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腹鳴、腹瀉、便秘、肚子疼痛不適,大概是所有人都曾經驗過的症狀,但許多人無論怎麼吃藥、看醫師,問題就是無法改善,每天都得面臨不斷跑廁所、或「大」不出來的痛苦,這些人都是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受害者。大腸激躁症,或稱為大腸急躁症、腸躁症、刺激性腸症候群、急躁性腸症候群、腸躁症候群,指的都是一種腸道的功能性異常;就和其五花八門的中文譯名一樣,這種疾病的症狀也相當複雜,有人易腹瀉、有人易便秘、有人則腹瀉與便秘交錯發生。

台北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劉玉華指出,在幽門螺旋桿菌可藉藥物治療後,以往腸胃科門診最常見的消化性潰瘍已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腸激躁症,幾乎半數病患都因這種功能性障礙來求診;據估計,一到兩成的人口有此困擾;在國外,這更是僅次於感冒、最常造成職場請假的疾病。劉玉華表示,大腸激躁症的病因至今不明,幾乎所有找不到原因的腸胃功能障礙,都可歸到其名下。

但這種病症有幾個共通特點,一是會反覆發生、屬於慢性問題;第二,不會合併血便、黑便、發燒等其他症狀;三,不影響營養吸收,體重不會減輕。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病常有在特定情況下發作的特性,例如,有些人喝了酒、吃太飽、吃了麻辣鍋、甚至吃冰後就發作;有人吹了風、睡醒後、考試期間、工作時容易發作,有人出國旅行時症狀即消失,有人則在休假時症狀反加重。

醫師分析,雖然有些病人可能是體質所致、從小就有這種腸道功能障礙,但更多人可能是壓力所引起,因此正忙於打拼事業、照顧家庭的青壯年族群,最常見發病,且以女性為多,有些患者則有易憂鬱、易焦慮、愛鑽牛角尖、追求完美等人格特質。不過,大腸激躁症的患者雖多,調查卻發現,四分之三的病人都未就醫,可能是許多人認為,大號不通暢只小問題,忍一忍就過去,未予多注意。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病患因症狀持續,四處就醫、接受各種檢查,耗費許多醫療資源,據統計,國內每年消化不良造成的健保花費達九十億元,可見大腸激躁症不僅是惱人的毛病,也是相當花錢的疾病。

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科    陳儉鏗主任

   好一些患者,因為大便一天2~3次,軟軟的,細細條,兩頭尖尖,頂像夜市賣的甜不辣,解便前肚子痛得不得了,解便之後,有的患者仍在痛,有的嘛!不再痛了,有時候肚子頂痛,坐到馬桶上去卻又便不出來,放兩個屁,好像好了一點,站了起來又想再坐回去,白白地蹲上個半天,就是拉不出來,怕腸子裡出了什麼大毛病,上醫院裡去找個醫生去瞧瞧,折騰個半天,又檢大便又檢血,大腸鏡檢,大腸鋇劑透視檢查,全都是好好的,半點兒毛病都沒有,吃吃藥,好像好一點,又好像沒有全好,忘記吃藥,不兩天又再發,過兩天莫名奇妙的不藥而癒,停藥一兩個月,又無緣無故的舊疾復發,雖然醫師們一再保證安啦!心裡總是怪怪的,換個醫院換個醫師瞧瞧去,結果完全一個樣,醫師們一樣的拍胸口保證沒有事,吃了他的藥,好是好了一點,停藥就像停了嗎啡一樣再發,再發又再肚子痛、拉肚子,一句話就像是藥罐子,離不了醫院,也離不了醫生,問醫生那是什麼病,醫師說那是大腸急躁病,怎樣得病的,連醫師也攪不清楚。

    有一些醫師認為大腸急躁症應該是大腸的蠕動失衡所致,因此很多的研究,都集中在探討患者大腸的動態與電荷的變動,我們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科自然不落人後,我們採用的方法是把一個洩了氣長條型氣球,放置在患者的直腸裡,然後給氣球充氣,並一面記錄直腸的電荷和動態,結果發現大腸急躁症的患者,只要充上一點點氣,就肚子痛得不得了,蠕動波的頻率與振幅都明顯地加強,洩氣之後就會復元,要是讓患者吃點牛奶,肚子痛得更加厲害,蠕動波的頻率與振幅倍增,這個現象和國外學者的研究非常相像,協同主持這一個計劃的醫師,因為高昇到某個私立醫院當院長去,在人手缺缺的大前題下,中止繼續這個計劃,著實有點遺憾,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大腸急躁症患者的直腸對壓力非常的敏感,因此當他們接受大腸鋇劑檢查或是大腸內視鏡檢查,都比一般人痛若,最好能給他們上點麻醉藥,免得在受檢過程中大吼大叫,嚇壞了旁邊等候受檢的患者,我兒子的小學老師,就是大腸急躁症,多年前在台北某大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到現在都心有餘悸,提起給她檢查大腸鏡的那位醫師還恨得牙癢癢的,那個時候我早就到台中來服務,不然被罵的一定是我。

    大腸急躁症不會叫患者丟了性命,但是卻得要防範因為大腸急躁症的存在而疏忽了一些致命的疾病,這個概念很重要,所以我在這裡得要鄭重地警告所有大腸急躁症的病友們,每年得要健康檢查一次,年紀愈大愈要防一些潛在性的疾病,一旦發現有發燒、掉磅、大便有潛血、脂漏、脫水等症狀,就算辛苦,也得接受一次大腸內視鏡的檢查,目前除了我國和一些落後國家之外,在施行大腸內視鏡檢查都常規地給予麻醉,我國受健保局限制,不得使用,還望回歸人道,刪除禁令,減低大腸急躁症患者在受檢過程中的痛若,誠心所願。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內科 沈俊良主治醫師 (2002-11-09)

陳先生是一位初踏入社會的新鮮人,目前在一家公司擔任業務員,因為長期有腹瀉、排便次數增加及肚子絞痛的問題,因此來門診求診。在門診醫師問診時,陳先生說這些問題從他高中時期就已經出現,而且通常是在考試期間出現,只要考完試,問題就不藥而癒。在門診經過醫師理學檢查並無異常,血液及一般生化檢驗均為正常。在醫師建議下,陳先生接受大腸鏡檢查也無異常。在大腸激躁症(胃腸官能症)的診斷下,以藥物治療後,陳先生的問題得到改善。

大腸激躁症可能是胃腸科門診中最常見的毛病,雖然不會致命,但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常常造成很大的困擾。例如上述陳先生見重要客戶時,卻常常鬧肚子痛,影響他的工作情緒及臨場表現,工作績效也就會打折扣。那麼大腸激躁症究竟是什麼呢?從字面上而言,它是一些胃腸症狀的綜合。在診斷的標準上包括至少三個月(連續或反覆發作)有以下症狀:

(一)腹痛或腹部不適,且在排便之後症狀可以緩和,並可能有排便次數及大便形態的改變。

(二)超過四分之一的日數,以下五項中符合兩項以上的條件:(1)排便次數改變(每天三次以上或每週少於三次),(2)大便形態改變(硬團塊或是稀便、水便),(3)排便感覺改變(如必須用力,急便,或是感覺排不乾淨),(4)大便中帶黏液,(5)腹脹。

大腸激躁症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痛(通常在排便後症狀會緩和);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或便祕或兩者交替出現;腹脹;大便帶黏液及感覺未完全排乾淨。另外,患者可能會合併有一些上消化道的症狀,如非心因性胸痛、心口灼熱、吞嚥困難等,或者有一些非腸胃道症狀如疲倦、泌尿系統或婦科的問題。但是因為大腸激躁症是一些症狀的集合,因此它的診斷必須要先排除其他的疾病。在問診上,如果病人有血便,體重減輕發燒或是患者在睡夢中卻突然腹痛或腹瀉,就必須小心是否是其他疾病引起。對於病人的飲食習慣或服用藥物習慣,有無精神病史也必須注意。檢查是否有貧血及發炎現象,是否有甲狀腺機能不正常,大便檢查是否有潛血反應或寄生蟲等等。

大腸激躁症基本上被認為是功能的問題,因為找不到構造上、生化上及感染的病因。它可能是腸胃道蠕動或感覺神經的機能不正常所引起,雖然有些病人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情緒緊張或壓力引起,但有些病人並沒有如此問題。目前對於引起腹痛感覺的機制是腸壁神經元或中樞神經的問題並不清楚。臨床上要與大腸激躁症做鑑別診斷的疾病有很多,如腸吸收不良必須與乳糖不耐性做區別;在感染方面必須與梨形蟲病或寄生蟲病做鑑別診斷;另外一些如巨腸症、間歇性腸扭曲、子宮內膜炎及大腸內膜症等等疾病也必須注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症及腺瘤。在近幾年趨勢,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癌症發生年齡有逐漸降低的趨勢,有時可以發現一些二十~四十歲的青年大腸癌患者,他們的症狀,往往不能由初步的問診或理學檢查與大腸激躁症做明顯區別,因此進一步的檢查諸如糞便潛血檢查、血液及生化檢驗,甚至大腸攝影或大腸鏡檢查對醫師的診斷就有很大的幫助。

在治療大腸激躁症首先對於平常飲食儘量避免乳製品,含蔗糖及山梨糖的食物及飲料,過量的咖啡及會產氣的食物。若病人有便祕習慣,我們可建議使用纖維製品。在藥物的使用上,一般是以病人的主要症狀用藥,例如病人主訴是腹瀉為主,可以使用抗乙醯膽鹼或止瀉藥;若是便祕為主,則可以使用軟便劑,及促進腸蠕動之製劑或使用纖維製劑。病人若以腹痛為主,可以使用抗乙醯膽鹼及三環抗憂鬱劑。另外病人若有焦慮症狀,也可以使用抗焦慮藥物。在現在快速生活步調的社會中,大腸激躁症也許是不致命,卻令人很討厭的毛病。在醫師的問診及檢查下,相信很多有此困擾的朋友們,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療。特別提醒超過四十歲的朋友,必要的檢查如大腸攝影或大腸鏡對大腸癌症的鑑別診斷,有很大幫助。只要適當的檢查,可以早些找出有問題的地方,予以及早治療,維護您的健康。

台南市春霖診所蘇春霖醫師

『我一吃飽飯就腹痛,每天上廁所好幾次,仍感覺糞便沒解乾淨』。這是腸胃科門診經常聽到病人的主述,也是大腸急躁症的典型症狀。所謂大腸急躁症指的是病人大腸的異常收縮,導致病人有腹痛、飽脹感,有時每天解好幾次稀軟不成形或細如鉛筆的成形大便,仍感覺糞便沒解乾淨,有時又好幾天不解便。此病的發生通常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在生活步調相當緊湊的文明社會,很多人常處在很緊張的狀態,如無法適當的自我調適,就會導致自律神經的失調而產生大腸急躁症。典型的例子如考期接近的學生,常發生腹痛及腹瀉。反之,有此病的人在出國度假時,其症狀可有些許的緩解。

有經驗的醫師不難由問診確定典型的大腸急躁症,偶而須配合簡單的篩檢方法,如糞便潛血反應。但是大腸癌的症狀與大腸急躁症極為類似,有時不易簡單區分,最大的差別為大腸急躁症不會產生血便或造成貧血,也較少產生嚴重的體重減輕。因此,有這些現象發生時,絕對不能輕易的將它歸諸於大腸急躁症,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鋇劑攝影或大腸鏡檢查。此外,若當作大腸急躁症治療一段時間仍未見改善,也須進一步檢查,包括大腸鋇劑攝影或大腸鏡檢查,有些人則需要糞便的特殊檢查,因為某些腸胃道的慢性感染,其臨床表現類似大腸急躁症。

既然絕大部分的大腸急躁症,其發生皆與緊張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有關,治療此疾病的第一要務為生活方式之調整,找出造成緊張的癥結。在目前的繁忙社會,幾乎每個人不可免的都在緊張狀況下過日子,但有的人借助於運動而使緊張得到適當的舒解。飲食方面,應多吃含豐富纖維的蔬菜及水果,因纖維可增加糞便的體積,可以降低大腸管腔內的壓力,進而減輕症狀。

大腸激躁症是因自律神經功能失調而引起在大腸出現的一種功能性疾病,可能會同時合併其他功能性疾病(所有功能性疾病皆由自律神經功能失調所引起),或者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由大腸激躁症轉變成其他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暫時的轉變,不代表大腸激躁症已經改善,必須作全體自律神經相關之功能性疾病之評估。因此,一定要從這一個角度切入評估與治療(神經傳導物質之作用),方能將整個系統的病情治癒,如果反覆接受大腸鏡檢查或鋇劑攝影,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反而拖延病情或讓患者更緊張焦慮。

一、 大腸激躁症的病因是什麼?

大腸腸道最內側的黏膜層與黏膜下層主管分泌與吸收,如果黏膜層與黏膜下層出了問題,可以從大腸鏡檢查得出來,然而,其外面的平滑肌肉層則藉由適當的收縮與放鬆而主管大腸蠕動功能,有豐富的自律神經分佈至此處,藉由自律神經的訊息來調控所有平滑肌(不隨意肌)的收縮與放鬆的功能。因為長期累積的飲食、作息、生理心理因素、生活壓力等原因,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因而自律神經無法發揮其平常應發揮的功能,於是,最終造成大腸蠕動不正常而引起。

二、 大腸激躁症的症狀是什麼?

1.     腹部絞痛

2.     腹部脹氣、鼓脹

3.     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互出現

4.     常與情緒反應有關,如工作忙碌時、重大考試前都會加重症狀

5.     雖長期受腸胃症狀困擾,通常體重並不會減輕,也不會有嚴重的併發症

三、 大腸激躁症如何治療?

1.     要先就醫檢查,排除其他症狀相似的疾病,如:乳糖耐受不良、大腸癌等。

2.     調適心理、適應壓力,若是可能盡量避免給自己太過的壓力。

3.     正常的作息,規律的運動。

4.     避免刺激性的飲食,如:菸、酒、咖啡、茶葉等。

5.     攝取足量的高纖維性食物。

6.     若症狀仍持續,應考慮調整神經傳導物質,以恢復自律神經之正常生理功能。

四、 大腸激躁症是腸胃科疾病嗎?

大腸激躁症不是『器質性腸胃科疾病』,而是屬於『功能性疾病』( functional disorder )之一』。---所有功能性疾病皆由『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自律神經系統分佈至各內臟器官,管理各內臟器官的功能運作,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則其所調控的內臟出現其相關疾病(例如:大腸激躁症)。所以,大腸激躁症的治療不能從腸胃科取向去做,應從自律神經取向方能治本。

五、 是不是緊張焦慮就立刻出現大腸激躁的症狀?

『大腸激躁症的神經系統不與中樞神經系統同步』---當您正在為大腸激躁症所苦時,可能並不緊張焦慮;當您正在緊張焦慮時,可能沒有任何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因為這些神經的失調是非常長期累積的結果,已經確實產生神經生理功能降低,而不是心理因素。例如:大學聯考之後的考生原以為大腸激躁症的病情應該隨著壓力消失而不見了,然而,在上榜之後完全放鬆的暑假中,考生的腦中沒有緊張焦慮,他的大腸仍然在緊張激躁之中,因為大腸有大腸的神經系統。

台北市立療養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湯華盛醫師

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是一種很常見的腸胃疾病,在美國大約5個人當中有1個人會罹患激躁性腸症,絕大部分是女性。它有很多別名,例如:抽筋性大腸症、緊張性腸胃症、機能性腸症等。得到這個毛病不是挺好玩的,因為常常會在開會中途,旅途當中腸胃翻攪不適,猛找廁所而讓整個計畫泡湯。病人生活品質降低、搞壞親密關係,可是驚訝的是只有四分之一的病人會積極尋求醫療協助。

罹患此症的病人常有的症狀就是肚子疼,加上肚子漲,但是上完廁所之後就不痛了。常常是拉肚子,有時也會便秘,並且一痛就想拉。有時便中帶點黏液。如何與吃壞肚子區分呢?其實大腸激躁症是一種慢性疾病,上述症狀必須在一年當中至少持續三個月以上。大腸激躁症顧名思義就是腸胃比較敏感,也就是病人的腸子蠕動收縮比常人快,所以會有絞痛、拉肚子、便秘、漲氣等。也有人比喻它是「腸子的氣喘症」或「腸子的偏頭痛」,他們都會因為環境的刺激、壓力而發病,也有遺傳的傾向。有人研究發現此類病人的腸子神經分佈比常人多,所以中樞神經一接收壓力訊息後,腸子的蠕動就比較激烈。有這種體質的人若飢不擇食,尤其喜歡吃油炸的食物,那麼會讓體內促進腸子蠕動的激素增加,因而惡化症狀。某些人在腸炎之後,因為消化酵素的不平衡而發生大腸激躁症。生活壓力也是惡化症狀的因素之一。如何改善症狀?僅記以下數個原則:

1.     改變飲食習慣:不談公事、輕鬆進食、細嚼慢嚥。

2.     改變食譜:不吃乳製品、油脂食物、酒精、咖啡因的飲料。食物力求低脂、少糖、少鹽、適度的蛋白質、高纖維食物。

3.     生活減壓:壓力與腸子的蠕動有密切的關係。尤其每天在壓力鍋當中打滾的人們,更是有機會罹患大腸激躁症。每天工作八小時當中,找空檔舒緩身心。勤練肌肉鬆弛術、靜坐,平衡身心靈。

4.     天天運動:運動除了強身之外,更可以放鬆心情,消除鬱悶的情緒,強化腸胃的機能。

5.     正常的作息、充足的睡眠。

6.     改變個性:完美主義的人,容易給自己壓力,也常出現焦慮、憂鬱或身心症狀。所以改變對事物的看法與態度,降低標準,隨遇而安,腸胃自然沒承受太多的壓力。

7.     尋找適當的醫療:激躁性腸症並非一般拉肚子,幾天就可以康復的。必須有耐心的就醫,配合腸胃科與精神科藥物方能奏效。

大腸激躁症常見症狀

· 腹部絞痛

· 慢性腹瀉、便秘或兩者交錯

· 腹部脹氣

· 腹部痙攣

· 噁心

大腸激躁症治療方法

· 排除過敏的食物,如乳製品。

· 增加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的攝取。

· 少量多餐。

· 選擇低脂肪高醣類的食物,如:通心麵、米飯、全穀類、穀類製品水果和蔬菜。

· 乳酸菌:改變並修復腸道菌叢生態,維持正常的蠕動及代謝功能。

· 放鬆心情、減輕壓力。

· 若飲食及減輕壓力無法改善時,可能會給予抗痙攣、抗憂鬱、抗焦慮的藥物。

隨著經濟低迷、股市不振,許多人的壓力表現,是出現在生理不適的各種症狀,最近最常聽到他們的問題,就是便秘、腹瀉或是肚子痛這些腸胃症狀;有的患者覺得困擾,明明沒有亂吃東西,卻一天要跑十幾次廁所,工作效率大減,還被老闆以為是找藉口混水摸魚,有的人則是一直便秘,四五天下來都無法正常排便,肚子脹的難受,只能靠灌腸器通便;更有些人是腹瀉與便秘的症狀,隔一陣子就交替出現,讓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有的人甚至受不了想要辭職不幹了!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能如此令人抓狂,答案是「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是因為腸道肌肉不尋常的活躍,腸壁反應過度,腸道神經過度敏感,中樞神經與腸道神經間的訊息傳遞異常造成的,除了過度刺激的食物,或是部分腸胃疾病可能會導致大腸激躁症以外,有時情緒不佳或壓力過大,也會造成大腸激躁症!這些因為情緒導致的大腸激躁症患者,通常是在一年中連續三個月以上,不是出現習慣性腹瀉,就是腹痛或便秘,儘管做了各式各樣的檢查,都無法發現確實的病因,在身心醫學上,我們將此症狀稱為「功能性腸胃失調」,或是「激擾性胃腸症」!一般來說,完美主義、固執、墨守成規等神經特質的人,比較容易得到這種症狀,以職業來分,白領階級、中高階主管、股票交易員,或是學生,平常生活壓力比較大的人,容易罹患這種疾病;大腸激躁症主要會出現陣發性的腹痛、腹瀉或便秘,也有些人是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另外,有一部份的人則會出現失眠、易怒、緊張、頭痛、疲勞等合併症狀,情況時好時壞,起伏不定;通常來說,壓力大或是遇到挫折時,症狀就會更加惡化,而身體的病痛,又再度影響情緒不佳,如此惡性循環下來,實在讓患者身心俱疲;不過,患者通常都不會察覺自己的症狀,是壓力或情緒造成的!

門診中這類型的病人,明顯女性多於男性,而且大都是上班族或是管理階級,應該是跟最近工作環境巨變,失業率攀高有相當的關聯;事實上,目前因為生理疾病造成的大腸激躁症,已經有藥物可以治療,至於壓力型的大腸激躁症,最重要的就是找出壓力源,放鬆壓力,我建議壓力型的病人,可以請專業身心科醫師協助找出自己的壓力源,再以放鬆技巧、心理回饋法,合併使用某些抗焦慮、抗憂鬱劑,及調整腸胃蠕動劑等藥物多管齊下治療,通常治療一段時間後,效果都會不錯!如果下次你也發現自己突然莫名其妙開始出現長時間的腹洩或是便秘,記得喔,先回想看看最近是不是壓力很大,有很多心事,或是情緒無法紓解;再提醒一次,給自己一些空白的時間,找出壓力源才是最重要的,找出問題,解決問題,自然就能跟惱人的大腸激躁症說拜拜囉!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07 Wed 2010 23:54
  • 頭痛

頭 痛

 廖嘉稜醫師

頭痛是古老又常見的疾病,在60年代,美國的一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20到30歲的年輕人中,65%的男性和80%的女性有過頭痛,另一個研究則顯示只有16%的女性和17%的男性沒有頭痛,因為頭痛如此常見,使我們對終身未有過頭痛的少數人十分好奇。

西方的研究指出頭痛隨年紀增長而減少,中國大陸的研究則告訴我們頭痛在中年人最多,在美國和英國的研究顯示約3%至29%的人有偏頭痛。但在未開發國家如非洲的羅德西,頭痛(尤其是偏頭痛)並不常見。台灣目前並無大規模的頭痛調查,而由中國大陸兩個大型社區研究中得知: 1.5%~3.6%的男性和3.7%~7.5%的女性有過嚴重不能忍受的頭痛,中國大陸偏頭痛的盛行率為0.2%~2.6%,發生率為0.7%~0.17%很明顯低於西方人,但一樣在東方,泰國的偏頭痛盛行率高達男性10.4%和女性35.3%,為何在不同的地區調查有如此大的差異呢?當然流行病學的技巧是一個原因,而文化和種族上的差異則是另一個原因,痛包含了心理和生理兩個層面,因此受到社會的影響相當的大,如中國大陸的研究顯示都市嚴重頭痛的比例是鄉村的兩倍,即是一例。

 

頭痛的分類

  目前最常使用的頭痛分類是採用1962年美國國家衛生院特別委員會的分類,雖然在當時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以今日眼光看來,它在科學性和臨床工人上均不能滿足需求,因為它只是描述,而沒有明白清楚的定義,因此國際頭痛學會在1988年制定一個新的分類,這個分類的特點是將每一類頭痛的次分類均清楚的描述對頭痛發作次數和時間等問題均用數字明確定義,而不再使用含糊不清的字眼,如:經常、有時等,以減少臨床或科學工作者的主觀判定,它的缺點是分類太複雜,使得臨床醫師使用不易,這個分類目前已有中譯本,大家可多參考,以下為新的頭痛分類:

 

1.   偏頭痛。

2.   緊縮型頭痛。

3.   叢發性頭痛和慢性發作性單側頭痛。

4.   其各式非屬解剖學結構病變之頭痛。

5.   與頭部外傷有關之頭痛。

6.   與血管性病患有關之頭痛。

7.   與非血管性顱內疾患有關之頭痛。

8.   與物質(藥物、食物或其他化學物質)服用或戒斷有之頭痛。

9.   與非頭部感染有關之頭痛。

10.    與代謝性疾患有關之頭痛。

11.    與頭顱、頸、頭、耳、鼻、鼻竇、牙、口,其他面部或頭部疾患有關之頭痛或顏面痛。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痔瘡可引發多種疾病  
  首宗罪:

  引發多種肛腸疾病

  痔瘡是肛腸疾病裡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也是最普通的。

  它就像一個引火線,可以引發多種肛腸疾病,如肛裂、肛瘺等。如果痔瘡引發了其他肛腸疾病,數病狀共存,這會給治療帶來非常大的難度,恢復時間也會加長,最影響工作和學習。雖然不至於對人的身體造成多麼大的傷害,但這卻是所有肛腸患者最害怕的結果。

  次宗罪:

  引起脫垂、頓甚至壞死

  內痔通常分為Ⅰ、Ⅱ、Ⅲ期。在症狀方面:Ⅰ期只是為無痛便血,並不會有太大影響。Ⅱ期為黏膜脫出後可以還納,但最終還是無法避免直腸脫垂的結果。達到了Ⅲ期時會經常出現 頓,嚴重時甚至壞死。一般Ⅰ期內痔發展的時間比較長,症狀也比較輕,可當其發展至Ⅱ期時,疼痛會大大加重,由Ⅱ期發展到Ⅲ期的時間會非常短,到達Ⅲ期時症狀明顯,如這致壞死後果將非常嚴重。

  三宗罪:

  長期便血易致貧血

  便血是痔瘡的主要症狀。Ⅰ期內痔屬於初期,其出血較多。Ⅱ期內痔屬於中期,其出血可多可少。臨床上,Ⅰ和Ⅱ期內痔病人是最多的。由於Ⅰ、Ⅱ期內痔症狀較輕,極易被患者忽視或採用保守治療,久而久之,隨著失血量的增加,患者出現面色蒼白、乏力、頭昏、虛弱、記憶力下降、甚至眼花、耳鳴、久坐久蹲後突然站起可致虛脫或昏厥、食慾下降、腹脹下腹浮腫等嚴重的貧血症狀。

  另外還有一種由痔核粘膜糜爛引起的貧血。由於內痔大多伴有痔核粘膜糜爛,糜爛較重部位正好有小動脈時,大便時會形成噴射狀出血,且量很多,極易引起貧血。若粘膜糜爛較重,加上患者長期大便乾燥,反覆擦傷糜爛之粘膜,引起慢性出血,日久也能引起貧血。

  四宗罪:

  容易引發婦科炎症

  第四宗罪就是女人的專利,由於肛門和陰道接近,痔瘡出血或發炎往往會導致病菌大量繁殖,不慎進入陰道,引發各種陰道炎、尿道炎、膀胱炎、附件炎等婦科炎症。

  五宗罪:

  導致肛周長期濕疹

  由於痔塊脫出及括約肌鬆弛,黏液流出肛外刺激皮膚,而導致皮膚瘙癢和肛門濕疹。嚴重時甚至偶有蔓延至臀部、會陰及陰蒂,局部可出現紅疹、紅斑、糜爛、滲出、結痂、脫屑。病程長,肛門周圍皮膚常增厚,顏色灰白或暗紅、粗糙,以致發生皸裂、滲出、瘙癢、反覆發作,並發病時間長。


  
  首宗罪:

  引發多種肛腸疾病

  痔瘡是肛腸疾病裡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也是最普通的。

  它就像一個引火線,可以引發多種肛腸疾病,如肛裂、肛瘺等。如果痔瘡引發了其他肛腸疾病,數病狀共存,這會給治療帶來非常大的難度,恢復時間也會加長,最影響工作和學習。雖然不至於對人的身體造成多麼大的傷害,但這卻是所有肛腸患者最害怕的結果。

  次宗罪:

  引起脫垂、頓甚至壞死

  內痔通常分為Ⅰ、Ⅱ、Ⅲ期。在症狀方面:Ⅰ期只是為無痛便血,並不會有太大影響。Ⅱ期為黏膜脫出後可以還納,但最終還是無法避免直腸脫垂的結果。達到了Ⅲ期時會經常出現 頓,嚴重時甚至壞死。一般Ⅰ期內痔發展的時間比較長,症狀也比較輕,可當其發展至Ⅱ期時,疼痛會大大加重,由Ⅱ期發展到Ⅲ期的時間會非常短,到達Ⅲ期時症狀明顯,如這致壞死後果將非常嚴重。

  三宗罪:

  長期便血易致貧血

  便血是痔瘡的主要症狀。Ⅰ期內痔屬於初期,其出血較多。Ⅱ期內痔屬於中期,其出血可多可少。臨床上,Ⅰ和Ⅱ期內痔病人是最多的。由於Ⅰ、Ⅱ期內痔症狀較輕,極易被患者忽視或採用保守治療,久而久之,隨著失血量的增加,患者出現面色蒼白、乏力、頭昏、虛弱、記憶力下降、甚至眼花、耳鳴、久坐久蹲後突然站起可致虛脫或昏厥、食慾下降、腹脹下腹浮腫等嚴重的貧血症狀。

  另外還有一種由痔核粘膜糜爛引起的貧血。由於內痔大多伴有痔核粘膜糜爛,糜爛較重部位正好有小動脈時,大便時會形成噴射狀出血,且量很多,極易引起貧血。若粘膜糜爛較重,加上患者長期大便乾燥,反覆擦傷糜爛之粘膜,引起慢性出血,日久也能引起貧血。

  四宗罪:

  容易引發婦科炎症

  第四宗罪就是女人的專利,由於肛門和陰道接近,痔瘡出血或發炎往往會導致病菌大量繁殖,不慎進入陰道,引發各種陰道炎、尿道炎、膀胱炎、附件炎等婦科炎症。

  五宗罪:

  導致肛周長期濕疹

  由於痔塊脫出及括約肌鬆弛,黏液流出肛外刺激皮膚,而導致皮膚瘙癢和肛門濕疹。嚴重時甚至偶有蔓延至臀部、會陰及陰蒂,局部可出現紅疹、紅斑、糜爛、滲出、結痂、脫屑。病程長,肛門周圍皮膚常增厚,顏色灰白或暗紅、粗糙,以致發生皸裂、滲出、瘙癢、反覆發作,並發病時間長。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因為國人飲食的日漸西化,攝取各種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使得罹患膽結石的患者有日益增多的趨勢,而年輕人因為膽結石而成為「無膽族」的也不在少數。到底膽結石的成因為何?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呢?


膽結石的成因

  飲食習慣與膽結石的發生有相當密切的相關性。根據統計,家族中有膽結石病史、膽固醇過高、肥胖、多次懷孕的婦女、中年婦女、嗜高膽固醇食物、嗜油膩食物、嗜甜食...... 較容易罹患膽結石。

  當肥胖或飲食中油脂或膽固醇過多時,容易使膽汁中膽固醇的含量上升,造成膽汁過於黏稠,於是容易結石。

  也有人認為膽結石的形成,是因為維生素E不足造成維生素A容易被破壞,於是膽囊的表皮細胞無法維持正常機能而死亡,這些死亡脫落的細胞會吸附膽固醇,於是造成結石。因此有人認為孕婦即是因為易於缺乏維生素E而容易形成膽結石。


膽結石的治療

  可藉由外科手術切除膽囊、以藥物溶解結石,或以飲食療法來控制膽結石的形成或減輕不適症狀。基本上,若無自覺症狀,對健康並無大礙,但若發生合併症或情況嚴重時就應切除膽囊以免危及生命。


預防和治療膽結石的飲食

  對於預防和治療膽結石的飲食,要視其情況來調整,不過大體上有一些通則可以遵循:飲食原則-定時定量、少量多餐、忌暴飲暴食。

飲食內容-低糖、低脂、低膽固醇和高纖維。

低糖

  • 由於過多的糖分可能是引起肥胖的原因之一,因此限制糖的攝取,是預防肥胖和膽結石的方法之一。
     

低脂

  • 過多的脂肪易引起肥胖,而肥胖者的確容易罹患膽結石。對於肥胖者而言,減肥是預防和治療膽結石重要手段。尤其要少吃油煎、油炸的食物,同時選用低(脫)脂奶、瘦肉以避免脂肪過多。
  • 對於已經有膽結石的人,油膩的飲食(不論是何種油脂)通常會刺激膽囊的收縮,引起不適,不過並非每一個膽結石的患者都會不適,要視其嚴重程度而定。當限制脂肪的攝取時,多數患者疼痛不適的症狀可以減輕或消除。
  • 在限制脂肪攝取時,特別要小心的控制飽和脂肪的量,因為飽和脂肪會促進體內膽固醇的合成,使膽結石更形嚴重。因此要減少動物性脂肪的攝取,去皮、去油脂的瘦肉是較好的選擇,同時要注意選擇烹調用油,椰子油、棕櫚油是飽和脂肪高的油脂,盡量不要使用。

高纖維

  • 膽汁的主要成份是膽酸,而肝臟製造膽酸的原料則是膽固醇。蔬菜、水果、全榖類和全豆類等食物中所含的高量纖維質,可以在腸道內吸附膽酸(膽汁的主要成份)而使之隨糞便排泄。當這些原本會再被小腸回收利用的膽酸被排泄掉時,肝臟會利用血液中的膽固醇製造新的膽酸,於是體內的膽固醇含量會降低,連帶的使可能溶於膽汁中的膽固醇減少,於是使膽結石的發生率減低。

     不過要注意的是:若是膽結石已經造成不適,則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會造成脹氣的食物,如乾豆類、洋蔥、甘藷、蘿蔔等,以免使症狀加劇,
     

低膽固醇

  • 在膽結石的成因中,膽固醇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若是能夠控制飲食中膽固醇的攝取量,則可以使膽汁中的膽固醇含量減少,減低結石的機會。要減少膽固醇的攝取,除了要減少油脂,特別是飽和脂肪的攝取外,也要控制直接自食物獲得的膽固醇(每天低於300毫克)。表一是膽固醇的含量表,對於高膽固醇的食物要避免食用。
     

其他

  • 一些研究指出,維生素A和維生素E對於預防和治療膽結石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因此建議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黃綠色蔬菜並且補充維生素E。此外,維生素C可以保護維生素E不被破壞,也要適量補充。而刺激性強的調味品,如辣椒、胡椒、芥末等也要避免,可免造成不適症狀。


運動與膽結石

  對於預防和治療膽結石,有一個與飲食無關直接關係、但卻也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左右的低強度有氧運動,可以減肥(控制體重)、使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減少、好膽固醇增加,不僅使膽結石的機會減少,也減少罹患了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來試試吧! 低糖、低脂、低膽固醇和高纖維的飲食,加上規律的運動,不僅能使你避免膽結石,也會使你遠離其他令人討厭的疾病,使你活的更健康、更有活力。


參考閱讀:朱正心,現代文明病之一---膽結石


食物膽固醇含量表

食物名稱 份量 膽固醇含量(毫克)
蛋白 0
海參 100公克 0
脫脂奶 100公克 2
全脂奶 100公克 14
一般海產魚 100公克 50 ~60
雞胸肉 100公克 60
豬肚、腸 100公克 70
豬瘦肉 100公克 60~90
牛瘦肉 100公克 90
雞心 100公克 140
草蝦 100公克 157
章魚 100公克 180
墨魚 100公克 180
100公克 200
100公克 200
蛋黃 270
雞蛋 270
豬腰 100公克 270
魚卵 100公克 360
雞肝 100公克 360
豬肝 100公克 420
乾魷魚 100公克 615
豬腦 100公克 2100

*植物及純植物製品中不含膽固醇。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患有糖尿病的癮君子們,最好快戒菸,國研院研究指出,吸菸跟血糖、血壓控制不好,都屬於導致糖尿病腎變病的危險因子,比起不吸菸的人,罹患初期腎變病的機率高出八倍,研究也顯示,糖尿病患罹患初期腎病變的盛行率達27.4%,平均每四位患者,就有一人得,如果沒有好好預防治療,當心淪為洗腎候選人。(陳奕華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從2003年開始,針對國內36社區診所30到70歲、一千一百名第二型糖尿病病患,進行四年追蹤研究,發現糖尿病患罹患初期腎病變,也就是出現微量蛋白尿,盛行率高達兩成七四,也就是每四人中,就有一人罹初期腎病變,平均年發生率是千分之63。

進一步分析,微量蛋白尿、長期吸菸、血糖或血壓控制不好,胰島素阻抗等危險因子,會讓糖尿病患者罹患腎病變的機率倍增,尤其糖尿病癮君子要當心,研究指出,如果每天一包菸,抽30到40年,初期腎臟病的年發生率增加為千分之128,比糖尿病控制不佳的千分之103還高。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許志成說:「如果有微量蛋白尿,你不注意它,血糖、血壓不控制的話,到最後變成真正的巨量蛋白尿,巨量蛋白尿以後,慢慢就會更進展到需要洗腎階段,但是如果微量蛋白尿有好好控制,是可以延緩腎臟功能惡化的趨勢。」

研究顯示,吸菸對血壓值低或罹病時間短的糖尿病患者影響大,跟不吸菸的人比起來,罹患初期腎病變的機率增加八倍,而且吸菸量越多,危險性就越高,一改過去罹患糖尿病時間短、血壓控制好,不容易發生腎病變的觀念。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完整窗格
減肥示範餐 2周減10斤
寄件者:
𥲤  
檢視通訊錄
收件者: kkkkk19700124@yahoo.com.tw
 
減肥示範餐 2周減10斤.txt (1KB)


 
內文形式: 減肥示範餐 2周減10斤.txt
減肥示範餐 2周減10斤
  
  醫生的減肥食譜很嚴格

  在這次干預行動中,營養師根據每個人的血脂情況開出了不同的處方,規定一天攝入食物的總熱量為1200∼1800熱卡,並要求大家不吃食譜以外的食物。

  他們的食譜是:

  早餐:一小袋雜糧(100克),一個雞蛋,一碗豆漿,少量蔬菜。

  中餐和晚餐:葷素搭配,以瘦肉、豆腐乾、蔬菜為主,米飯限50~100克。

  剛開始,不少人不能適應,幾天後,大家普遍減重1∼2斤,最多的一天減了3斤,兩周下來,每個人都發現褲腰帶都鬆了許多。

  一天吃油就一小湯勺

  減肥示範餐每人每頓的用油量只有5克,一天的用油量總共就一小湯勺。菜花、青菜、胡蘿蔔、瘦肉等都是煮好後再用一點橄欖油拌的,只有這種吃法,脂肪才不會超過標準。目前,我國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油脂平均消費量已近50克,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量(25克)的2倍。值得注意的是,植物油也不能吃得太多,還要警惕飲食中那些看不見的脂肪,如葷湯、乾果、奶及奶製品、烘烤食品等。

  青菜豆腐做法也很重要

  人們的健康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吃什麼、吃多少、怎樣吃。比如民間常講,「青菜豆腐保平安」,而麻辣豆腐、紅燒素雞等都是在油裡浸泡過的,這樣的豆製品吃多了,脂類也會超量。魚類雖然是低脂食品,但在起鍋時常要淋上各種調味湯汁,結果也就變成高脂食品了。很多老人為了「打掃」剩菜,吃飽了也要把湯湯水水喝下肚,導致肚子越喝越大。

  水果吃多了照樣會長肉

  蘋果、梨儘管都是低熱量水果,但如果一個梨將近半斤重,不知不覺就可能超量。夏天,很多人抱著西瓜不吃飯,10斤重的西瓜約有1000熱卡,相當於半斤以上的米飯,一般女性很容易吃掉半個西瓜,這樣怎麼能減體重呢?乾果裡面的脂肪很多,核桃仁、開心果、瓜子仁吃了一把又一把,一不小心就過量了。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所謂「大脖子」就是指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疾病的意思,甲狀腺是人體內重要的一個內分泌器官,它位在我們的頸部,就在氣管的前面,形狀像盾,分成左右兩葉及中間的峽部。
甲狀腺疾病是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它到底有那幾種呢?包括有葛雷夫氏病(最常見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甲狀腺炎(可分急性、亞急性及慢性甲狀腺炎等)、地方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良性腫瘤、甲狀腺惡性腫瘤等。它發生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五大類:一、環境因素:例如(一)碘攝取量不足,如地方性甲狀腺腫(二)藥物,包括有機碘、無機碘、鋰、硫氰酸鹽、鈷等(三)放射線(四)可能影響的因子:氟化物、鈣、樹薯、大豆等。二、免疫因子,例如葛雷夫氏病、橋本氏病(慢性甲狀腺炎)。三、遺傳因素,如荷爾蒙產生障礙。四、濾過性病毒,如亞急性甲狀腺炎。五、贅生的良性及惡性腫瘤,而它的發生率則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碘的攝取量。
甲狀腺腫大的影響?可以分成三方面來討論,一、症狀,二、美觀,三、良性瘤或惡性瘤。在症狀方面,可以分成局部性和全身性。在局部可以造成疼痛,如亞急性甲狀腺炎,突然發生腫大的出血性甲狀腺囊腫或甲狀腺癌合併轉移等,也可以因腫大壓迫到附近器官而造成不舒服,例如壓迫氣管可以導致呼吸困難。在全身性影響方面,主要是與甲狀腺荷爾蒙有關,如果分泌過低,如橋本氏甲狀腺炎,病人可能會有怕冷、便秘、虛胖、倦怠、皮膚乾冷、心博過慢等現象。如果分泌過高,病人可能會有怕熱,排便次數增加,甚至腹瀉、心跳過快、手顫抖、急噪、食慾增加等現象。
實驗室檢查方面,一般我們可以考慮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需要時可以加驗甲狀腺抗體

    檢查完之後就要考慮該如何去治療。治療的方法主要要依疾病本身而定,例如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會自己緩解的病,大部份只須症狀治療,幾個月後就沒事了。橋本氏病則需補充甲狀腺素,良性結節可以考慮追蹤或開刀,惡性腫瘤則必須開刀或加做放射線治療,並定期追蹤檢查。

 總而言之,甲狀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由於形成的原因甚多,而且變化多端,對病人常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對醫師而言也是極具挑戰性,因此如何詳細且正確的診斷以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T4及三碘甲狀腺素—T3),這些甲狀腺荷爾蒙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處細胞後可以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不論分泌過多或過少都可以造成身體的不適。.。另外對於心臟血管方面,肺部造血機能及其他內分泌系統,肌肉神經系統等也都有影響,在甲狀腺機能亢進時(甲狀腺荷爾蒙過多),病人會感覺到心悸、流汗增加、易緊張、急躁、怕熱、手會顫抖、運動時容易感覺氣喘、易感疲倦、較沒耐力、眼睛感覺不適、食慾增加但體重卻反而降低、排便次數增加、月經不順等症狀。相反的在甲狀腺機能不足時會感覺到倦怠、怕冷、便秘、流汗減少、皮膚乾燥、反應較為遲鈍、月經不順等症狀。90%(地方性甲狀腺腫)。台灣過去也是著名的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地區,自民國五十六年施行全面食鹽加碘後,地方性甲狀腺腫率已有明顯下降趨勢,但散在性甲狀腺腫仍佔有相當的比例。至於美國,有報告其流行率為4.5%。而在英國,有報告腫大的比例,男性為0.8%、女性為5.3%。一般而言,平均流行率約為4.2%,其中男性約為1.6%,女性約為6.4%,另外,小孩子發生率較低,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根據外國的追蹤調查得知,每一千人口中每年約有一個新的甲狀腺腫發生。—ATA,AMiA)但是前面已經提過,甲狀腺結節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機會並不高,而且功能正常與否並不能用來區分良性或惡性,因此就必須再依靠其他的檢查。過去,放射性甲狀腺同位素掃描、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超音波等都曾被用來檢查甲狀腺結節,也曾被嘗試用來區分良性與惡性結節,但所有結果均不理想。然而超音波檢查因為安全、方便、操作簡單、便宜而且敏感度高、可量結節大小且可區分是否為囊腫,因此目前仍被廣泛的使用在甲狀腺疾病的診斷上。.。所謂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是指用一般注射用的注射針直接由病灶抽取細胞,做細胞學檢查來判斷結節的特性,雖然也無法提供百分之百的準確度,但因為方便、低危險性、高準確度並可兼具部份治療效果而頗受肯定。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統計顯示,人一生約有1/3時間用於睡眠,優質睡眠對人體健康及長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越來越多現代人睡眠品質每況愈下,不少人更飽受失眠之苦,失眠雖不會痛,但失眠起來還真難過。專家表示,許多惱人的睡眠問題其實肇因於自身生活習慣和行為。針對常見影響優質睡眠的迷思,care2.com網站指點迷津,引導人們如何從生活習慣下手擺脫困境。

★迷思:運動促進睡眠百無禁忌

運動可緩解白天累積的緊張,放鬆身心;而平日常運動者睡得更好更深。每週至少3天,每次20~30分鐘;散步、游泳、騎車、柔軟操,或肌肉放鬆運動,都是不錯的選項。人們以為隨時隨地都適合運動,不解為何有時運動後反而不易入睡。

好眠妙方:運動定時定量,睡前避免劇烈運動

想要睡得好,運動可不是百無禁忌,最好能防範下列情況:

「時間」禁忌:理想運動時間是下午稍晚,或傍晚時刻,此時有助於降低白天的壓力。萬不得已,最好在就寢前兩小時完成,如此一來,體溫才能降低到適於睡眠的低溫,大腦也不會因過度興奮而難以入眠。

「劇烈」禁忌:切忌睡前劇烈運動,因為它會令筋骨酸痛而影響睡眠;此外,還會讓大腦生產腦啡(一種類似嗎啡的物質),有提神的效果,讓人無法成眠。

「氣氛」禁忌:在緊張氣氛下運動,並不能幫助睡眠;唯有放鬆心情,才能達到效果。

★迷思:饑餓不易睡著 睡前可儘管吃

咕咕叫著的胃會防礙安靜入睡,有人為避免饑餓上床,於是在晚間肆無忌憚地進食。事實上,不當的飲食是造成徹夜難眠的原兇。

好眠妙方:睡前盡量別吃 飲食要適當

以下是會影響睡眠品質的飲食忠告:

﹡晚上享用大餐迫使消化系統超時工作,快餐需要長時間消化,這類飲食都無法讓人好好成眠。建議吃低卡路里食物,如香蕉或蘋果。避開會產生氣體的花生、大豆、水果或蔬菜。太晚用餐也難以入睡。

﹡晚上頻尿會影響睡眠品質,睡前兩小時勿食用水果,特別是富含鉀有利尿作用的水果;同樣地晚上不要喝大量液體。

﹡睡前不要吃精製穀物和含精製糖的點心;否則,盡量選擇富含高蛋白的餅乾,它能提供L-色胺酸,有助於產生退黑激素(亦稱為睡眠荷爾蒙)。

★迷思:酒精有易入睡

人們相信睡前小酌有助眠效果,許多人甚至習慣夜晚喝上一杯。專家指出,酒雖會令人昏昏欲睡,但那只是暫時的,即便是適量飲酒,它也會增加睡眠階段的變換,使身體得不到深層次休息,甚至清晨頻繁醒來,睡眠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換言之,酒精對整體睡眠品質並不利。

好眠妙方︰忌煙、酒和含咖啡因食物

﹡不只是酒,任何含興奮劑的東西都應該避食。

﹡由於咖啡因讓人難以入睡,且睡不安穩,儘量不要在傍晚六點以後飲用茶及咖啡。

﹡有些藥物會影響睡眠,如含興奮劑的減肥藥片。

﹡尼古丁比咖啡因更具刺激性。研究顯示,煙會提神導致反效果。重度吸煙者難眠、易醒,少有深度睡眠。也有研究指出,一天抽兩包的吸煙者若戒煙,其輾轉難眠的時間會減少一半。

★迷思:早早睡,早入眠

許多人都有翻來覆去睡不著的經驗。有些人因此早早上床,冀望能儘快安眠。過度執意入睡,結果反因壓力過大而適得其反。同樣地,越是擔心睡不著越無法成眠,並造成惡性循環。

好眠妙方:別一味強迫自己入睡

當發現無法於45分鐘內睡著時,不妨起身進行輕鬆的活動約1-1.5個小時,引導身體逐漸進入休眠的放鬆狀態。聽聽輕柔的音樂、閱讀平和的書籍、練練瑜珈、靜坐或簡易的伸展操等,都可嘗試。加州大學研究顯示,睡前沖個溫水澡有降低體溫,幫助入睡的效果。

★迷思:電視是睡眠的催化劑

有些人在客廳看電視時容易睡著,便誤認為可依樣畫葫蘆在臥室看電視幫助入睡。這樣的睡眠往往因不斷被電視驚醒導致睡眠品質不佳,最後很難再成眠。

好眠妙方:就寢前營造睡眠環境

夜晚就寢前1~2小時,應停止刺激腦細胞的任何活動,換言之,避免盯著電腦螢幕、關掉電視和電話,尤其切記勿將公事帶上床,讓臥室成為單純睡覺的地方。

此外,專家建議,白日不管是邊看電視邊打瞌睡,或者是午休小盹,建議在四點前,且不要超過30分鐘,否則容易破壞人體的睡眠周期,影響夜晚的睡眠品質。

再者,好的睡眠環境對於自然成眠起著相當的作用。

一般而言,身體仰賴自然陽光及黑暗以辨識就寢與起床時間。即使是最微弱的燈光都會干擾人體對黑夜來臨的生理判斷,阻礙退黑激素的產生,進而影響睡眠,因此就寢時,宜保持臥室內昏暗、安靜和涼爽。

★迷思:好好利用假日補眠

有人熬夜處理繁重公務或惡補課業,有人欣賞影碟或外出遊樂直至深夜,要不就是通宵狂歡,藉以減壓放鬆。不少人以為平時犧牲睡眠不是大問題,大可以利用假日好好補眠。報告發現,補眠所能發揮的作用只是「暫時性」。

好眠妙方:維持規律的起床與就寢時間

針對補眠效果進行的研究,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發現,在睡醒後2小時,「補眠」確能彌補睡眠不足所造成的影響;然而,在清醒30個小時後,比起正常睡眠者,睡眠週期改變者的表現明顯遜色許多。

主持這項研究的科恩醫師進一步表示,一整晚長覺雖能讓精神體力恢復至正常狀態,不過它大約只能維持6個小時,隨著清醒時間越長,表現會相形惡化,且容易犯下疲勞相關的錯誤。

這個影響在夜間表現比白天更為明顯,主要是因為白天陽光充足,受生理時鐘影響,比較能保持清醒狀態,暫時掩蓋長期睡眠不足的疲憊;但若日落不息,再加上熬夜,則累積的睏盹會使注意力和反應能力急速惡化。

也有研究報告指出,人體生理時鐘的週期穩定主要靠規律的睡眠型態,換言之,不定時的就寢與起床容易擾亂生理節奏,反而成為良好睡眠的頭號敵人。

★迷思:安眠藥治療失眠萬無一失

許多人藉助安眠藥解決令人痛苦的失眠,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事實上,不少研究指出,短期內看起來它或許是個好法子,但時間一久,反而會讓睡眠問題更形嚴重,而長期服用則會帶來諸多危害。

好眠妙方:學習放鬆、放鬆、再放鬆

除了身體問題外,大多數睡眠障礙來自於壓力。針對壓力問題,專家表示,許多人腦袋無法獲得片刻安寧,因此無法好好休息,藉著安眠藥並不表示根本問題從此獲得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減輕壓力著手。像是練練氣功、瑜珈或是冥想,藉此放空、定神並抒發來自各方的壓力。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各種臟器的癌症為對象陳述,將手術法與其他治療的優劣做一比較,提供你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法。本章主要目的是想說明,從癌症各種治療法中,如何選擇最恰當的治療法。

肝癌

一直以來,肝細胞癌只要可能切除,就會採用手術治療的方式。但是,大部分肝細胞癌都併發肝硬化症,所以動手術後,因為肝功能減低,術後死亡率很高。即使腫瘤很乾淨的切除掉,因為肝臟本來就併發很容易演變為肝癌的肝硬化症或慢性肝炎,所以復發率也很高。因此,不用開胸剖腹的各種治療法爭相開發出來。

最先嘗試的是酒精注入療法。多數醫院施行此種治療方法的條件是限定腫瘤的直徑不超過三公分,數量在三個以內。也有放寬施行條件的醫院,但是多半成績不好(亦即容易復發)。

酒精注入療法很快的普及各地,但是治療後的存活期,在各醫院之間出現很大的差距。究其成功與否的原因,似乎歸結於肝癌病灶存在範圍的診斷力,與酒精注入點的正確判斷。就如外科醫師的技術有靈巧、遲鈍之別,內科醫師的治療也有高明、笨拙之分。

但是,近年來導入的無線電波燒灼法相當盛行。另外,電子線性加速器的定位放射線治療也加入治療的選項之中。

各個治療法都有其長處與短處,只要是醫師技巧成熟,都是可以接受的治療法。併發肝硬化或慢性肝炎時,因為肝癌的復發率高,應該盡可能避免手術,選擇其他方法為佳。

肝轉移癌

胃癌、肺癌、乳癌等固體癌轉移到肝臟時,雖然可看到的只有一個,但是經常有多數還看不到的潛伏癌存在,而且例外的案例恐怕非常的稀少,在一百人,甚至一千人中只有一人。因此,肝轉移癌一般不宜施行手術。如果肝轉移癌只發現一個,而且其他臟器也不見有轉移癌時,一般都以無線電波燒灼法或定位放射線療法治療。

但是,從大腸癌引發的肝轉移癌則不在此限。因為被發現的轉移病灶數,常正確的反映真實的情況。因此,如果動手術能把轉移病灶乾乾淨淨的清除掉,那麼有三成患者能繼續存活五年以上,其中也有多數患者因此痊癒。但是,在此非強調不可的是,一定要乾乾淨淨的切除掉,如果獨漏一個也一定會復發。再者,有時會遭遇非常為難的情況,在手術前的各種檢查雖只看到一個轉移病灶,但是一旦開刀剖腹時,卻發現很多微小的病灶,不得不忍痛放棄手術。

大眾媒體常誇張報導,由大腸癌轉移的肝癌動手術切除後,治癒率非常好。其實,這些好成績是因為嚴格選定手術對象。一般的肝轉移癌患者不是無法動手術,就是術後效果不好。總之,動手術對身體造成的負擔很大,就算可以動手術拿掉,還是應該同時考慮一下手術以外的方法。@

轉載自:《癌症別急著開刀》臉譜出版社 提供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肝患者的老婆問醫師:「我先生有B肝,以後一家人吃飯是否應該公筷母匙?」

醫師:「公筷母匙是很好,不過B肝不會從飲食傳染,A肝才會!」

患者老婆:「為什麼?因為B肝是B級比較弱嗎?」

醫師才剛喝了一口水,被嗆得說不出話來……。



【正確觀念】B肝只會從血液及性行為傳染,不會從唾液及飲食傳染。

台灣早年曾以「公筷母匙」運動來推行肝炎的預防觀念。或許當年這個公共政策因推行成功而深入人心,一般民眾每聽到有人罹患肝炎,就聯想到公筷母匙。但其實這項宣導是針對A型肝炎的預防,而非B型肝炎。

造成A型肝炎和B型肝炎的是兩種不同的病毒,並不是A型是A級病毒、較強;B型是B級病毒、較弱。A型肝炎可經由唾液、食物、飲水傳染;B肝則藉由血液及性行為傳染。

B型肝炎的主要傳染途徑為:已感染到B肝病毒的血液或體液,經由破損的皮膚或粘膜把病毒傳染給受感染者。其傳染方式主要有兩種:

1. 垂直傳染:B肝帶原的母親於生產過程中,可能把B肝病毒傳染給新生兒,受感染的嬰兒將來成為慢性B肝帶原者的機會,高達九成。不過從民國七十三年開始,政府勵行B肝預防政策以後,垂直傳染發生的機率已大為降低。

2. 水平傳染:主要經由輸血及不潔注射器具的使用而傳染。另外,針灸時未使用抛棄式針具、刺青、穿耳洞,共用牙刷、刮鬍刀、針頭等,也都是可能的傳染途徑。

結論是:B肝主要不是經由唾液及飲食傳染的,所以公筷母匙的公共衛生政策固然好,卻不是用來預防B型肝炎傳染的方法。


【深入了解】B肝帶原與慢性B肝帶原
這個題目有沒有把你搞糊塗了?慢性B肝帶原不就是B肝帶原嗎?有什麼不同?就是不同!

「B肝帶原」是指一個人的體內帶有B肝病毒的情況;而「慢性B肝帶原」則是已確定B肝病毒將從此長久存留在患者的體內,成為終生帶原的狀況。也就是說「慢性B肝帶原」一定是「B肝帶原」;而「B肝帶原」卻不一定是「慢性B肝帶原」!

當一個患者經抽血驗出B肝表面抗原(HBs Ag)陽性時,我們稱此患者目前為B肝帶原,因為其體內有B肝病毒。但是這種帶原狀況可以只是暫時的。可能經一~二個月之後,患者的免疫系統就把體內的病毒完全清除,結束B肝帶原的狀況,同時產生有終生免疫效果的B肝表面抗體(Anti-HBs Ab)。

但是B肝帶原患者的免疫系統也可能無能為力,清除不了B肝病毒。B肝病毒就會永遠躲在肝細胞裡面,與患者白頭偕老,終生為伍。這種情況即是「慢性B肝帶原」。當一個「B肝帶原」者的B肝表面抗原陽性持續半年以上時,我們就認為該患者體內的B肝病毒將不會消失了。即患者已成為「慢性B肝帶原」者。

慢性B肝帶原者因為B肝病毒長期蟄居在肝臟裡面,日子久了可能引發慢性肝炎,將來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所以,對於慢性B肝帶原的患者,應該每四~六個月追蹤檢查一次。需要追蹤檢查的項目包括:肝功能指數(GOT、GPT)、肝癌指數(AFP)及肝臟超音波。

--轉載自 華成圖書《健康100問,不可不知的錯誤觀念》@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