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22K方案?

 

原文: 什麼是22K方案?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210副總統辯論當中,候選人蘇嘉全問到22K方案,筆者猜想絕大部份人(包括候選人)恐怕也都不清楚,那是什麼?

 

民國97年下半年美國雷曼兄弟宣佈破產,引發了全球經濟危機,當時的行政院劉院長立即宣佈銀行存款全保障,穩住了台灣金融,並立即推動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三挺政策」等。由於這波經濟衝擊來勢洶洶,不少企業因出口訂單驟減,面臨破產倒閉的危機;當時,沒有人可精準預測不景氣會持續多久,勞資雙方為求生存各退一步而採取所謂的「無薪假」,勞方工資減少,資方壓力減輕來共度難關!無薪假人數於982238,975人達到高峰,在勞資政三方努力下,無薪假人數於一年後(992月)減少到2,572人,台灣很快脫離金融海嘯風暴。

 

在當時,除了原本有工作的人面對裁員或減薪的困境,對於甫畢業之大學生來說,就業機會更是缺乏!每年超過20萬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缺乏工作經驗,找工作談何容易?政府鑑於社會新鮮人將面對此打擊,同時考量到,大專畢業年輕人的勞動參與率呈現逐年下滑趨勢,已經有好幾年了,不少畢業生待業在家,且時間愈來愈長。於是政府針對社會新鮮人設計一個方案,那就是於9831啟動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作為「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16項方案之ㄧ。

 

「短期促進就業措施」是政府因應經濟情況不佳時的策略,實行久遠,並非創新,此方案同屬此性質。然而,此方案仍有其特色,除了對象鎖定為大專畢業生,在作法上有些突破,亦即,建立教育部、大專院校與勞委會的合作平台,來協助近三年大專畢業生進入職場實習,由政府提供每個畢業生每月22千元薪資並外加勞健保(俗稱22k),輔導他們進入和學校建教合作之企業職場,實習工作為期一年,總共提供3萬餘個名額(實際參與人次為38,597)。雖是諸多「促進就業計畫」之一,此方案受到社會格外矚目,乃因為該「就業」方案開始時由教育部來主導。

 

在方案中政府提供實習機會三萬餘個,約只佔近三年畢業生總數之5%,主要對象為畢業生當中就業競爭力相對較弱者或未參與勞動者。實施一年下來,參與方案者有34%一年後仍留在實習企業繼續工作,15%則在實習過程中找到其他工作。這個方案除了提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在經濟不景氣下有就業與訓練的機會;透過勞政與教育的結合,也發展出以下幾個功能:1)各大學畢業輔導追蹤機制重新建立起來,促進各校主動掌握畢業生及其就業情形,增加大學對校友的關懷,提昇畢業校友向心力;2)各大學與企業關係更加緊密,促進產學合作;3)透過教學、研究、訓練進修、創業與職場體驗等方式,協助大專畢業生進入職場,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並建立短期就業轉銜機制。

 

此方案甫推出時,即有不少人批評,企業會利用此「免費」勞動力來取代原有受雇者(特別是中高齡),甚至在98年「五一大遊行」作為訴求之一。由於金融海嘯持續了數月之後,愈來愈多企業以無薪假或減薪方式(而非關廠歇業)來渡過難關,中高齡若被裁員主要是大環境而非此措施(因無薪假人數已減少),加上參與方案之企業,所分配到名額以15名為最多,很難產生排擠作用,遑論中高齡勞工的技術與經驗也是很難被無經驗的年輕人所替代的。

 

因此,有人改批評,此方案拉低了大專畢業生的薪資水平。關於這點,確實很難解釋,但也難以證實,因為在金融海嘯期間薪資水平下降已是普遍事實,這三萬餘位社會新鮮人,由政府提供22k薪資,若加計勞健保費用超過26千元,是否具有下拉「兩千元」(原本大專畢業生薪資平均每月28千元)薪資的力道,當然可以質疑。但筆者認為,此方案主要提供了大專畢業生「多」一個選擇的機會,而且因數量有限,通常是就業機會較差的畢業生會來參與。因此,議題的焦點,應在於檢視此方案對於參與者是否產生了「實習」或「職訓」的功能?以及此方案是否有減少大專畢業生勞動力閒置的功能?關於這兩點,從持續在職場的參與者所占比例,以及年輕人勞動參與率趨勢不再下滑來看,應是無法輕率否定的!

 

此方案已結束多時,回顧其功能確有其安定與提昇年輕人參與勞動的效果,然方案的執行也並非沒有缺點。例如,有一小部份企業或學校,以不申請白不申請態度,沒有有效運用此勞動力,年輕人也未必能學習;此外,技職體系大專院校許多已具有類似機制,此方案可能「多此一舉」,而仍有少數「綜合大學」以升學為主流,輔導就業不僅較少經驗,對此方案也似乎興趣不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