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頭」在台灣民間信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早期農業社會裡,它是迎神賽會酬謝神明恩典的儀禮。而陣頭中多采多姿的表演,更成為當時淳樸的農業社會人們生活中的主要娛樂。


傳統藝陣源自「百戲」,明清之際,先民渡海來臺,也將民間藝陣同時傳遞來臺,歷經四百年的衍演發展,各種藝陣不祇保存傳統民族文化的精神,也呈現本土的風貌。「台灣陣頭」一般所指為「福佬陣頭」,但有時也會出現原住民或客家陣頭。種類豐富,演藝範圍很廣泛,深入民間各角落,都以「落地掃」形式表演,也就是不用舞臺,就地演出,觀眾與演者距離接近,所唱所演出俱為大眾心聲,充滿了鄉土的親和,隨著時代的變遷,更成為一種紮根於民間的傳統藝術。


臺灣民間陣頭以演出性質分類,可分成文陣與武陣兩種:


一、陣頭-歌舞性質濃厚,娛樂性強,有故事情節,有對白,有完整的後場伴奏,表演形式大多為載歌載舞,旋律性強,又可分為音樂類的北管、南管、八音、歌仔戲、大鼓陣等,歌舞類的如車鼓陣、牛犁陣、桃花過渡、七響陣、番婆弄、才子弄等載歌載舞的小陣,以及遊藝類的藝閣、花車、布馬陣、公背婆等。


二、武陣-宗教性質強烈,多帶有武術、特技之表演。形式大多為只舞不歌,如宗教類的家將團蜈蚣陣、十二婆姐陣、大仙尪仔陣,武術類的龍陣、獅陣、宋江陣、跳鼓陣、高蹺陣、鬥牛陣、公婆陣、跑旱船、水族陣、五營陣等以及體育類的醒獅、舞龍。


以下就分別來介紹各種陣頭的由來及特色:


一 . 文陣:

01.牛犁陣:

模仿自農耕作業,成員包括一對老公婆、三個生扮農夫、三個旦扮演村姑、假牛以人稱牛頭,加上管絃的樂師。上演時三生三旦,且歌且舞,相互答唱,有時互相捉弄調情,最為逗趣的是那對老公婆,不時製造一些打諢的笑料,帶動了種個場面的高潮.


02.布馬陣:

起源於類似竹馬戲。相傳清代傳到台灣,原稱為「紙馬陣」。相傳某日皇帝出遊,恰被忠臣遺孤所救,因而受封榮銜,並賜白馬衣錦還鄉,因其未騎過馬,一路上險象環生。「布馬陣」便是以其行進顛簸過程敷衍而成的。


03. 七響陣:


可能是由早期乞丐行乞時所表演技藝之一的「拍響陣」繁衍而來。表演時有歌有舞,但有時另加特技表演,一陣七人,兩生兩旦外加三個老丑。唱曲非常豐富,內容悉為傳統戲曲的濃縮。


04.番婆弄:


是一種「相褒」的民間小戲。「番婆」是台灣民間對有理說不清、做事顛三倒四或個性乖僻無常的「三八查某」的一種謔稱。「番婆弄」中的「番婆」,給人的感覺好像很「強」,只要合她的意,就可和他結為夫妻,一副強迫推銷的樣子,完全不問人家的感受,表現臺灣早期社會女人活潑和放任的一面。和「車鼓戲」陣頭相似,是丑、旦對演的模式。目前所見,「番婆弄」的陣頭並不多,常與「車鼓陣」混在一起。


05.才子弄:


一團六人,五人上場表演,一人幕後放錄音帶,早年是現唱現舞,還有劇情。「才子弄」的表演,行進間隨節奏舞弄,以手部動作為多,「才子」走在前頭,雙生居中,雙旦墊後。停止間(在廟前)則略有陣形變化,大致有生旦對弄、圍圈舞弄、生旦弄才子、才子弄生旦等多種,不管誰弄誰,「才子」一定是主角。「才子弄」的內容,大抵在車鼓戲的範圍,只是較車鼓陣含蓄,變化也沒車鼓陣多。


06.桃花過渡:


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民間小戲,產自嘉南平原的車鼓調,描述一位「撐渡伯仔」在擺渡中吃「桃花姊仔」豆腐的故事,被利用成為一種鄉土陣頭。表演時有兩種形態,一是「行路過渡」,一是「坐船過渡」。「行路過渡」在地面表演。「坐船過渡」由一男一女分飾兩角,對坐在裝置於小貨車上的木船道具裡,外面捲繞彩布作為海浪。


07.公背婆:


最早看到這種藝陣是臺灣光復初期,由走江湖的賣藥商人表演以招徠顧客,後來,變成了藝陣。表演時,由一個丑演婆,頭繫包頭巾,滿面花粉,嘴唇還塗著紅胭脂,背婆的「公」是紙糊的,戴了個破泥帽,雙袖朝後面做成環抱背人狀。沒有配樂,祇是「婆」自說自答。


二 . 武陣


01. 宋江陣:

相傳北宋時,水滸傳中的知名人物宋江,以民團抗官軍成功而聲名大噪,所以通稱為宋江陣。是一種武術性的藝陣,流傳於嘉南平原以南的農業社會中,以高雄縣最多,應該是所有宗教陣頭中聲勢最大的。據說最早是仿水滸傳中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組成一百零八人陣。現在一般都以七十二、五十、四十二、三十六人較多,其中又以三十六人最為普遍。陣中使用兵器有頭旗、雙斧、棍、月牙鏟、踢、藤牌、短刀、雲南斬馬刀、鉤、雙刀、關刀、雙眼、傘等,早期在鄉鬥中扮演了相當重要之角色。


02.八家將:


參考資料 塵緣
  • 2007-10-28 17:38:36 補充

    本省的民俗信仰,眾王爺們,無論城隍爺、地藏王、五府王爺…等,必有許多武將助其驅魔除妖,八家將便是這些王爺們最常見的「家將」。起源於何時,無一明確說法,流傳在民間較廣的說法有二: 一是最初甘、柳、謝、范、洪、劉、馮、金等八人因天災赤禍,無法維生,只得淪為山賊,後來被官兵捕獲,端午前夕,八人請城隍的兩個部將韓德及盧清放他們回家共渡端午,並允諾端午後自動投牢,結果卻一去不返;韓、盧兩人只得自殺謝罪,八人知道這消息後,愧疚地自殺陪死,後來這八人便成了八家將,而韓、盧兩人也就成了二將令,跟隨在城隍身邊,負責驅鬼逐妖。

  • 2007-10-28 17:38:46 補充

    另一種說法是,大約在清代末葉,台南軍營中大鬧惡疫,後來軍師祭拜求五靈公降福,不久全果然痊癒,為報答其神恩,特別返回福州迎五靈公來台。日據時代,西來庵抗日事件爆發,日軍封鎖西來庵,不許奉祝,人民不得已,只好偷迎出五靈公神位,改稱五福大帝奉祝。自此之後,各種王爺及家將也就日益遍布全省,深得民間信仰。

  • 2007-10-28 17:39:37 補充

    八家將的裝扮大致是頭戴盔帽,身穿戲袍(外手在肩上,內手在腋下),腳著草鞋(套襪﹑繫鈴),外手執扇(黑﹑白﹑紅﹑花皆有)﹑內手拿法器,臉上畫上五顏六色的臉譜(臉譜的畫法有典故和儀制定規)。操演之前需先行化裝,即所謂「開面」,開面之後就不可以吃葷,也不能隨意交談﹑說笑,以免遭神譴。家將使用的武器、陣法、裝扮、行進都有統一的規定。八家將的職務,在於主神出巡時,協助緝拿妖魔,捕捉鬼怪。而緝捕(即表演)的陣法有「走七星步」、「踏四門」和「八卦陣」等多種。操演開始時,所有成員都搖頭晃腦﹑瞠目怒視,左右擺動、威風凜凜。

  • 2007-10-28 17:40:09 補充

    這時特別忌諱「閒雜人等」亂竄接近,尤其更嚴禁婦女從中穿過。在出巡前三天,所有扮演者須禁絕酒色,清潔沐浴,早些年甚至還得到廟中齋戒。出巡時,絕對不准出聲,一切靜聽二將指揮。

    八家將的武裝性格,通常是香陣開路、擇陣和秩序的維護者,同時亦兼具消災厄的功能,有其一定的宗教地位。「八家將」雖名「八家」,實際上成員頗不一致,有四人或六人成陣,八人、十人、十二人成陣,演變至今甚至十六人、三十二人成陣的都有。所以有些團不稱「八家將」,而稱「什家將」,更有改稱為「家將團」,以含蓋所有的陣團。不過,民間習慣上還是都稱作「八家將」。

  • 2007-10-28 17:40:51 補充

    03.官將首陣頭:

    與八家將陣頭相似,亦可視其為八家將陣頭之演變,係驅除鬼魅,保境安民之陣頭。操演者亦常瞠目怒視,裝扮則頭戴盔帽、臉塗五顏六色圖案、嘴含獠牙、身穿道服、腳著草鞋、手執各項法器。但其成員並非八家將之神祇編制,通常僅有 3、5、7、9、13、15 等奇數人員,目前以五人或七人成陣的官將首陣為最常見。三人成陣之官將首陣,其主要成員為中間神將,俗稱為『鬼王』,通常手持『三叉』之法器;另外二人則為『左右小差』,大邊者手持『虎牌』法器,小邊者手持『焱焰』法器。若為三人以上成陣者,則多了數位手持法索、法刀、宮燈、雨傘、扇子等之護衛小叉。

  • 2007-10-28 17:41:37 補充

    04.龍陣:

    古時人們認為龍是掌風雨的天神,每逢乾旱時,就由巫師仿效龍的動作,迴旋舞蹈,以祈求上天下雨,這是舞龍的起源。舞龍時,通常都有一個人拿著彩繪龍珠,在前面開道,稱為「龍戲珠」。伴奏的樂器以鑼鼓為主。

    05.舞獅:

    俗稱「弄獅」,在臺灣是最普遍的民俗藝陣活動,可分為文獅和武獅,文獅表演獅子舔毛、抖毛、搔癢、打滾、鑽穴等比較溫馴的動作;武獅則表演獅子踩球、撲球、滾球、含球、吐球、騰空、采青等比較威猛的動作。台灣廟會中常出現的舞獅陣頭,以廣東獅、台灣獅陣為多。台灣舞獅南北不同,南部的獅頭通常不能張口,北部的獅頭則與廣東獅頭類似,都能張口。至於也有相當歷史的苗栗獅頭,其最大特色就是頭很大。

  • 2007-10-28 17:42:49 補充

    06.神將陣:

    包括金車木車哪車三太子陣﹝太子廟多此陣﹞、福德陣﹝土地公廟多此陣﹞、雷公陣、招財進寶神童陣﹝太子廟多此陣﹞、千里眼順風耳陣﹝又稱金水將軍陣,媽祖廟多此陣﹞、康趙二元帥陣﹝上帝公廟多此陣﹞、濟公陣、關平及周倉陣﹝關聖帝君廟多此陣﹞、七爺及八爺陣﹝又稱范謝將軍陣,城隍廟多此陣﹞、牛頭馬面陣﹝城隍廟多此陣﹞等大仙尪仔陣。表演時由人撐起大仙尪仔,腳踏各式步法。太子陣、神童陣的步伐比較輕快活潑;濟公陣的步伐似醉不醉,亦現輕快;福德陣的步伐則顯現慈祥穩重,其脖子上並常掛鹹光餅﹝福餅﹞供信徒取用;其餘各式陣頭則大都顯現威嚴並濟,讓人敬畏。

  • 2007-10-28 17:43:48 補充

    08.高蹺陣:

    雙腳踩在木架上,著戲裝,邊走邊表演,是一個結合小戲與特技的陣頭。又稱「踏蹻」,原來流傳在我國華北地區,以農村最多,在新春元宵節及迎神賽會的場合表演。後來流傳到臺灣來,清代在臺灣的迎神賽會場合已經有高蹺陣。

  • 2007-10-28 17:43:57 補充

    07.跳鼓陣:

    或稱『花鼓陣』或『鼓花陣』,相傳是明朝大將『戚繼光』平除倭寇時所舉行之慶祝舞或操軍舞,現在則演變為廟會中常見而具活潑歡欣氣氛之陣頭。跳鼓陣的成員人數多寡不拘,一般以八、九人的組合為多,隊員分拿頭旗、二旗、大鼓、涼傘、銅鑼等,表演時多作方形或圓形陣,通常大鼓居中,涼傘在鼓之前後,銅鑼分在四角,現在通常由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或小朋友來擔當;表演者通常半蹲扭腰、節奏快速、身手俐落,最能展現廟會之歡欣氛,是廟會中受歡迎的陣頭之一。

  • 2007-10-28 17:45:02 補充

    08鬥牛陣:

    據傳說是源自秦代,當時的蜀郡守李冰,為了消滅江裡的蚊龍,化為「牛形」與江神相鬥,後來民間就流傳著「鬥牛」這項遊戲。臺灣的鬥牛陣,據說是台南縣學甲鎮的楊石寮和王枝出所創,稱「大灣牛」,目前多見於南部。鬥牛陣的牛,皆係竹架布套或板套而成,大小與真牛一樣,有「水牛陣」和「赤牛陣」兩種,前者白灰色外殼,後者則褐色外殼。一團大十個人、牧童兩人、扮牛四人(一頭兩人),餘則敲鑼打鼓或休息替換或搖旗吶喊。表演相當放任,活潑而不拘形式,是臺灣民間自創性的鄉土陣頭,它以詼諧、逗趣皂雜耍性格,逼真地傳達出農村往日的生活情趣,把人與牛,牧童粗獷的 性格,演得栩栩如生,是一種最具親切、土味的民俗藝陣。

  • 2007-10-28 17:46:26 補充

    09水族陣:

    以裝扮水族-魚蝦蟹貝一類動物為主的藝陣,是南部地區特的趣味陣頭,經常與「跑旱船」搭檔演出,沒有撐樂船伕和搖船的姑娘,只有單純的表演水生海產的各種舞姿,所以有人戲稱為「海鮮陣」。

    10. 五營陣:

    舉凡任何喪法事之前,必有「請神調五營」之儀,通常「調五營」多僅由一名「紅頭仔」主持即可,場面大者也許兩位,少有多位一起上場的,但民間卻有一種由五位「紅頭仔」合組合演的武陣,一般稱它為「五營陣」或「五王陣」,相傳是張天師所創。

    武營陣中五位「紅頭仔」,造形如一,身穿五營衫,腰繫龍虎巾,右手拿清香,左手持令旗,服飾與令旗的顏色,各依其五營所扮角色而定。

  • 2007-10-28 17:46:58 補充

    表演前,一字排開先行晉廟禮,由左至右依序為「東南中西北」,即「青紅黃白黑」;表演時,五營分立五方,各執令旗操演,有時亦拋刺球對演。「…由中軍與東營相互操演,依此順序一直練到中軍回到原來的位置為止,再依東西、西南、南北、北東、東南、南北、北西、西東的順序互拋刺球,最後由東營把刺球拋回給中軍,操演儀式才算完成。」,「五營陣」算是稀有陣頭,本質上,它的源流,應歸屬道教符籙道派的「西山淨明宗」。

  • 2007-10-28 17:47:51 補充

    11跑旱船:

    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屈原跳汨羅江自盡死諫後,百姓爭相划著小船去尋找遺體,最後發展出「划龍船」的民俗,後來又演變成陸地的「彩龍船」,「跳旱船」便是由此而來;表演,通常有兩人,一扮「姑娘」,一扮「船夫」。姑娘坐於船上,旱船以竹木為框,再以朱布蒙上,船下則圍白布,表示海浪。

    船作中空,可容一人站立,姑娘便在其中,其前裝置一雙假腿作盤坐狀;表演時,姑娘雙手拉住船緣,用快速的碎步行走;而船伕則持槳出「划槳、搖船」的表演,乍看之下,好似陸路行舟,這就是「跑旱船」。

  • 2007-10-28 17:48:32 補充

    12.十二婆姐陣:

    是因應協助陳靖姑護嬰信仰而產生的一種民間藝陣,照說應該是三十六位婆姐才對,不過自古以來都因編制過大,組陣不易,所以一般僅採前十三宮作為陣頭成員。

    除了十二婆姐外,陣中尚增列「婆姐母」和「婆姐子」兩個角色,據說婆姐子是三宮方四娘的兒子,因母改嫁而四處尋找,其祖母「婆姐母」不放心,遂跟著出來照顧;在陣中,婆姐子來回穿梭,時而掀開各婆姐的上衣,作吃奶狀,被抓衣者便會用手中扇子輕敲其頭說:「我可不是你娘啊!」婆姐子才一臉無辜的跑開,顯然的他是扮演一位穿場的逗趣角色,與婆姐母那副老態龍鐘,走起路巍巍顫顫,恰成一對活寶,叫人看來忍俊不住。

  • 2007-10-28 17:49:02 補充

    十二婆姐陣的服飾,婆姐及婆姐子皆著紅色鳳仙裝,左手持傘,右手拿扇;而婆姐母則穿藍色服裝,左扇扛黑傘,吊包袱,右手拿拐杖,跟在陣後,每人皆戴面具遊巡。

    十二婆姐陣是一種宗教性藝陣,除遊行的化妝表演外,尚有保安居和收驚護嬰的宗教功能。在民間習俗上,許多老人家都喜歡把小娃兒抱上去讓婆姐摸個頭,或把娃兒穿的衣服放到地板上讓婆姐們踩過,據說這樣能使孩子平安健康、乖巧、聰明。

  • 2007-10-28 17:50:02 補充

    台灣的民俗藝陣從前都是業餘的組織,附屬於廟宇,由各村落的村民組成,村民們利用農閒時參與各種藝陣,既可休閒娛樂、練武強身,也間接聯絡情誼、凝聚地方的向心力。而參與陣頭不但有宗教信仰或習藝練武的功能,更是參與地方公務、服務鄉里的表現。民俗藝陣中包含了舞蹈、戲曲、武術、民間信仰、生命禮俗與農村生活的縮影,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及藝術性,不可以只把它看做是宗教或迷信的一部分。

  • 2007-10-28 17:50:27 補充

    近年來由於受到政治體制轉換、社會結構改變、娛樂媒體日新月異、經濟條件限制、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的變遷,以及藝人老成凋謝後繼無人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原本純業餘的陣頭,有的走向半職業化或職業化,甚至走向特技或色情,以致逐漸凋零,這是非常可惜的。近幾年來有很多活動結合了傳統的藝陣如大龍峒保生文化季、大甲媽祖文化節、基隆中元祭等,希望能藉著這些活動把民俗陣頭發展成觀光資源,從而把這些珍貴的台灣文化繼續保存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耿源醫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