切的檢查病人的血液像,
在必要時幫病人輸血,輸血小板,並使用強的抗生素,注意口腔衛生,
進行必要的隔離措施,在心理上讓病人瞭解治療的副作用,鼓勵病人勇敢的度過難關等。
目前在對抗白血球過低方面已多了一樣藥劑,即白血球生長激素。
對抗血小板過低的血小板生長激素則仍在試驗當中,相信將來支持性治療會有更好的效果。


**


白血病指血液裡有異常大量的白血球,亦即是血癌。

病因目前還不大清楚,但是有證據顯示,
白血病是由接觸到【輻射】和【苯】引起的。

骨髓造血過程中,有關白血球(包括顆粒球或淋巴球)的部分產生病變,
導致白血球的成熟、分化、異常,所以血癌又分好幾種。

●急性白血病:
一般常見的臨床表徵有不明原因的發燒:新陳代謝加速,不成熟白血球快速生長,
容易出血:包括鼻血、牙齦出血、皮膚出現塊狀瘀血、女性會有月經量不止的情形。
貧血:因紅血球減少、血紅素降低、導致容易疲倦、臉色蒼白。關節疼痛:
常發生在膝蓋部位。其他如淋巴結腫大、牙齦腫脹、脾臟腫大、體重減輕、
腹部有飽脹感等不適情形。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依其病程可以分為慢性期、加速期以及芽球期。在慢性期常見的症狀為發燒、
體重減輕、貧血等,約有百分之二十的病人並沒有症狀。加速期,常見肝脾腫大、
不正常的白血球及血小板的增生。芽球期則病情就會轉變如急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
在初期幾乎沒有任何不舒服,有些人會有免疫力變差的現象,如長帶狀疹、
及出現淋巴腺、脾臟腫大。有些病人會出現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及血小板缺乏症。

急性白血病症狀發生極為迅速,初期類似感冒發燒或皮下出血,
一兩週內如不注意可能發生敗血症或腦出血等,病況極為危急,
而慢性白血病的進展(即發病時間)相當緩慢,有的人是在當兵體檢時發現,
有的人是在拔牙時出血不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的則在長期貧血中吃這個
補那個補都無效的情況下才到正規醫院查出造血異常,因此,平常如果有上述症狀,
不要以為吃吃中藥就好,而擔誤治療時機,因為血癌一旦發病就要接受西醫正統治療,
否則平均壽命,在急性血癌方面過去是只有3-6個月甚至更短的活命期,現在醫學進步,
可以藉由週邊幹細胞、骨髓移植治療及其他生物製劑的使用,再加上病人與醫師的配合,
血癌已經不是絕症!

*預防血癌的食物

吃金針菇可以殺死癌細胞,根據新加坡大學的最新研究。由於金針菇含有一種
多醣體,可以加強人體免疫系統,在動物實驗中,這種特殊的蛋白質,可以有
效殺死95%的癌細胞。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口腔癌中,尤其舌癌,近年來發生在
男性身上有逐漸攀升的情形,只有早期發
現才有較高的存活率。舌頭是口腔內主要
組織器官,應該是最容易被診斷與根治的
癌症,而且很敏感,只要稍有疼痛不適,
即可立即察覺。導致舌癌的因素大部分分
為嚼檳榔。抽煙、喝酒、長吃過燙的食物、
口腔衛生不良有關、蛀牙、長期裝置不適
合的假牙,好發年齡約40 至60 歲之間,
且男性大於女性。早期舌癌的治癒率相當
高,五年存活率可達70-80﹪以上,一但
錯過黃金期,其存活率、復發率都相當不
樂觀,發現舌頭其周圍有異常變化時,還
是要盡快就醫、診治。
臨床表徵
舌癌多源於黏膜表面,九成以上為鱗
狀上皮細胞癌,早期舌頭出現潰瘍、硬結
或白斑,長期不癒,且硬結範圍逐漸擴大,
吃東西時會刺痛或出血,所以較容易及早
發現。此外,舌癌也會引起頸部淋巴結異
常,所以發現頸部淋巴結有不正常的變硬
現象時,也應警覺是否罹患舌癌。研究顯
示,口腔黏膜如果出現白斑,則有50﹪的
機會為癌症或癌前病變,而出現紅班,則
有90﹪的機會,不可不注意。
治療
舌癌的確切診斷,必須做出切片取出
部分組織送病理化驗,在由顯微鏡下觀察
判斷,如確定為舌癌,則必須做臨床分期,
如為早期舌癌(第一、二期),則可作外科
手術切除,或採放射線治療方式
(5000~7000CGY),分五至七週完成。如屬
於晚期,無法單以局部治療加以根除者,
則必須合併手術、放射線及化學治療。化
學治療在舌癌只能算是一種補助的角色,
不能單靠化學治療,接受手術切除或放射
治療有時候是必然的,而當擴散到頸部淋
巴結時必須併用淋巴結廓清術。
護理
1. 平常要有保持口腔乾淨與清潔的好習
慣,可以降低蛀牙的可能,又可保持口
腔正常氣味。
2. 平常要有定期口腔檢查的習慣,一旦有
蛀牙或牙疼的情形時,要立即就醫治
療。
3. 戒掉抽煙及喝酒的壞習慣,可降低舌癌
的發生率。
4. 平常養成不喝過燙的食物,可以將食物
放涼之後在飲用。
5. 一旦覺得舌頭疼痛,就要立刻就醫找尋
原因以利早期診斷及治療。
諮詢電話 : (02) 8966-7000 轉 4001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銅葉綠

(一)銅葉綠素是由植物、蠶排泄物等提煉出葉綠素後,再添加銅抗菌、穩定品質,成為合法的食用色素。
(二)
食用過量銅葉綠素,輕者噁心、嘔吐;嚴重者若變成銅中毒,會導致肝功能受損、肝硬化,引發溶血反應、貧血等病症。三)。

(二)     銅葉綠素鈉是水溶性,加在水裡,立刻變成漂亮的綠茶顏色,加在油裡,會直接沉在下面,而銅葉綠素溶於油,只要加一點點,立馬變成漂亮的橄欖色,成本省很大,但不溶於水,會浮在上面,化學老師表示,只要加乳化劑,照樣能溶在水裡

(三)     銅葉綠素不能加在油裡,是因為遇到高溫,銅會分解出來,大量長期攝取,可能會造成肝腎傷害,所謂的「合法食品添加物」,用在不對的地方,健康危害,相當可怕

棉籽油對身體危害

以棉籽油來說,是否會危害人體健康與棉籽油裡面是否含「棉酚」成分是最關鍵的問題!「棉酚」是什麼東西呢?棉酚:英文名為Gossypol,是一種存在於棉花的棉籽及棉根皮中的多酚類物質,是植物用來抵禦昆蟲、病菌侵襲的成分。棉酚作用在人體中已經被證實有抗生精功能,對男性睾丸生精上皮產生作用,抑制多種脫氫酶的活性,破壞生精上皮而導致精子畸形、死亡甚至無精等不能生孕的情形,藥物上可做為男性節育藥,近年來棉酚也被用於抗腫瘤藥物的研究

朔化劑對身體危害

研究人員同時指出,塑化劑DEHP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對人體毒性雖不明確,但其廣泛分佈於各種食品內,其毒性遠高於三聚氰胺,在體內必須停留一段時間才會排出,長此以往恐怕會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大量攝取可導致肝癌。另外,DEHP對幼兒帶來的潛在危害會更大。如:1、可能會造成小孩性別錯亂,包括生殖器變短小、性徵不明顯。 2、可能影響胎兒和嬰幼兒體內荷爾蒙分泌,引發激素失調,有可能導致兒童性早熟

塑化劑」屬「環境荷爾蒙」,若長期暴露過量,不但會干擾內分泌,還可能使男童容易出現女性化行為傾向,女童亦會出現性早熟症狀。

塑化劑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用白老鼠作進一步研究,發現曾經服食塑化劑的老鼠,誕下的後代以雌性為主,並會影響其正常的排卵;即使誕下雄性,其生殖器官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而精子數量亦大減,反映塑化劑毒性屬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內分泌失調,影響其正常生育能力。專家表示,研究可以應用到人類身上,顯示長期攝吸塑化劑對男性的影響較女性大。
  塑化劑DEHP的作用類似於人工荷爾蒙,會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並促使女性性早熟,長期大量攝取會導致肝癌。由於幼兒正處於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發育期,DEHP對幼兒帶來的潛在危害會更大。
  1、可能會造成小孩性別錯亂,包括生殖器變短小、性徵不明顯。
  2、目前雖無法證實對人類是否致癌,但對動物會產生致癌反應。
  3、鄰苯二甲酸酯可能影響胎兒和嬰幼兒體內荷爾蒙分泌,引發激素失調,有可能導致兒童性早熟。
  塑化劑危害傷害人類基因
  塑化劑激素的分子結構對比圖塑化劑被證實會干擾人體內分泌,影響生殖系統,台師大研究團隊更發現,塑化劑會造成基因毒性,會傷害人類基因,長期食用對心血管疾病危害風險最大,對肝臟和泌尿系統也有很大傷害,而且被毒害之後,還會透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降低人生殖能力
  DEHP塑化劑多用於塑膠材質,屬環境荷爾蒙,會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臺灣已將其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不得添加在食品裏。喝一瓶問題飲料,塑化劑含量即超過容許值。
  增大心血管疾病風險
  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沈林琥和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龍研究團隊,經過一年時間,分析出這些塑化劑暴露產生的基因交互作用會造成心臟、肝臟和腎臟毒性,對人類疾病風險最大是心血管疾病。
  長期大量攝取導致肝癌
  塑化劑DEHP即鄰苯二甲酸酯,為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據資料顯示,塑化劑DEHP將會對人體的生殖系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帶來危害,如損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可能造成兒童性別錯亂,長期大量攝取還會導致肝癌。

 

香精對身體的危害

當代那五顏六色的食品,以及餐館飯店酒樓為了吸引顧客的眼球促進人們的食欲追求更高的利潤,都爭先恐後的在食品裏使用色素和香精。其實不管科學有多發達長期食用色素、香精對人身體健康是有害的。人工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為原料製成的,由於它成本低廉,色澤鮮艷,故為大家廣泛使用。但是許多人工合成色素除本身或其代謝產物具有毒性外在生存過程中還可能混進砷,鉛或其他有毒的中間產物。某些人工色素對神經介質發生作用,影響神經傳導從而導致兒童多動症,自我控制力差,總是不停的動,感情容易衝動,注意力不集中,不聽大人使喚,學習成績差,但大多智力正常。兒童儘量不食帶有人工合成色素的食品。香精主要是從石化產品和煤焦油中提取,香精又分酸、醇、酚、醚、脂等類,由於配方及原料不同其香味也不同,有的有毒,有的沒毒。不過多數對人體健康是沒有損壞。但是色素中的奶牛黃、鹼性瑰黃、玫瑰紅—B、橙黃—SS、辣椒油色素等都是可能致癌物質。在大多數使用香精、色素不當,食用過多,就會對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活魚塘酒樓溫馨提醒:在你們的日常生活中儘量食用原汁原味的綠色食品。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肝治療前,必須確認病患C肝病毒的基因型及病毒濃度(HCV RNA),以決定治療時間及預知可能療效。而病毒基因型及療程中的病毒反應,可做為個人化治療之依據,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情況下縮短療程,可減少副作用、降低藥費支出。

C型肝炎基因型第一型的標準療程,為48週的長效型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療程中第4週若病毒量即偵測不到,則治療反應較佳,可將療程縮短為24週。但療程中第12週若病毒量沒有下降100倍以上,則表示治療的成功率很低,為避免無謂的副作用,應考慮停藥。療程結束後第24週須再檢測病毒量,若病毒量偵測不到,代表治療成功,將來疾病的復發率極低。

一般而言,目前C型肝炎第一型的抗病毒治療成功率約在五成至六成左右。雖然目前對第一型C肝治療的效果仍不理想,但美國藥檢局已於2011年批准兩種治療C型肝炎之強效新藥:Telaprevir與Boceprevir。一旦合併新藥共同使用,第一型C肝治療成功率可提昇至75%,而且部份患者之療程可縮減至一半,可以說是C肝患者的一大福音。

C型肝炎基因型第二、三型目前的標準療程為24週的治療長效型干擾素與雷巴威林合併治療。若治療第四週時病毒已消失,也可考慮將療程縮短為12至14週。基因型第二、三型的病人對於抗病毒治療具有相當好的療效,其治療成功率可高達九成。

目前已知的C肝病毒基因型有6種,台灣以第1與第2型病毒為多。C肝病毒基因型攸關治療成效,第1型及第4型病毒通常較難治,第2型與第3型則相對好治

後來,科學家又從C肝病毒之病毒核酸的差異,將病毒區分為6種基因型,分別是1到6型,其中又以第1與第2型的分佈最為廣泛,全球各地都有其蹤跡,第3型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地區、第4型集中在中東與北非地區、第5型在南非、第6型則以香港與越南較多。第1型又可分為1a、1b兩種亞型,但兩者差別不大,較少被分開討論

23型治療效果較佳
基因型攸關C肝治療的時程以及成效,理論上治療前應該一律進行檢測,但在台灣此項檢驗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目前已知6種基因型病毒中,以第1型和第4型病毒最為難治2型與第3型相對好治

和全球多數地區一樣,台灣的C肝病毒以第1與第2型病毒最多。過去研究顯示,北部C肝感染者中,感染第1型者佔7成、第2型佔2成;南部病患則是第1型與第2型各佔5

第1型複製力強 治療需時較久
第1型病毒是比較強勢的病毒,其病毒複製能力,是第2型的100倍,因此,如果病患同時感染兩種基因型,最終還是會變成以第1型的感染為主。在台灣、日本與義大利的研究均顯示,在不治療的情況下,第1型病毒引發肝硬化、肝癌的危險性比第2型高,但美國的研究卻認為沒有差異,是否受到人種等因素的影響,還有待釐清。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輻射如何對人體做成危害?

輻射對人體的作用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人體從吸收輻射能量開始,到產生生物效應,乃至機體的損傷和死亡為止,涉及許多不同性質的變化。

在輻射的作用下,人體內的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等會被電離或激發。這些生物大分子的性質會因此而改變,細胞的功能及代謝亦遭到破壞。實驗證明輻射可令DNA斷裂或阻礙分子複製。此外,人體內的生物大分子存在於大量水分子中,當輻射作用於水分子時,水分子亦會被電離或激發,產生有害的自由基(如 OH-1、 H+ 自由基等),繼而使在水分子環境中的生物大分子受到損傷。

雖然輻射可能對人體造成損傷,但如劑量不高,機體可以通過自身的代謝過程對受損傷的細胞或局部組織進行修復,這種修復作用程度的大小,既與原初損傷的程度有關,又可能因個體間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輻射危險度

輻射危險度是輻射對健康的危害的一種定量量度,它是評價輻射危害和制定各種劑量限值的必要數據。右表列出輻射對人體不同器官引致致死癌病的發生率。

右表的危險度只是一些粗略估計。到目前為止,有關輻射效應與劑量的關係的資料還是非常貧乏,尤其缺乏人群在小劑量及低劑量率時的資料。因此危險度分析是推測性的,所根據的數據和資料主要來源於一戈以上單次照射的結果,而且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在應用時要留意其局限性,不能視其為精確的或不變的數據。

 

 

器官

致死癌病的發生率
(每萬人每希)

膀胱

30

紅骨髓

50

骨表面

5

乳腺

20

結腸

85

15

85

食道

30

卵巢

10

皮膚

2

110

甲狀腺

8

其餘器官 1

50

總計

500

1其餘器官包括: 腎上腺,,大腸上部,小腸,,肌肉,,,胸腺和子宮

輻射對人體不同器官引致致死癌病的發生率

 

何謂吸收劑量 ?

吸收劑量是用來量度電離輻射與物質相互作用時,單位質量物質吸收輻射能量多少的一個物理量。在正常情況下,吸收劑量愈大,危害亦愈大。

吸收劑量的單位是戈瑞(戈) ,符號為Gy。

吸收劑量適用于任何類型的電離輻射和任何物質。由於輻射類型和照射條件等不同,相同的吸收劑量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生物效應

「當量劑量」及「有效劑量」是評價產生生物效應的危險時常用的劑量學量。它們的單位均是希沃特 (希),符號為Sv。

請按此處詳細了解吸收劑量、當量劑量及有效劑量的定義。

 

 

 

輻射對人體造成什麼生物效應?

特點

輻射影響人體的第一個特點是所吸收的能量不大,但生物效應嚴重。例如,接受了達10戈的致死劑量後,人體溫度只因所吸收的能量而升高0.02 oC,而這個劑量卻可使全部受照者死亡。

第二個特點是生物損傷有潛伏期。急性效應可以在幾小時到幾天內出現,而遠期效應一般都在幾年以後出現。

效應類型

一般來說,因輻射照射而產生的生物效應,可按照效應發生的規律、出現的時間或出現的對象來分類﹕

按效應發生規律分類

按效應出現的時間分類

按效應出現的對象分類

機體變化

確定性效應

近期效應

軀體效應

皮膚損傷
生育器官損傷
造血器官損傷
消化器官損傷
中樞神經損傷

遠期效應

白內障

免疫系統受損

隨機性效應

癌病

遺傳效應

遺傳病

 

人體關鍵組織的反應

人體內不同組織對輻射亦有不同的敏感度。例如生殖腺及骨髓的敏感度較高,而骨骼則較低。若想知道更多有關組織敏感度的資料,請按此處

 

 

以上資料由生署放射生部提供

 

近期效應及遠期效應

按照出現損傷的時間,輻射照射所做成的生物效應,可分為「近期效應」和「遠期效應」。

近期效應

近期效應所出現的急性放射病主要分三類型:

1. 造血器官損傷型
2. 消化系統損傷型
3. 中樞神經損傷型

下面的列表顯示近期效應與吸收劑量的關係:

臨床症狀

吸收劑量 (戈)

大體上無症狀

0.5 - 1.5

輕度急性放射病,呃逆和嘔吐,暫時性白血球減少,輕度造血機能損傷

1.5 - 4

症狀嚴重,造血機能嚴重損傷,在高劑量時,有腸胃道損傷

4 - 6

急性放射病症狀明顯,臨床上腸胃道損傷為主要徵狀

6 - 20

中樞神經損傷,伴有劇烈的症狀發展

數十或更多

遠期效應

遠期效應是指受照射後六個月以後出現的機體變化,根據表現形式可分為軀體效應遺傳效應兩類。前者顯現在受照者本人身上,如白內障,放射病,癌病等。後者因生殖細胞受照後產生突變而顯現在受照者的後代上。

 

人體關鍵組織對輻射的反應

生殖腺:

在致癌方面,生殖腺對輻射的敏感性較低,主要的考慮是遺傳效應,發生率與劑量成正比。

紅骨髓:

在輻射誘發白血病方面,紅骨髓起主要作用,其它造血組織屬次要。根據放射治療病人及日本原子彈幸存者的觀察資料,輻射誘發白血病的發生率在受照後幾年達到最高峰,經過大約25年後恢復到受照前水平。

:

對輻射敏感的細胞是骨內膜細胞和骨表面上皮細胞。骨的敏感度低於乳腺、紅骨髓、肺和甲狀腺。

:

由於在含高濃度氡氣及其子體的環境工作,礦工的肺癌發生率因而增加。外照射也有可能引起肺癌。輻射引致肺癌的發生率與輻射誘發白血病的發生率大致相同。

甲狀腺:

輻射可誘發甲狀腺癌。但因現時治療甲狀腺癌的方法較為有效,所以死亡率較低。

乳腺:

生育年齡婦女的乳腺似乎對輻射的敏感度較高。這些婦女因受到照射而誘發乳腺癌的發生率大約是白血病的一半。

皮膚:

輻射引致的皮膚病變與劑量及受照的面積有關。主要的病徵是皮膚紅腫,潰瘍及壞死。誘發皮膚癌的發生率低於上述組織。

眼晶體:

輻射對眼晶體的影響是會引致白內障。白內障是眼晶體產生混濁的一種疾病,有明顯的閾值。中子對眼晶體的損傷比X射線要大五至十倍。小孩的閾劑比成年人低。

胚胎:

胚胎受照後的變化取決受照時的妊娠階段。當胚胎中細胞數目很少而其性質尚未分化,受損傷的結果多半是胚胎死亡。科學家通常認為在懷孕後最初三周內胎兒受到照射,是不會引起活產嬰兒身上出現確定性或隨機性效應。從受孕後三周到妊娠結束,照射可能會令正在發育的器官出現畸形及增加活產嬰兒患癌症的機會。

 

 

 

 

 

 

 

以上資料由生署放射生部提供

 

不同的劑量會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輻射可能對身體細胞和組織造成損害。輻射的影響,視乎輻射的強度、接觸時間的長短及受影響身體細胞的種類而定。

人體若突然受到大量輻照,即超過 1希沃特,會引致急性輻射傷害,並產生短期症狀如作悶、嘔吐、極度疲倦和脫髮等現象。如所受輻射劑量達到 10希沃特或以上而又缺乏適當治理,則會有生命危險。此外,輻射會增加患癌和子女出現遺傳缺陷的機會。有關輻射對人體產生的種種效應,請參閱“輻射對人體造成什麼生物效應?”。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受到來自自然界的輻照,但輻照量極低,即使在工作時暴露於輻射中的工人,估計由輻射引致的死亡率仍較一些常見致命因素所引致的死亡率為低。詳情見下表:

香港一些常見致命因素的每年平均死亡率

致命因素

每年死亡率

每日吸煙10支

1/2001

惡性腫瘤病

1/6302

職業意外

1/55 0003

交通意外

1/22 2002

本地放射性行業從業員
(平均每年大約0.15毫希沃特)5

1/170 3334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患者飲食原則
1.
定時定量,均衡攝取五穀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等食物。
2.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全穀類、蔬菜類及水果類。因纖維質會延緩食物的消化吸收,可減緩對醣類的攝取。
3.採清淡、低油的烹調原則,可多選用水煮、清蒸、涼拌、清燉等方法,避免油炸、油酥等高脂食物,以維持良好的血脂控制。
4.避免過鹹的食物,以新鮮食物為攝取原則,少吃醃漬食品或罐頭類食物。
5.減少含糖的烹調,如:糖醋、茄汁、蜜汁、醋溜等方法。
6.避免吃含糖食物或精緻類的食物,如:蛋糕、甜甜圈、餅乾、冰淇淋、加糖飲料、糖果等。
7.肚子餓或吃不飽時可選擇低熱量的食物,如:大番茄、無糖或代糖作的果凍、愛玉、仙草、蒟蒻、白木耳等低熱量食物。
8.酒精:盡量避免空腹喝酒。

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患若長期未妥善控制血糖,將會有慢性併發症的產生:
1.眼睛病變: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黃斑部水腫及青光眼等
2.腎臟病變:引起蛋白尿,嚴重者引起尿毒症,終身洗腎。
3.神經病變:包括自主神經或週邊神經的損傷,手腳發麻及感覺遲鈍,病人常因感覺異常容易受傷、足部因而感染、傷口癒合慢。
4.心臟血管病變:腦、心臟等部位的動脈硬化,可能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及周邊血管阻塞。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的疾病, 西元一八一七年, 因詹姆士巴金森大夫對此運動障礙做了詳細的描述,後人就以其名來命名此疾病。主要有四種症狀:(1)震顫 (2)僵硬 (3)運動遲緩 (4)步態不穩。臨床上, 至少出現兩種以上的症狀,才會給予巴金森氏症的診斷。而其病因是位於中腦的黑質退化所致。黑質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 它是協調運動功能的重要物質, 一旦分泌不足時, 則會有症狀產生。到現在仍沒有人知道黑質為什麼會退化。

     一九五三年, 當初左多巴胺藥物尚未被研究出來, 那時已經開始嘗試立體定位手術, 包括燒灼術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於一九六0年代的初期, 由於藥理學的進步, 患者於服用藥物後, 症狀都能夠逐漸的控制下來, 加上當時電腦斷層及磁振斷層造影(MRI)尚未發明, 儀器的精準度不佳, 所以從六0年代以後, 外科手術逐漸沒落。

     可是病人往往於服用藥物後的五到十年內,使用的藥量愈來愈重, 甚至產生新的症狀, : 運動困難或運動機能亢進, 這些都是現今藥物所無法控制的, 所以從七0年代末期以後, 巴金森氏症的手術又開始被採用。

(1)黑質細胞移植:

     將胚胎細胞的黑質移植到腦內, 使其恢復正常的巴多胺製造, 在動物實驗成功後, 於一九八二年首先用於人體治療,但結果失敗, 因此其結果仍存疑。

(2)燒灼法:

     近年來由於影像學及電生理研究上的進步, 丘腦燒灼術或蒼白球燒灼術對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有不錯的控制效果, 但療效只能維持一段時間。進行此種手術前, 會先做電腦斷層或磁振檢查來確定標的,在架好立體定位儀後以局部麻醉,將顱骨鑽一個約一公分的小洞, 將探針放入標的後進行燒灼, 手術的安全性相當高。

(3) 深腦部刺激術:

     然而燒灼方式是一種永久性且不可逆的破壞方式, 會造成腦細胞數量減少。 深腦部刺激術則可以避免上述缺點, 做法也是經由立體定位精密儀器, 將電極線置於標的處, 然後連接延長導線至鎖骨處皮下的神經刺激器, 其設計就像心臟的節律器, 電池使用壽命約五到七年。它的優點是功效顯著,術後服藥量可大大減少,也不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傷;可經由體外的醫用程控儀,依患者症狀來調整刺激的參數;但是此治療並無法阻止疾病的惡化及一些語言和平衡問題 ,目前亦無健保給付,民眾需自費約八十萬台幣。

       巴金森病不是絕症, 但是它困擾了許多人。據統計60歲以上的人口中, 有百分之一的發生率, 於現今高齡化的社會中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而社會經濟的提昇, 要使老年人活的老、活的好的要求下, 手術所扮演的是其中的一部份;最重要的是應定期、密切地與固定的神經內科醫師追蹤,病情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怎麼處理膽囊息肉?

同樣是膽囊的毛病,膽囊息肉發生的機率比膽囊結石低多了,大約是14%。膽囊息肉與肝臟囊腫,肝臟血管瘤一樣,通常是健康檢查腹部超音波的偶然發現或是因為其他原因檢查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發現的。

不像胃或是大腸的息肉,我們可以使用胃鏡或是大腸鏡將息肉切除,偏偏膽囊內的息肉就沒辦法這麼做,因此我們只能靠息肉型態上的不同,來決定處理方式。

膽囊息肉總共有五種,從最常見開始依序如下:

  1. 1.         膽固醇息肉(Cholesterol polyp),佔60%。膽固醇是膽汁的成分之一,當膽固醇的濃度過度飽和時,膽固醇就會沉澱下來,膽囊的內皮細胞包圍了這些沉澱的膽固醇,就形成了所謂的膽固醇息肉。超音波檢查時,通常都可以發現好幾個,大小約0.21公分之間。有時候,膽固醇息肉會脫落,這個時候,脫落的息肉有可能如同膽結石,會阻塞膽囊管產生上腹痛,甚至引起胰臟炎。
  2. 2.         膽囊腺體肌肉增生(adenomyomatosis),佔25%。通常位於膽囊底部,造成膽囊壁局部增厚,大小約12公分,屬於良性變化。但是有例外,如果腺體肌肉增生產生環狀膽囊壁增厚或是膽囊內腔因為膽壁增厚而縮減,需要小心膽囊癌的存在。
  3. 3.         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佔10%。炎性息肉顧名思義是發炎之後留下來的組織,通常是單一發生,大小0.51公分。
  4. 4.         膽囊腺瘤(adenoma),佔4%,通常是單一發生,大小0.52公分。由於膽囊腺瘤與膽囊癌有很密切的關係,需要特別注意息肉的大小與病患的年紀,息肉大小超過1.2公分可能已有局部惡性變化,超過1.8公分,可能已經是侵入性的膽囊癌,此外病患超過50歲又合併超過1公分的息肉,也會增加膽囊癌的機率。
  5. 5.         剩下的1%膽囊息肉是屬於比較罕見的,包括異位胃部腺體(heterotopic gastric gland),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類癌(carcinoid tumor),肌肉瘤(leiomyoma),纖維瘤(fibroma),通常是0.52公分大小,單發,良性。

3種息肉,佔了整體膽囊息肉的95%,除了少部分的膽囊腺體肌肉增生外,並不需要做什麼特別處理,真正須注意的是膽囊腺瘤,問題是我們無法像胃或是大腸的息肉一樣,用內視鏡做個切片看看是不是腺瘤,因此目前膽囊息肉建議的處理方式是:

u         u        不管有沒有症狀,大小超過1公分的息肉,請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將整個膽囊摘除,手術前可考慮內視鏡超音波檢查。

u         u        膽囊腺體肌肉增生合併環狀膽囊壁增厚或是產生膽囊內腔因膽壁增厚而縮減,請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將整個膽囊摘除,手術前可考慮內視鏡超音波檢查。

u         u        小於1公分的息肉,但是醫師懷疑與反覆發生的上腹疼痛有關,可考慮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將整個膽囊摘除。

u         u        小於1公分的息肉,且無症狀,請定期612個月超音波追蹤檢查。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腦症候群預防、保健及治療 1.常見的電腦症候群的問題
1.1
電腦症候群造成的原因
電腦已為現代人必備的工具,許多文件、事物、設計、成果均依賴電腦而完成,甚或許多資訊、生活瑣事,也需要透過電腦來進行。還有多數的上班工作者或是學生,更是成天操作電腦。長期使用電腦,注視由非連續閃爍的光點所組成的螢光幕,使得眨眼次數減少,眼睛疲勞,而成乾眼症或結膜炎。若眼睛持續使用,不休息會導致視力模糊退化,進而頭痛、眼肌酸痛及僵硬等眼部老化現象。一般長期使用電腦敲按鍵盤,操控滑鼠時,均是同時使用肩、頸、手臂、腕、指等肌肉群,倘若過度使用或者姿勢不當,就會造成疲勞,慢性神經痛,令肩頸僵硬、酸痛、手臂無力、指腕麻痺等症狀。由於操作電腦坐太久,讓背部肌肉長期用力導致疲勞,或坐姿不當,壓迫神經血管使循環受阻,而致腰背酸痛,腿、腳、踝、趾等麻脹疼痛無力,產生病變。這些不適我們統稱因電腦使用而形成的「電腦症候群」。
3
1.2
電腦症候群
1.2.1
常見電腦視覺及眼部不適症候群
視力模糊退化
乾眼症、結膜炎
慢性眼睛充血
近視、青光眼、視網膜病變
頭痛、眼肌酸痛僵硬
1.2.2
電腦肩頸不適症候群
頭後部、頸部僵硬酸痛
頭枕部頭重疼痛
肩頸僵硬酸痛、轉頭困難
肩臂無力酸痛、轉動困難
上背僵硬酸痛、呼吸不順
1.2.3
電腦手、指部不適症候群
拇指、食指、中指等三指麻、脹、疼痛
小指、無名指、中指等三指麻、脹、疼痛
五指均麻、脹、疼痛
腕、掌、五指均麻、脹、酸痛
2007
4
1.2.4
電腦肘部不適症候群
肘部酸、無力
腕、掌酸、無力
1.2.5
電腦腰背部不適症候群
腰肌、夾脊肌疲勞、酸痛,轉動困難、無法久坐
腰脊椎骨酸痛無力,轉動彎曲困難
腰薦椎病變無力疼痛
下背痛、轉腰困難、酸痛
臀部脹、沉、疼痛
1.2.6
電腦下肢不適症候群
腿腰部酸痛無力
小腿、腳、趾抽筋
腳趾麻
腳背麻無力
1.2.7
其他電腦不適症候群
頭痛、失眠
壓力性胃痛、大腸激躁症
情緒低落、焦慮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妥瑞氏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

抽動(Tic) 是一種頻繁出現而無法抑制發作的運動性動作或發聲,常是一種突發、快速與重複的型式。抽動的類型包括有動作型抽動或發聲型抽動,而抽動是妥瑞氏症的主角。患有妥瑞氏症的病童曾有多種動作抽動及至少一種發聲抽動,此症狀最常在五到八歲,以臉部或眼睛的抽動開始,然後其他抽動繼續發展,包含肌肉動作及聲音。

成因源自於兒童期發育之大腦基底核多巴胺的高反應性,導致慢性反覆出現半不自主的動作及聲語上的抽動。妥瑞氏症常見的動作型抽動(motor tic)是眨眼睛、眼睛快速轉動、擤鼻子、嘴角抽動、擠眉弄眼、聳肩膀、點頭、搖頭、扭曲的瞼部表情、身體大動作的扭動或做出淫穢的動作;發聲型抽動(vocal tic)包括清喉嚨、輕咳、大叫、重複自己或別人的話語,甚至不自主地說出淫穢的字語。

在專心做某件事情時,此類病童的抽動常會短暫消失。後天環境的因素並不會引起妥瑞氏症,但遇到壓力、無聊、疲憊及緊張時會加重抽動的發生頻率及強度,而熟睡或專注時,抽動症狀會減少或完全消失。

    妥瑞氏症候群好發的年齡約五至八歲,三到四成的妥瑞氏症候群患者成長到青年時抽動的行為會自動消失,有三成會顯著減少,其它的三分之一到成年後繼續保有抽動的症狀。男性比女性多,大約3~51 的比例,發生率由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不等。此病不會導致智能退化,倒是抽動常干擾讀、寫、專注而落得課業成績低落,亦常合併其他的問題,如一半的病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三分之一以上有強迫症或憂鬱症。

()藥物上的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是多巴胺拮抗劑,對於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病人有效,絕大多數的病童可得到改善。雖有三分之一的成人繼續保有抽動症狀,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他們會更懂得如何去修飾自己的症狀。服用減輕抽動的藥物也可能造成妨害學習的副作用,有的藥會造成嗜睡或抑鬱,使患者無精打采,老師如在校得知此情形,需馬上與家長聯絡,請示醫師作適當的藥量調整,使藥效達到最大而副作用最少。

   妥瑞氏症不是故意的壞習慣,而一旦發作就很難壓抑下去,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不自主動作及不自主發聲時,應及時就醫找兒童精神科或小兒神經科醫師,以得到正確的診斷與治療,而確立診斷後,如何讓患者和家人、師長和朋友了解並接受相當重要。對於抽動的出現,大人常拿放大鏡去注意,而病童內心所受的委曲卻常被忽略,父母應該多設想如何幫助孩子處理他們可能會經歷到的不舒服或窘境。由於妥瑞氏症多發病於學齡兒童,特別是小學老師,更是他們能否發展健全人格的關鍵角色,因此面對妥瑞氏症的孩子,絕對不要只處理他的抽動問題,也應該同時關注到他們內心的壓力及對症狀的擔心,並教導他們抒解及接納自己,如此才不致於導致進一步問題的產生。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 狂犬病 症狀及治療的資料  

狂犬病(Rabies
壹、流行病學資料
一、疾病確認Identification
狂犬病是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致死率幾達百分之百。狂犬病初期呈現的症狀有非特異性的,如發熱、喉嚨痛、發冷、不適、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等,或咬傷部位異樣感之特異性的症狀,持續數天後,出現興奮及恐懼的現象。然後發展至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之痙攣,以致於引起恐水之現象(故又稱恐水症)。隨後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等現象。如果不採取任何醫療措施,患者在26天內(有時會更久),常因呼吸麻痺而導致死亡。
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是一種桿狀病毒, Lyssavirus屬。所有這一屬的病毒抗原皆相近,但使用單株抗體或核酸排序,可以區別源自不同地區或動物的病毒。
三、發生情形Occurrence
本病之發生屬全球性,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35,00050,000死亡病例,且幾乎全發生在開發中國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1997年第三十三次世界狂犬病調查( The Thirty-third World Survey of Rabies, WSR)報告,該年全球共33,335例人類狂犬病死亡例,其中非洲200例,美洲114例,亞洲33,008例,歐洲13例,大洋洲0例;亞洲地區的發生率最高,尤其印度佔大部份,計30,000病例。
狂犬病原屬動物的疾病。目前在動物群中無病例之地區有澳洲、紐西蘭、新幾內亞、日本、夏威夷、台灣、太平洋島嶼、英國、愛爾蘭、冰島、挪威本島、瑞典、芬蘭、葡萄牙、希臘、西印度及大西洋群島之一部份。
台灣地區狂犬病疫情
民國三十六年該病從上海傳入台灣,在 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十五日 由 林宗義 醫師在台北市台大醫院發現第一個狂犬病病例,其後陸續有病例發生,其中以民國四十年發生二百三十八例,及民國四十一年發生一百零二例為最多,透過家犬接種、捕殺野狗等控制動物傳染窩的措施,自民國四十八年起台灣地區即不再有人的病例,民國五十年一月後即未再出現動物的病例。目前台灣為狂犬病非疫區。
四、傳染窩Reservoir
城市型狂犬病之流行,以犬、貓為主要傳播動物;森林型狂犬病是在野生肉食動物及蝙蝠間傳播,偶而散播到狗貓及家畜間。家畜、經濟性動物如牛、綿羊、豬、馬,雖此四種動物不會有自身產生之狂犬病病毒,大多由受感染之動物咬傷而散發性感染,但在群居的狀況下會傳染同類,甚至於咬傷人類致使人感染。
開發中國家多為城市型狂犬病,已開發國家多為森林型狂犬病。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其唾液中含有病毒,狂犬病病毒即從已感染動物的唾液中隨著抓、咬而進入人體(偶而經由皮膚的傷口、黏膜)。故被感染狂犬病的動物的爪子抓傷也是危險的,其原因是動物會舔牠們的腳。

人類患者之唾液也有病毒,理論上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染是有可能的,但至今尚無病例報告。亦曾發生死於中樞神經疾病病患,經角膜捐贈,傳染狂犬病至受贈者。蝙蝠群居的山洞或實驗室有可能經空氣傳染,但甚少發生。拉丁美洲常發生吸血蝙蝠傳染至家畜。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3
8週,偶而短於9天或長於7年以上;視傷害程度、傷口部位神經分佈的多寡、與腦的距離、病毒株別、病毒量、衣服的保護程度及其他因素等而定。也有青春期病患有很長的潛伏期。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狗貓自臨床症狀出現前37天(很少超過4天)開始,以及整個病程都具傳染力。衣索匹亞狗狂犬病病毒株自臨床症狀出現前14天即具傳染力。在某一研究中,蝙蝠在臨床症狀出現前12天即可分泌病毒;另一研究顯示,臭鼬在臨床症狀出現前8天即可分泌病毒,在死亡前約有18天可分泌病毒。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都有感受性,但與病毒株別有關。
貳、防疫措施
一、病例定義
(一)臨床描述:狂犬病是一種急性腦脊髓炎。第一個症狀出現後,在10天內幾乎會造成昏迷或死亡。
(二)實驗診斷標準:
1、臨床檢體(最好是腦或頸背毛囊周圍的神經)以直接螢光抗體染色法檢視是否有病毒抗原存在。
2、以老鼠或細胞培養,自唾液、腦脊髓液或中樞神經系統組織中分離出狂犬病毒。
3、血清學診斷以老鼠或細胞做中和試驗。
(三)病例分類
確定病例:經由實驗室確定診斷之臨床病例。
(四)建議:病例最好均經過上述標準檢驗中全部三種方法證實。
二、檢體採檢送驗事項
(一)請參閱本署疾病管制局「防疫檢體採檢手冊」,或逕洽疾病管制局病毒組。
(二)對疑似狂犬病的動物,要取其完整的頭部冷藏(不可冰凍),立刻送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
三、防治方法(Methods of control
(一)預防措施:
1、狂犬病流行病地區,所有狗均必須登記、領照及接種狂犬病疫苗,必要時可捕殺無主或走失之狗。免疫所有貓隻。並對一般民眾給予有關寵物管理之衛教(人口稠密地區,寵物若不在飼主之房屋內,必須拴好;任何種類的動物,不論家畜或野生動物,生病或出現怪異相,也許是危險的,切勿揀拾或處理;對於這類動物或咬人的動物,必須報告警察當局或當地家畜衛生單位;繫留及觀察這些動物是狂犬病的防治措施之一。);野生動物不可做寵物飼養。若無法實施犬隻管理,則重覆實施大規模犬隻疫苗接種,亦有效果。
2、對動物採取主動疫情監視。與人或家畜接觸過的野生動物或懷疑有狂犬病的家畜,實驗室必須有檢測螢光抗體的能力。教育醫師、獸醫師、動物防治工作人員檢測與人或家畜接觸過的動物。
3、咬人之犬類及貓,必須繫留並臨床觀察10天(無主之犬貓,則可立即安樂死,並以螢光法檢查);貓犬若懷疑有任何狂犬的跡象,則必須犧牲後,檢測狂犬病。如染患狂犬病者,通常在47天內會有病徵變化,行為改變,興奮或麻痺,而後死亡。所有咬人的野生動物,必須立即犧牲,檢測腦部的狂犬病毒的跡象。若咬人的動物行為正常,且是非常珍貴的寵物或動物園動物,則可考慮對被咬的人實施暴露後疫苗接種,對動物檢疫312週。
4、高危險群(包括獸醫、野生動物保育者、流行區的公園巡邏員、動物檢疫員、狂犬病實驗室工作者、長期狂犬病疫區的旅客)有必要接受暴露前之預防注射。
目前台灣進口的疫苗:由人類雙套細胞製備的不活化疫苗(Human Diploid Cell Rabies Vaccine, HDCV)。肌肉注射(IM)三劑,每劑1.0 ml,在第072128天;此法接種成效良好,故不須再檢查抗體效價。
若暴露的危險因子仍然繼續,追加單劑,或每二年測試抗體效價,低於標準,則須補接種。
5、被動物咬傷後之預防措施:
1 傷口之處理:最有效的狂犬病預防方法,就是立即及徹底地以肥皂或清潔劑清潔傷口,並以水沖洗。不要縫合傷口,除非萬不得已。縫合傷口前,以免疫血清浸潤局部傷口;縫合儘可能地寬鬆,不可影響血液或其他分泌物順暢地流出。
動物咬傷後預防措施:
依據WHO1992年的狂犬病專家委員會第八次報告,及USPHS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建議,包括:
甲、 立即清潔及沖洗傷口(急救)。
乙、 在醫護人員之監護下徹底地消毒傷口。
丙、 依情況使用免疫球蛋白及/或疫苗。
丁、 如有必要,需施予預防破傷風或細菌感染的措施。
戊、 除非萬不得已,不可縫合或遮蔽傷口。
2 特殊免疫措施:被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咬傷後,儘快地將人類免疫球蛋白(HRIG)浸潤於於傷口,以中和病毒,並於另一不同部位,接種疫苗,引發其自動免疫力。
甲、 被動免疫:人類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只可單劑使用,使用劑量20 IU/kg,儘可能地以浸潤傷口為主,有剩餘的才注射到大腿肌肉部位。若兒童多處咬傷,可以無菌鹽水23倍稀釋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使浸潤量足夠。


乙、 主動免疫:疫苗最好於三角肌部位以肌肉注射方式接種五劑;第一劑儘可能在被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咬傷後即注射(與單量的免疫球蛋白同時接種,但必須在不同之部位注射),其餘的則在第一劑注射後第37142835天施行,如果可以,在第九十天再追加第六劑。有免疫缺失的病人,接種最後一劑後,採取血清檢體,檢查狂犬病抗體效價。如果接種期間,產生過敏反應,請與衛生單位或感染科聯絡。
如果病人已接受過合格疫苗的全程注射,或暴露前預防注射,已產生中和抗體,只須追加2劑即可-一劑立即接種,另一劑3天後。嚴重程度的暴露(如咬在頭部),則第7天再追加一劑。不可使用人類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
3 不同情況所採取之預防措施:
若動物未經挑釁就咬人、未捕捉到動物、且當地該種動物是有狂犬病的情況下,接種免疫球蛋白及疫苗。野生肉食動物及蝙蝠,當成狂犬病處理,除非實驗證明沒有狂犬病。若能捕捉到,立即安樂死(飼主及衛生單位同意下),腦組織以螢光法檢查,以確定是否需要預防狂犬病。被犬貓咬到,或觀察期間,是否須要立即接種免疫球蛋白及疫苗,視動物的行為、當地是否有狂犬病、或咬人時的情況而定。
4 接種現行的狂犬病疫苗後,有微小機率得到腦炎;美國有二例暫時性的神經麻痺病例報告。接種五劑1 ml疫苗者,約3074%注射部位有局部反應,如疼痛、紅斑、腫脹、或癢。約540%有輕微的全身性反應,頭痛、嘔吐、肌肉痛、腹痛、暈眩等。血清病serum sickness)反應,原發性的蕁麻疹、全身癢、喘鳴,也偶有報導。
曾接受暴露前預防接種者,再追加接種HDCV疫苗後221天,約6%產生過敏反應,症狀有搔癢性紅疹、蕁麻疹、關節痛、關節炎、血管性水腫、嘔吐、發燒、不適,但不曾發生致命性反應。使用antihistamines藥物有效;有少數人須corticosteroidsepinephrine治療。產生過敏性反應,只要症狀可以控制,就應該繼續完成接種。
(二)病人、接觸者及周圍環境之控制:
1、報告衛生當局:狂犬病為第一類傳染病,須立即報告。
2、隔離:整個病程中必須嚴禁接觸患者之呼吸道分泌物。
3、兼行消毒:唾液及污染的器物必須消毒。雖然文獻上從未有從病人傳染照顧者,但與病患密切接觸仍應注意,醫護操作時務必穿戴外袍、橡皮手套,及避免病人因咳嗽而將唾液噴及臉上。
4、檢疫:對人無須執行檢疫。
5、接觸者之防疫措施:如接觸者有開放性傷口,或其黏膜被病人唾液污染,則需施行抗狂犬病之特殊處置。
6、接觸者及傳染源之調查:查明染患狂犬病的動物,及被咬的人及動物。

7、特定治療:對於病患給予廣泛地支持性醫療照護。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兒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

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又稱腎上腺生殖器綜合徵或腎上腺性變態徵。主要由於腎上腺皮質激素生物合成過程中所必需的酶存在缺陷,致使皮質激素合成不正常。多數病例腎上腺分泌理糖激素、理鹽激素不足而雄性激素過多,故臨床上出現不同程度的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伴有女孩男性化,而男孩則表現性早熟,此外尚可有低血鈉或高血壓等多種症候群。

病學因

正常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見圖,在各種酶的作用下,皮質醇等的前身膽固醇轉變為皮質醇、醛固酮、性激素等。本病患者由於合成以上激素的過程中有不同部位酶的缺乏,以致皮質醇、皮質酮合成減少而導致垂體前葉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多,腎上腺皮質受acth刺激而增生, 從而皮質醇的合成量得以維持生命的最低水平,但網狀帶也隨之增生產生大量雄激素,引起男性化,由於不同酶的缺陷,可伴有低血鈉,高血壓等症狀。並在病人體內出現阻斷部位以前各種中間代謝產物如孕三醇,17羥孕烷醇酮,四氫化合物s等堆積,在患者尿中可以查出。

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在兩個攜帶致病的基因同時存在時( 即純合子 )發病,僅有一個致病的基因存在時(即雜合子)不發病。一個家庭成員中一般只出現同一類型缺陷,臨床上較多見的為21羥化酶(約占患者總數的90%左右)11羥化酶(約占患者總人數的5%左右)的缺陷,其它如17羥化酶、3β羥類固醇脫氫酶,18氧化酶、2022碳鏈酶等缺陷則甚少見。

臨床表現】

本病以女孩為多見,男與女之比約為14。任何一種酶(3β羥類固醇脫氫酶除外)的缺陷皆可有腎上腺雄激素分泌過多而引起的共同症狀。

男嬰出生時陰莖即較正常稍大,但往往不引人注意,半歲以後逐漸出現性早熟症狀,至45歲時更為明顯。主要表現為陰莖迅速增大,陰囊及前列腺增大,但睪丸相對地并不增大,與年齡相稱,亦無精子形成,稱為早熟巨陰症。患兒很早即出現陰毛,皮膚生痤瘡,有喉結,聲音變低沉,肌肉發達,體格發育過快,身長超過同年齡小兒,骨骺生長亦遠遠超過年齡。若未能及時診斷及正確治療,則骨骺融合過早,至成人時體格反而較矮小。智力發育一般正常。

女嬰出生時可有陰蒂肥大,以後逐漸增大似男孩陰莖,但比同年齡男孩的陰莖更粗大,大陰唇似男孩陰囊但無睪丸(2)。 胚胎時期由於過量雄激素的影響,可阻止女性生殖器官的正常發育,胎兒於第12周時,女性外生殖器形成,尿道與陰道口分開。

21羥化酶缺陷為部分性,患者男性化程度較輕,則僅表現為陰蒂肥大,如21羥化酶的缺乏較嚴重,則雄激素對胚胎期性器官發育影響較早且嚴重,尿道與陰道不分開,均開口於尿生殖器竇中,甚至可前伸達陰蒂的基底部,外觀很像男孩尿道下裂。因此,其外生殖器可表現為三種畸形(見圖3),但其內生殖器完全屬於女性,故又稱假兩性畸形。其它男性化症狀及體格發育與上述男孩患者的表現相仿。

此外,因為acth和促黑素細胞激素增多,患者常表現皮膚粘膜色素增深,一般說來,缺陷越嚴重,色素增深的發生亦越高。在新生兒只表現乳暈發黑,外生殖器較黑,如不予以治療,則色素增深可迅速發展。

由於各種不同酶的缺陷,臨床上可有不同類型的表現:

  1. 單純男性化型:症狀如上述,係由於21羥化酶不完全性缺乏,本型最多見,占患者總數的50%以上。
  2. 失鹽型:約占本病患者總數的1/3左右。當21羥化酶缺乏時,皮質醇的前身孕酮、17羥孕酮等分泌過多而醛固酮合成減少(見圖4),以致遠端腎小管排鈉過多,排鉀減少。患兒除上述男性化表現外,於生後不久即開始發生嘔吐、厭食、不安,體重 不增及嚴重脫水、高血鉀、低血鈉等電解質紊亂,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如不及時治療,可因循環衰竭而死亡。有人認為本型患者係由於21羥化酶的缺乏較單純男性化型更為嚴重,也有人推測21羥化酶可能有兩種異構酶。女孩於出生時已有兩性畸形的外觀,比較容易診斷,男孩診斷比較困難,往往誤診為幽門狹窄或嬰兒腹瀉而失去治療的機會,以致早期死亡。也有的病例并無明顯脫水或周圍循環衰竭症狀,突然發生死亡,可能是由於高血鉀引起的心臟停搏,應提高警惕。
  3. 高血壓型:本型發病率較低,約占本病患者總數的5%左右,係由於11羥化酶缺陷而產生過多的11脫氧皮質酮,患者男性化程度較輕,可以引起高血壓,通常血壓升高為中等度,有時高達160200/100160毫米 汞柱。此種高血壓的特點是應用皮質激素後可使之下降,而停用後又復升。

診斷】

本病若能早期診斷及早開始治療,可防止兩性畸形或男性性早熟的發展,患兒得以維持正常生活及生長發育。

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參考家族史,對可疑病例可測定其24小時尿l7酮類固醇排出量。17酮類固醇為雄激素在體內代謝的最終產物,正常嬰兒出生後三周內尿17酮類固醇排出量較多,每天可達2.5毫克,以後減少, 1歲以內<1毫克, 14<2毫克,48<3毫克,青春期前<5毫克。患者可高達530毫克, 并隨年齡而增加。

21羥化酶缺乏時,尿中可出現大量的孕三醇; 11羥化酶缺乏時, 尿中可出現大量的四氫化合物s,而孕三醇僅輕度增加。

診斷困難時,可做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用藥後尿17酮類固醇排出量明顯降低,停藥後又上升。

【治療措施】

診斷確定後應及早應用氫化者的松或強的松治療,一方面可以替代其本身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之不足,又可抑制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釋放,從而抑制腎上腺雄激素的過量產生,停止男性化的發展。如應用恰當,患者可維持正常生長發育及生活。開始時劑量宜較大,12周後待尿中類固醇排量已控制到滿意水平時,可減少至生理劑量:一般口服強的松嬰兒每天2.5毫克,兒童2.55毫克,青春期 7.510 毫克, 劑量根據尿中17酮類固醇排出量而調正。每日量分兩次口服,最後一劑應在晚間服用。

應堅持終身服藥。在應激情況下,激素維持量需增加二倍,如遇嚴重應激情況或發生急性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危象時,激素劑量甚至需增加510 倍,并可採用水溶性氫化考的松靜滴及補充氯化鈉。

失鹽型患者應及時進行搶救,開始時用氫化考的松 25100 毫克/日靜滴,補充液體及氯化鈉以糾正失水及低鹽,并可同時應用醋酸脫氧皮質酮( doca ) 0.5l毫克/日肌注,或用瀦鈉激素90-氟氫皮質素 250300 微克/平方米/日,分三次服用。輕型失鹽者可口服強的松,每天加入25克 食鹽即能保持電解質平衡。

假兩性畸形患兒陰蒂切除術宜在生後24年進行,手術太早不易成功,如果太晚對患者的心理及社會影響不利。尿道及陰道同開口於尿生殖竇的患者可於月經來潮後做尿道、陰道分隔手術以避免上行性尿路感染。如患者在青春期才肯定診斷,其外生殖器已基本上像男性,則不宜再改變其原來的外生殖器形態,因為改變性別往往對患者的心理將是一個打擊,且有複雜的社會影響,可考慮作子宮及卵巢切除,使之繼續保持男性的第二性徵發育,並根據尿17酮類固醇排出量調整強的松用量,使之維持在正常成人男性水平。

【鑑別】

  1. 女性患兒應注意與真兩性畸形相鑒別,後者繫在一人體內具有兩性的生殖腺一卵巢及睪丸的組織,但發育不全,因而其雌激素、雄激素及尿17酮類固醇排出量皆較正常為低。
  2. 女孩尿道、陰道同開口於尿生殖竇的患者,特別是開口位於陰蒂基底部時,須注意與男孩尿道下裂及隱睪相鑒別。可做碘油造影觀察有無子宮,并可做染色體檢查,腎上腺增生症患者的性染色質為陽性,性染色體為女性。
  3. 失鹽型患者於出生後早期出現嘔吐、脫水等症狀時,應注意與幽門狹窄及腸梗阻等胃腸道疾病相鑒別,尤其是男性患兒,如經補液而低血鈉,高血鉀不易糾正者應予注意。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