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疾病:

甲狀腺惡性腫瘤(癌)約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同時也是內分泌科門診中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每十萬人中有三至十個甲狀腺癌的案例被發現,同時於過去十年資料顯示其發生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依94年衛生署的統計,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居女性癌症第七位,男女發生比率約1:3,且好發於20-40歲年輕女性。因此建議年輕女性朋友說平時照鏡子時,除了注視臉部外,也順便往下仔細檢查自己的頸部,看看是否有異常凸起的腫塊。若有發現異常,應儘速找合適的醫師做檢查,以便早期發現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依其組織形態之不同,可大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未分化癌(分化不良癌)四類,其中以乳突癌所佔比例最高,其次是濾泡癌,其他的癌則較少。而腫瘤生長的特性也從發展很慢的甲狀腺乳突癌至最惡性的、可在一年內死亡的甲狀腺未分化癌而有所不同。但是比起其它癌症病人而言,甲狀腺癌的病人算是幸運的,因為甲狀腺癌的發生率較低,容易治癒,存活率更是遠高於其它癌症,所以只要病人能夠及早求醫獲得完整性的醫療照顧,一樣是可以活得久久長長健健康康。

真正引起甲狀腺癌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
 在小孩時期,頭頸部或胸部上方曾因淋巴腺炎或腮腺炎而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較易發生甲狀腺癌,而且可以在十至二十年後發生。
 
(2)
 有些「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可能與甲狀腺惡性淋巴瘤的發生有關。
 
(3)
 遺傳因素:約四分之一的甲狀腺髓質癌患者具有家族遺傳之傾向,故髓質癌患者之家屬應做相關癌症之篩檢。
 
臨床表徵: 

最常見的症狀是甲狀腺局部腫大或頸部摸到硬塊,且腫塊日漸增大,則可能罹患甲狀腺癌。此外,當腫瘤壓迫到返喉神經時會出現聲音沙啞、侵犯食道時則會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若侵犯到氣管則會出現呼吸困難及胸部不適等症狀。少數患者若發生遠端轉移,則其症狀會依轉移的部位而有所不同,如轉移至脊椎可能會引起手腳酸麻或無力等,若遠端轉移到其他部位,如:腦部轉移會引起頭痛及嘔吐;骨頭轉移會造成病理性骨折引起疼痛;肺部或縱隔腔轉移會引起咳嗽、喀血及胸部不適等之症狀。

 診斷:
 
(1)
 身體物理檢查:甲狀腺觸診及檢視頸部淋巴結。
 
(2)
 超音波檢查:可分辨甲狀腺是囊腫或腫瘤,一般前者癌病變機會較低。
 
(3)
 X光檢查:
食道鋇劑X光檢查,如出現氣管狹窄、缺損、移位或甲狀腺邊緣不規則,或出現微小鈣化(psamoma bodies)均應懷疑甲狀腺癌的可能。
 
(4)
 細針吸引腫瘤細胞學檢查:
這是最簡便的診斷方法,利用細針穿刺腫瘤(有時會搭配超音波指引),吸取腫瘤細胞並置放於玻璃片上,經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即可得到初步診斷。除了細胞抹片檢查外,尚可作甲狀腺活體切片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及作分類。
 
(5)
 核子醫學檢查:
因甲狀腺癌細胞積聚碘的能力較正常甲狀腺細胞差,故進行放射性碘或硒化物甲狀腺掃描檢查時若出現甲狀腺冷結節區(cold nodule),應懷疑甲狀癌的可能性。
 
 治療:
 
甲狀腺癌的治療,主要分成四個部份:
(1) 外科治療:
手術通常是治療甲狀腺癌的第一步,以儘量切除癌組織為主。其手術方法往往依據癌細胞的種類、腫瘤大小、是否轉移、年齡及性別等而有所差別。同時依照手術切除的範圍,大概可分為「甲狀腺全切除」、「近甲狀腺全切除或次甲狀腺全切除」、及「小部分甲狀腺切除」等。手術治療的併發症包括返喉神經受傷引起聲音沙啞、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引致血鈣過低)及聲帶麻痺等。這些症狀可能只是暫時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對於淋巴轉移或局部復發的患者,手術仍是最佳的選擇。

手術治療後通常會合併手術數週後給患者吃中等劑量的碘131來消除手術留下來的甲狀腺組織。之後會安排碘131全身掃瞄來看看還有沒有殘留的甲狀腺組織或惡性腫瘤。同時,做完掃瞄之後就可開始每天口服甲狀腺素,除了適當補充生理所需的甲狀腺素,避免發生甲狀腺功能不足的情形外,並可藉由口服補充甲狀腺素而產生對腫瘤抑制的效果,需注意的是一旦接受甲狀腺切除的病患,終身服用甲狀腺素是必須的。

(2) 放射性同位素碘(I-131, 又稱原子碘-131)治療:
吸收碘是甲狀腺細胞特有功能,雖然甲狀腺癌細胞的吸收能力不如正常甲狀腺細胞,但即使是分化不良性的甲狀腺癌細胞仍然具有像正常甲狀腺細胞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功能,對碘的親和力也較身體其他部位細胞高400-600倍。所以能有效的將放射性碘帶入甲狀腺細胞中,藉由放射性碘所釋出之β射線來殺死甲狀腺癌細胞,而β射線在組織中射程僅約2毫米,因此對甲狀腺周圍正常組織影響不大。

由於甲狀腺細胞積聚碘的能力受到TSH的影響,所以如需利用放射性碘治療甲狀腺癌必須先以手術完全切除甲狀腺,待約四至六週後如患者血中TSH濃度大於30μU/ml(或手術後直接給予合成的TSH後)再給予100 mCi放射性碘治療效果較佳。

一般而言,放射性碘治療對乳突癌及濾泡癌等分化較好的腫瘤較有效,可當作手術後及併發軟組織轉移的輔助療法。若其甲狀腺無法完全切除、為多發性病變、或癌細胞已侵犯周邊組織或遠處轉移時,皆應接受高劑量的放射碘治療。

要注意的是放射性碘治療前,要先停用甲狀腺素並採低碘飲食四星期。若患者無法忍受停用甲狀腺素三至四週,目前已有基因重組合成的甲促素,可供注射使用,可避免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狀況發生。

放射性碘的副作用不大,一般較常見的有厭食、噁心、頭暈、皮膚搔癢、前頸部疼痛(放射性甲狀腺炎)、唾液腺或胃腺腫脹、及骨髓抑制等,但通常為暫時性而於1至2星期後消失。至於較常見的併發症有腮腺炎和甲狀腺發炎,有時甚至會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纖維化或嚴重的血液疾病,只有在使用大劑量的放射性碘後才會發生。

(3) 體外放射線治療:
對於極惡性的未分化癌或併骨轉移導致劇痛的甲狀腺癌,由於其對放射性碘反應不良或全無反應,可嘗試使用「鈷六十」直線加速器所產生的放射線能量來破壞、殺傷癌組織,以減緩癌細胞的生長及減輕痛楚。

(4)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一般來說對甲狀腺癌的治療效果有限,故較少採用。
 
 
 追蹤:
 
在手術及放射性碘治療後一年內,應每3個月檢查一次血中甲狀腺素(T4或freeT4)、TSH及甲狀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濃度,以便調節甲狀腺素之用量與追蹤是否復發。每隔一年左右,停用甲狀腺素一個月,作一次碘131全身掃描以偵測是否有無復發。另外,骨頭掃描,電腦斷層攝影在必要時也可使用。在某些案例中,正子攝影也可偵測復發之部位。

血中甲狀腺球蛋白濃度(Tg)可以作為分化良好型甲狀腺癌是否復發的指標。如果它的值突然升高的話,應安排全身放射性碘掃描檢查,以便察看是否有甲狀腺癌復並安排適當治療。此外,所有患者每年應作一次胸部X光檢查以測知是否有肺部轉移。由於過量補充甲狀腺素會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副作用,因此女性患者每年應檢查一次骨質密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的頭像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陳哲話語 & 張耿源心靈傳奇&凡尼司會員專區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