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Pi》對台灣的啟示

明報專訊】在台灣經濟與政治一片低迷氣氛中,著名導演李安舉行了新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首映,不只票房極佳,更引起社會熱烈討論。這些討論不能免俗地涉及目前流行的文創產業,但對這部以探索宗教與生命為主題的電影的議論,正反映出台灣社會確實缺乏足夠的自省能力。

《少年Pi》電影劇本原著極佳,主題是講述印度少年在跨宗教、跨文化的環境中成長,於一次船難中探索到宗教與生命的意義。除極具亞洲特色的生命宗教觀點,李安還運用先進的3D技術把電影拍得驚心動魄、氣勢磅礴,其藝術成就已足以令他晉身大師級人物。

李安赴台取景之感性意義

台灣是李安的故鄉,回台灣拍電影有他感性的意義。電影場景除部分在印度的街頭與學校拍攝外,逾七成在台灣各地取景,包括台北木柵動物園、墾丁白砂灣以及屏東主題公園白榕園,海上場景則是在台中水湳機場花數億台幣架設大型造浪機器與攝影棚。

李安在台灣拍電影的感性理由除獲得社會熱烈回響,卻也冒出令人瞠目結舌的意外回應。一些粗鄙的政治人物與庸俗媒體批評,指電影在台灣拍攝「為何沒有行銷台灣?」甚至以韓國政府透過影視產品成功行銷韓國文化為例,言下之意似乎就得在鏡頭上大剌剌地貼上「台灣」兩字才算行銷。

庸俗政客媒體轟未推銷台

與粗鄙政客與庸俗媒體應對的,則是疏懶的台灣官員。本地旅遊業者順勢推出電影場景之旅,推廣台灣山光水色,連場景有限的印度都有當地政府組織旅遊文化活動以招徠遊客,唯一沒有作為、只會拉李安一起合照沾光的就是台灣官員。

台灣社會勇於奮鬥的精神曾經創造令人羡慕的經濟成就,但在面臨轉型時卻因缺乏自省而慌了手腳。面對問題時,領導人賴大環境與在野黨,在野黨賴大陸打壓,企業主賺不到錢賴政府,青年人職場無發展賴老闆。官員不知該做什麼,民眾茫然不知所措,既無方向也沒信心。對缺乏自省的台灣而言,《少年Pi》對宗教與生命的自我探索,應該就是台灣渡過轉型期最需要的能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