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患者的老婆問醫師:「我先生有B肝,以後一家人吃飯是否應該公筷母匙?」

醫師:「公筷母匙是很好,不過B肝不會從飲食傳染,A肝才會!」

患者老婆:「為什麼?因為B肝是B級比較弱嗎?」

醫師才剛喝了一口水,被嗆得說不出話來……。



【正確觀念】B肝只會從血液及性行為傳染,不會從唾液及飲食傳染。

台灣早年曾以「公筷母匙」運動來推行肝炎的預防觀念。或許當年這個公共政策因推行成功而深入人心,一般民眾每聽到有人罹患肝炎,就聯想到公筷母匙。但其實這項宣導是針對A型肝炎的預防,而非B型肝炎。

造成A型肝炎和B型肝炎的是兩種不同的病毒,並不是A型是A級病毒、較強;B型是B級病毒、較弱。A型肝炎可經由唾液、食物、飲水傳染;B肝則藉由血液及性行為傳染。

B型肝炎的主要傳染途徑為:已感染到B肝病毒的血液或體液,經由破損的皮膚或粘膜把病毒傳染給受感染者。其傳染方式主要有兩種:

1. 垂直傳染:B肝帶原的母親於生產過程中,可能把B肝病毒傳染給新生兒,受感染的嬰兒將來成為慢性B肝帶原者的機會,高達九成。不過從民國七十三年開始,政府勵行B肝預防政策以後,垂直傳染發生的機率已大為降低。

2. 水平傳染:主要經由輸血及不潔注射器具的使用而傳染。另外,針灸時未使用抛棄式針具、刺青、穿耳洞,共用牙刷、刮鬍刀、針頭等,也都是可能的傳染途徑。

結論是:B肝主要不是經由唾液及飲食傳染的,所以公筷母匙的公共衛生政策固然好,卻不是用來預防B型肝炎傳染的方法。


【深入了解】B肝帶原與慢性B肝帶原
這個題目有沒有把你搞糊塗了?慢性B肝帶原不就是B肝帶原嗎?有什麼不同?就是不同!

「B肝帶原」是指一個人的體內帶有B肝病毒的情況;而「慢性B肝帶原」則是已確定B肝病毒將從此長久存留在患者的體內,成為終生帶原的狀況。也就是說「慢性B肝帶原」一定是「B肝帶原」;而「B肝帶原」卻不一定是「慢性B肝帶原」!

當一個患者經抽血驗出B肝表面抗原(HBs Ag)陽性時,我們稱此患者目前為B肝帶原,因為其體內有B肝病毒。但是這種帶原狀況可以只是暫時的。可能經一~二個月之後,患者的免疫系統就把體內的病毒完全清除,結束B肝帶原的狀況,同時產生有終生免疫效果的B肝表面抗體(Anti-HBs Ab)。

但是B肝帶原患者的免疫系統也可能無能為力,清除不了B肝病毒。B肝病毒就會永遠躲在肝細胞裡面,與患者白頭偕老,終生為伍。這種情況即是「慢性B肝帶原」。當一個「B肝帶原」者的B肝表面抗原陽性持續半年以上時,我們就認為該患者體內的B肝病毒將不會消失了。即患者已成為「慢性B肝帶原」者。

慢性B肝帶原者因為B肝病毒長期蟄居在肝臟裡面,日子久了可能引發慢性肝炎,將來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所以,對於慢性B肝帶原的患者,應該每四~六個月追蹤檢查一次。需要追蹤檢查的項目包括:肝功能指數(GOT、GPT)、肝癌指數(AFP)及肝臟超音波。

--轉載自 華成圖書《健康100問,不可不知的錯誤觀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